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孟子的“仁义内在”说

孟子的“仁义内在”说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3-12-17 18:24:59
孟子的“仁义内在”说
时间:2013-12-17 18:24:59     小编:

【提要】孟子的仁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仁是“恻隐之心,仁也”,广义的则是“仁,人心也”,包括仁义礼智全部。孟子通过“仁义内在”说 总结 了子思的“仁内义外”说,确立了道德自律的思想,进一步 发展 了孔门的仁学。

【关键词】仁 仁内义外 仁义内在

孟子“四端”说的提出,在思想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发展了孔子的仁学,否定了“仁内义外”说,论证了“仁义内在”说,将先秦儒学 理论 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如果说,“四端”说的形成使我们看到孟子理论探索的艰苦历程,那么,考察“仁义内在”说,则可以使我们进一步了解孟子对儒学理论发展所做出重要贡献。

(一)

孟子自称“私淑于孔子”,又曾“学于子思之门人”。他主要从内在一面发展了孔子的仁学,对“仁义内在”作出了理论说明。孟子关于仁的第一个命题是:“恻隐之心,仁也。”以恻隐之心言仁是孟子仁学的独特之处。《说文》说:“恻,痛也。”赵歧注:“隐,痛也。”恻隐一词是表示对他人的不幸、危难境遇而产生的哀痛、同情之情。孟子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例如看见孩童要掉入井中,必然会产生怵惕恻隐之心,这种恻隐之心不是为了任何功利目的,而完全是情感的真实流露,将恻隐之心“扩而充之”即是仁。孟子也常以“不忍人之心”言仁:“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孟子·尽心下》)“不忍”和恻隐一样,都是对他人特殊境遇下的不幸而产生的哀痛、同情之情;“所忍”则是一般情境下的仁爱之情。孟子认为,仁实际是一种“以其不忍达于其所忍”的扩充过程,即把对特殊境遇下的恻隐、哀痛扩充起来,使之上升为一般情景和普遍意义上的仁民爱物的过程。

孔子言仁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血缘宗法的孝悌为基点,通过层层外推,达到普遍意义的“泛爱众”,故有子将其概括为“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矣”。而孟子则是把“恻隐之心”、“不忍人之心”、“不欲害人之心”看作仁的开端,与孔子相比,无疑是一个重大变化。孟子言仁更多地倾注了对民众疾苦的同情和关注,而不再是以维护宗法血缘为重心。孟子甚至对仁民和亲亲作了区分,把仁界定为对民众的一种普遍情感:“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尽心上》)“爱”是对于万物的一种情感,“仁”是对于民众的一种情感,“亲”是对于亲属的一种情感,三者互不相同,有严格的区别。对于一个君子来说,就是要由亲爱亲人达到仁爱民众,由仁爱民众达到泛爱万物。孟子把仁界定为对民众的真实情感而与亲亲区分开来,表示他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宗法血缘的狭隘范围,而赋予仁更为广泛的 社会 内容 。当然,说孟子突破了宗法血缘只是相对而言,孟子终归是一个生活在古代宗法社会的思想家,在他生活的那个 时代 ,宗法关系虽然开始遭到破坏,但依然是维系社会的一种重要力量。因此,孟子在提出富有创造性命题的同时,依然保留着旧的观念:“亲亲,仁也。”(《尽心上》)“仁之实,事亲是也。”(《离娄上》)

孟子关于仁另一个重要命题是:“仁者,人心也”。恻隐之心意义上的仁,只是一种道德情感,相当于孔子的“仁者,爱人”。在孟子那里,与孔子相当的是后一命题中的仁,即“仁者,人心也”意义下的仁。

