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以适应学生未来社会生存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需要,是课堂教学应该解决好的首要问题。为此,笔者经过半年多的探索,初步进行了一些教学上的实验,做了一些有效的尝试,收到了一定成效。
一、课堂教学现状的反思
表面看来,我们每节课提个电脑,做些课件,红花柳绿,动漫画声频效果很是红火热闹,殊不知,我们虽然从以前的手工业作坊进入了机械化操作阶段,但是,我们的产品却依然毫无改观。唯一不同的,只是使得以前课堂气氛机械、沉闷、缺乏生气的状况,变成了现在的看电影似的有趣欣赏,电影散场后,我们给学生留下了多少思考?留下了多少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久而久之,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惰性和依赖心理,失去了自己的思考,失去了自己的探索,这样势必会造成学生“求知”功能衰退。试想,一个失去自我、缺乏独立意识和思考的学生,如何能有创新意识,形成创新能力。因而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教坏了多少学生”,是不是把学生的“自我”扼杀了,是不是把聪明的学生教傻了,把活泼的学生教呆了?我们必须注意到同时也应当勇于承认:我们的课堂主宰者并不一定是一流人才,而我们却往往面对的是一群一流人才。他们获取知识的途径、知识积累的功底、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也往往不是教师可以比拟的。教师凭自己有限的“老本”主观地“灌注”课堂,显然在制约学生主动、充分的发展。
怎么办呢?我们的看法是从课堂结构改革入手,打破教师“垄断”讲坛的局面,让学生探索性学习,在探索性学习过程中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学会自己走路,我们的原则是:初一扶着走、初二引着走、初三指着走,坚决不能抱着走,千方百计把学习方法交给学生。
二、实践中的探索
作为一种不同于接受性学习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学习过程。初一学生刚刚脱离小学生活,步入初中的大门,他的思维可以说还在小学阶段。政治课程编排的很好,在第一学期就设置了《告别依赖,走向自立》一课,怎样才能让学生从思想上行动上得到很好的认知呢?我们在教研活动时提出了这个问题,大家认为,让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而实现这一目标仅仅依靠教材是不能实现的,尽管教材在编写时,注意了在内容上贴近学生生活,但教材毕竟是相对静止的和有一定局限的,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和动态进行的,因此,这个工作,我们就放在了课堂上,我们观察发现大部分学生课桌内外摆放的书很多而且零乱,需要用的文具很难在最短的时间内到位。我鼓励他们先从整理自己的课桌开始学习自立。一声令下,同学们劲头十足,开始整理各自的课桌。我注意到有的同学完成的既快而且井井有条;有的同学手忙脚乱,用的时间又长,这足见平时的自立能力强弱。我适时地提出了表扬与鼓励。并且提出倡议,每周选出一个自立之星,果然,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发现学生的课桌比以前要整齐很多,上课时再也听不到丁零咣当的不和谐之音了。
随后,我们又乘胜追击,把这次自立活动作了一个提升,搞了一个《五元钱怎么花》的超市购物实践活动,以班为单位,在下午超市人流少的时候,要求每人至少带五元钱,领他们去逛超市。要求在规定的3分钟内购买自己目前最需要最实用的商品,购物金额不超过五元。在全班范围内评选此次活动的优胜者。关于评选规则,我们故意事先不定,超市回来后,同学们根据购物体会,自己制订了以下比赛规则:
(1)是否超时;
(2)是否超过购物金额;
(3)购买食品时是否注意保质期;
(4)所购物品是否是你目前最需要的;
(5)在商品消费掉之前是否保留购物小票;
(6)买了牙膏等物品的,本来就有了塑料袋了,是否在出门时拒绝使用手提袋;
(7)购买油炸、膨化等食品的,无权参评自立之星。此次教学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通过互评,增强了很多自立能力,如时间观念、理财能力、作为一个消费者的维权意识、食品卫生观、环保意识、独立生存意识等等。许多家长反映,那次活动之后,他们的孩子都愿意主动帮家长去购物。在一次购物时,遇到一个六中的家长,他问清来由后,颇有感慨,当即表示下星期天一定要带自己的孩子来,也给五元钱,看他怎么花!当然,也有的家长表示不理解,以为我们与超市有什么约定,孩子说:“老师,我爸爸说这样做没什么意义,不让我去。”我说:“没关系,你跟同学们一起进去,看看有没有需要的,老师在出口处等你。”结果他空手而出:“老师,我们家什么都有,我帮同学们挑选了。”回来后,我表扬了他:首先他很有理财能力,坚决不卖多余的物品,其次他还是一个乐于助人、很热心的人。
当然,组织这样的活动,很费精力,也很担风险,学校政教处因此派出了很多老师帮我们带队,维持秩序和保证安全,不过,看到有很好的效果,我们都感到很欣慰。