心是孟子的一个重要概念。《孟子》一书中,心字共出现121次(三处用于人名的不计在内)。从这些场合的使用来看,心字的含义较复杂,它既指主体道德心,如良心、本心,也指具体的恻隐、羞恶等之心。那么,孟子“仁,人心也”是哪一种心呢?如果是恻隐之心,那么,“仁,人心也”只是“恻隐之心,仁也”的重复,并没有表达新的内容;而如果是道德心,那么,仁就和道德主体等同起来,并获得全新的含义。可见,对心的理解不同,对这一命题的理解也不同。我们认为,孟子这里所说的是道德心,即良心、本心。这是因为,仁在孟子那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被看作人之为人的标准,被看作是“道”。“仁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尽心下》)因此,这里的仁显然不仅仅是指恻隐之心,而应该是指道德心。这可由下面一段材料证明:“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公孙丑上》)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合而构成人之为人的标准,说明“仁者,人也”的仁是指道德心,孟子的仁具有比恻隐之心更广泛的含义。此其一。

其次,孟子在提出“仁,人心也”之后,紧接着又谈到“求放心”的 问题 。“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告子上》)孟子认为学问的根本就在于“求放心”。这里的“放心”当和本篇第八章的“放其良心”,第十章的“失其本心”同义,都是指道德心。而“仁,人心也”与“求放心”实际说的是同一个心,所以也应该是指道德心。这里需要说明一点,孟子在“仁,人心也”之后,又提出“义,人路也”,似乎表示仁、义是一种并列的关系,仁并不包括义。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这只需要说明作为“人心”的仁与作为“人路”的义是一种什么关系就可以了。孟子义论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将义归于主体心,把义看作主体心的外在表现。因此,这里的仁、义并不是并列关系而是从属关系。孟子的意思是,作为“人心”的仁具有高度的理性自觉,作为“人路”的义即来自于仁,掌握了仁也就掌握了义。正因为如此,孟子只言“求放心”,而不言求失路。

孟子通过“仁、人心也”的命题,将仁与主体的本心、良心等同起来,赋与仁丰富的内含。了解孟子的仁先要了解孟子的心,了解了孟子的心也就了解了孟子的仁。首先,与孟子心有广义(良心、本心)、狭义(恻隐之心)之分相应,孟子的仁也有广义、狭义之分。从狭义上说,仁只是恻隐之心,从广义上讲,仁则包括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全部;从狭义上讲,仁只是“仁民爱物”之仁,从广义上说,仁则统摄仁义礼智全部,既是情又是理,是道德情感与道德理性的统一。

其次,与孟子“四端”心和道德心相应,孟子的仁包含了由情及理,由“四端”到“四德”的 发展 过程。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公孙丑上》)“端”字本作“ ”,许慎《说文解字》:“ ,物初生之题(题犹额也,端也)也,上象生形,下象其根也。”换言之,“端”即事物的萌芽、开始。“端”表明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不是一种既定、完成的东西。从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到仁义礼智有一个生长、发展的过程,正如树苗到树木有一个生长、发展的过程一样。所以,孟子说“仁义礼智根于心”(《尽心上》),一个“根”字形象地说明了孟子思想的特点。需要指出的是,孟子有时也直接肯定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即是仁义礼智,如在前面引用的一段材料:“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辞让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告子上》)在孟子那里,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属于道德情感,仁义礼智则属于道德理性,二者并不完全相同。但在孟子看来,道德情感与道德理性虽有不同,却不能截然分开,道德理性不能脱离道德情感,道德情感也需升华为道德理性。孟子前一个命题说明了二者的连续性,后一个命题则揭示了二者的发展性。这样,孟子的仁在横的方面兼摄仁礼智而成为最高概念,在纵的方面则包含了由情及理的发展过程。这是孟子仁的独特之处,它和孔子乃是一脉相承。

最后,孟子以心言仁,仁成为实践主体,成为道德实践的内在根源和动力,通过仁,孟子建立起自律的道德 哲学 。孟子对此有明确的说明:

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离娄下》)

自反而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不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公孙丑上》)

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尽心上》)

“由仁义行,非行仁义”形象地说明道德活动的自律特征。在这里,仁义是内在的,而非外在的,它是道德行为的内在根源、动力,而不是外在目的;“自反而缩”属于知,是本心、良心的内在活动,“吾往矣”则属于行,是本心、良心的外在表现。在这里,知与行,内与外得到统一,而统一的基础则是仁、是心;“仁义礼智根于心”说明心的本质和结构,而“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则表明此心又决定、 影响 了人们的行为,成为道德实践的根源和动力。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使之得到进一步发展,并大大地突出了主体的作用。这一思想是和他所处的 时代 密切相关的,反映了士阶层地位的提高和人格的独立。孟子提出“仁义内在”说,正是建立在他对仁的独特理解之上的。

(二)

孟子提出主体的心,以心言仁,赋予心道德实践中的创造作用,这便决定了他主要是从主体心来统一内、外关系,论证“仁义内在”说的。我们知道,在孔子那里,仁、礼还存在着内、外的差别,仁是内在主体,礼是外在规范。礼之外,孔子还谈义,义与礼密切相关,也具有外在的特点。子思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仁内义外”说,将仁义礼智圣一方面说成是“形于内”的“德之行”,另一方面又说成是“不形于内”的“行”,并提出“为德”与“为善”的道德实践 方法 。

(1)这样,从孔子到子思,仁与礼(义)、内与外的关系不仅没有得到统一,反而呈现对立的趋势,直到告子以极端的形式将其内在矛盾揭示出来,迫使孟子不得不作出 理论 的回答和说明: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烁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

仁义礼智是“我固有之”,或者说是“形于内”的,它们内在于心,由内而外显现出来,与《五行》的“德之行”是一致的。不过,孟子在继承《五行》“德之行”的同时,又舍弃了“不形于内”的“行”。在他看来,仁、智固然内在于心,是“恻隐之心”、“是非之心”的表现,而礼、义也同样来自内在的“恭敬之心”和“羞恶之心”。因此,仁义礼智性质相同,都内在于心,并不存在内、外的差异,也不需要作出“形于内”、“不形于内”的区分。孟子说:“辞让之心,礼之端也。”(《公孙丑上》)礼本来就是由辞让之心即恭敬、尊重的心理情感扩充而来,因此,实践礼是为了满足内心的需要,而非服从外在的强制,它是内而不是外的。人们之所以产生外的看法,主要是不懂得礼的真正来源,不懂得道德实践的主体性原则。因此,只有将礼与辞让之心联系起来,将其看作辞让之心的表现,才能完成由外向内的转变,实现内、外的统一。

由于把礼归于辞让之心,孟子礼的内含大大缩小。孔子的礼具有等级制度、道德规范和礼仪形式等多种内含,而孟子的礼则主要是指礼仪形式:

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客也,智之于贤者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尽心下》)

事君无义,进退无礼。(《离娄上》)

动容周旋中礼者,盛德之至。(《尽心下》)

上面三段材料中,礼均是指“进退”、“动容周旋”的礼仪形式,《孟子》一书中的礼主要即是这种含义。这一方面说明孟子生活的 时代 ,礼的作用和地位已大大降低,同时也表明孟子的辞让之心无力对儒家所倡导的礼的全部 内容 做出合理说明。辞让之心能推出“动容周旋”的礼仪礼节,却无法说明等级名分、 社会 制度、伦理规范的合理性,由辞让之心显然无法推出这些内容。因此,孟子实际通过缩减礼的内含,消除礼的客观性而完成仁、礼的统一。这样,礼的内含不仅缩小,地位也大大降低。在孔子那里,礼与仁并举,是其思想的一个核心;子思提出五行,礼成为五行之一,但他突出“不形于内”的“行”,实际仍然是 发展 了孔子的礼;孟子则把礼看作四德之一,使其从属于仁。“仁,人心也;义,人路。”(《告子上))“夫义,路也;礼,门也。唯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万章下》)在这里,仁是最高的道德理想,义是通向仁的必由之路,而礼则是进入仁、义所要经过的大门,礼从属于仁、义。“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勿去者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也。”(《离娄上》)礼的作用仅仅是“节文斯二者(仁、义)”。这都表明,礼在孟子那里已下降为一个次要的概念,这与孔子形成鲜明的对照。?????,l靮?????l靮