初二学生再去搞这样的活动,就感到有点幼稚了,我们针对这一年龄段学生与家长之间的逆反心理严重的特点,在学习《我爱我家》这一课时,提前做了一些有素质、有文化的家长的工作,请他们主动给孩子写封信,有一位家长这样写道:孩子,你是爸妈的最爱,当我们看到你早出晚归的瘦弱身影,当我们看到已经是晚上11点还亮着的台灯,爸妈的心是痛的,但是,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只能给予你默默的精神上的支持和“残忍”的督促。最近,爸妈感觉你跟我们的话越来越少了,甚至有时候还显示出仇恨的目光,不知是为什么?孩子?我们征求这位同学的同意后,把这封信进行了选读,结果,引起了同学们强烈的反响,整个课堂变成了一场诉苦大会,老师却成了旁听者,下课时,我只说了一句话,下节课,把你们的父母请来,老师给你们做主。随后,我们几个有关的教师分头对一些学生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打电话邀请他们的家长参与我们的课堂,结果出奇预料的成功,课堂上,家长与同学们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各自从不同的角度谈了自己的看法,从而给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代沟搭了一座桥梁,互相增进了理解与信任。最后,我们建议:同学们,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给咱们的爸爸妈妈写一封信,好吗?包括我们教师在内,用余下的十几分钟时间给各自的父母写了一封感人肺腑的信,我当时就宣读了自己的内容,从而让他们更加体会父母上有老下有小的艰辛,以及成年人对父母的孝敬与深厚的感情,有的学生表示下学后就把这封信寄出去,有的说星期天回去压在父母的枕头底下等等。总之,学生们是饱含着热泪写的,在他们哭得稀里哗啦的过程中,充分地理解和体谅了父母,最后达到了我们的教学目的。
对于初三的学生,更应该注重的是知识点的落实,以及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采取了以下方案:
(1)学生自己总结所学知识,以单元为一课时,把所学知识点罗列成一个知识体系,鼓励他们自行发现知识、欣赏知识、获取知识,自我总结成了学生学习的重任,占用时间达到了学习过程的一半以上;
(2)在学生自己总结的基础上,全班对有关内容进行交流、简评、质疑、辩论,尽情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这样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
(3)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提出与教材重难点相关的问题,结合时事设计一些精炼的练习和提问,进行教学目标引导,从而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应对即将面临的中考。这些思想是根据七中冯书生校长的“四环节”教学法而改编来的,我觉得这种方法很适合政史地的教学实践应用。
就拿历史来说吧,“历史是今天与昨天永无休止的对话”,它虽不能循环,却能反复再现许多惊人的相似的历史现象。在讲到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时,老师们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复习有关知识,结果学生们从地理角度的长江三峡说到历史上修筑都江堰的情境,进而又与今天的三峡水利工程相联系。
我们记录了课堂上学生的知识总结:首先,他们搜集来有关的地理知识: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南津关,全长193公里。我们通常所说的三峡风光是泛指从重庆到宜昌全长600公里的峡江风光。整个三峡位于崇山峻岭之中,两岸山高谷深,悬崖绝壁,群峰竞秀。三峡“山水峡林泉洞,包罗万象;雄奇秀险峻幽,无奇不有”;其景色之壮观,气象之宏阔,占尽天下所有自然景色,被称为天然博物馆,是世界著名的旅游热线,位居全国十大风景区之首。然后,又从历史说到了今天:战国时期秦国郡守李冰父子率领四川人民修筑的都江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变成了“天府之国”;说的远一点,有了它,才有诸葛亮、刘备的雄才大略,才有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说的近一点,有了它,才有了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有一个比较安定的后方。都江堰与中国历史上最大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相比,如果说,李冰以人绘制水系图谱的话,今天的三峡已经充满了高科技的身影,它将发挥防洪、发电、航运、养殖、旅游、保护生态、净化环境、开发性移民、南水北调、供水灌溉等十大效益。长江纳百川容千流,穿山越谷,浩浩荡荡,气势磅礴,在重庆至湖北境内形成了世界著名的大峡谷,造就了雄奇壮丽的三峡百里山水画廊。
可见,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有鉴别才能发现和创造。地理、历史的融合,谈古论今的比较,使我们享受到的不仅是辽阔的空间与遥远的时间,也使学生深深地感受到现代的文明,培养学生建设祖国的责任感,让我们的文明在你的心中升华的爱国情感。这种教学法的独特魅力之一,就是它能把许许多多古今历史现象之间的不同属性或不同历史现象之间的相同属性,通过对比分析显示出来。此外,这种方法还可以应用在对比不同地区、民族或国家的历史现象中,通过对比更好地掌握了历史概念,防止了记忆混淆,方便学生构筑更完善的知识框架。
作者简介:
冯春霞(1968- ),女,山西省忻州师院附中文综组组长,十二五科研规划课题《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提高实践能力的研究》项目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