在礼由外向内转换的同时,孟子对义也作了说明,提出“羞恶之心,义之端也”(《告子上》)。“羞恶之心”指人们的“羞”、“恶”两种既联系又区别的情感活动。羞,指羞愧、羞耻、内疚;恶,指憎恶、嫌恶、讨厌、不满等等。二者往往联系在一起,不能截然分开。恶由羞产生、引起,而恶又能强化羞的心理感受。“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表明,义的规范作用是以羞恶的情感活动为基础,通过羞恶的情感体验及其心理活动来实现的;同时也表明,义和内在主体发生联系,成为主体的作用和表现。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一种心理情感,羞恶并非直接与义相关,相反,它是人们违反义时所产生的诸如内疚、惭愧、羞耻、自责等情感活动。但在孟子看来,羞恶之心本来就是善的表现。当一个人违背义的时候,能够表现出羞恶之心,正表明他对义的尊重和理解。因此,羞恶虽然与“不义”直接相关,但却构成“义”的根源和基础。在羞恶之心的作用下,人必然会对自己行为进行调整、矫正和弥补,使之合乎义的规范。孟子对此进行了说明:

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穿窬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受尔汝之实,无所往而不为义也。(《尽心下》)

“不为”是羞恶之心的作用和表现,但它还只是一种消极的表现,将消极意义的“不为”转化为积极意义的“为”,这便是义了。就好比人们知道不应该穿洞跳墙,如果这样作,内心便会感到羞愧、不安,将这种心理活动培养扩充起来,内心便会源源不断地产生出义来。可见,与由“不忍”的恻隐之心推出“所忍”的仁一样,孟子言义,也是由“不为”的羞恶之心推出“所为”的义。恻隐、羞恶反映的都是特殊境遇和境况的心理情感活动,它们往往由特殊事件引起,并由特殊事件强化,比起“所忍”、“所为”的仁、义来更具有真实性和自发性。孟子正是看到这一点,才分别以它们为仁之端、义之端,说明仁、义“非由外铄我,我固有之也”。

需要指出的是,在孟子那里,羞恶还只是一种道德情感,是义之端,而非义的全部,二者并不完全等同。按照孟子的情理 哲学 ,义既是情又是理,包含了由情及理的 发展 过程,它一方面来自羞恶之心,另一方面又超越羞恶上升为普遍的道德理性。孟子说:

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告子上》)

“义”是“理”,是“心之所同然者”,是普遍的道德理性,肯定心具有理义也即肯定人具有内在的道德观念,判断是非善恶的道德标准,由“义之端”的羞恶之心到“心之所同然者”的“理义”,即是孟子对义的基本规定,义即代表了这一由情及理的发展过程。不仅如此,孟子还将义看作具体的行为规范,提出“义,人路也”的命题。路指道路,引申为准则、规范,这里孟子用形象的语言把义作为行为规范、处事准则的内含揭示出来。这样,义既是内在根据又是外在准则,通过义,主体和客体、内和外被统一起来。因此,孟子常常仁、义并举,把仁、义联系在一起:“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公孙丑上》)“仁,人心也;义,人路也。”(《万章上》)“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告子上》)从孟子的论述来看,这里的仁、义显然是一种从属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在孟子看来,仁是人心,义是人路,有人心知道,方可行路;仁是安宅,义是正路,有安宅归居,行路才有必要。这样仁、义均内在于心,成为道德实践的内在原则和根据。就仁是“人心”、是最高的概念而言,仁可以说包含了义;就义是具体的行为准则和规范而言,仁又生发出义。因此,“居仁由义”实际表达的是一种道德自律的思想。康德认为,自律的一个意义就是作为实践理性的意志自我立法,换言之,道德法则源于道德主体自身。他将实践理性的第三条原则概括为:“个个有理性者的意志都是颁定普遍律的意志。”并说“根据这个法则,一切与意志是颁定普遍律者这个观念不相容的行为格准都要排除掉。所以意志不特要服从 规律 ,并且因为一定要认意志自己为颁定这个规律而服从,意志也只为这个理由,才服从这个规律”

(2)。孟子把义看作来自道德主体心(仁),把道德实践看作服从主体的法则自身,无疑具有意志自我立法的特征。当然,孟子的“居仁由义”和康德的意志自律也有很大不同,被康德看作道德主体的实践理性是排斥情感的。康德认为意志自律必须来自理性自身的立法原则,感性法则不仅不可能是自律的原则,相反,它是地地道道的他律原则。而孟子的主体心(仁)虽排斥情欲,但不排斥情感(道德情感),相反,它本身就是道德理性与道德情感的混合体,是情理;另外,孟子的义主要指君臣、父子间的孝悌忠信,这和康德适用于一切有理性者的“单纯普遍的立法形式”也有很大区别。我们把孟子和康德相比较,只是想说明孟子在自己的哲学传统内,通过道德自律论证了“仁义内在”,否定了“仁内义外”,建立起新的思想体系。

(三)

与“仁义内在”说相应,孟子常常使用“仁义”一范畴。《孟子》一书中“仁义”一词共出现二十四次,(其中“仁义忠信”、“仁义理智 ”不包括在内。)成为孟子的一个重要概念。需要指出的是,仁义一词并不始于孟子,据张岱年先生的考证,在孟子之前,墨子已使用仁义一词了。如《墨子·尚同下》的“中情将欲为仁义”,《非攻下》的“今欲为仁义”。另外,《老子》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庄子·齐物论》“仁义之端,是非之涂”,也都使用了仁义一词。从这些情况看,仁义似乎是当时人们常用的辞语。按照古代语言单字词在前,复合词在后的原则,在一定时期,以前曾单独出现的单字词如仁、义,被组合成一个新的复合词,如仁义,并被较为普遍地使用,应该说是正常的现象。这样看来,孟子的仁义似乎也没有特殊意义。但 问题 是,人们开始使用仁义概念时,并不关心它的确切 内容 。就前面所举的例子而论,《墨子》、《老子》、《庄子》等都没有对仁、义的关系作具体的说明和论证,二者在它们那里只是形式的联系,而缺乏 理论 的自觉。孟子的仁义则不同,它建立在对仁、义关系的理解和认识之上,是伴随着“居仁由义”、“仁义内在”的思想而提出来的,因而具有不同于以往的意义。张岱年先生说:“仁是孟子所宣扬的最高道德原则,而孟子道德学说的核心则是仁义。”

(3)这种观点代表了学术界的一种普遍的看法。我们认为,孟子的思想的核心应当是仁,尤其是“仁,人心也”意义上的仁(广义的仁)。孟子把仁义礼智统一于心,又以心言仁,只有仁才能反映他思想的本质。综观《孟子》一书,仁义一词主要有下面三种意义:

(一)指抽象的思想、学术、原则、法则等。如“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乎?”(《公孙丑下》)齐人不把仁义这种思想或学说告诉大王,难道是因为仁义这种思想或学说不好吗?这里的“仁义”即是指思想、学说。孟子还常常把仁义与利对举:“去利,怀仁义以相接则王。”(《告子下》)这里的仁义指道德原则,它和孔子义利之辩中的义是接近的。

(二)指意志的法则、准则。曰:“何谓尚志?曰:仁义而已矣。”(《尽心上》)仁义是意志遵循的法则。

(三)指道德实践的内在根据。“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离娄下》)仁义是道德实践的内在根源而非外在形式。从以上内容来看,仁义无论在作用和内容上都没有超出仁,因此,把仁看作孟子思想的核心可能更合适。不过,孟子提出“仁义”具有重要意义,它表明孟子在理论上已成功地将仁、义统一起来,完成了“义外”到“义内”的转变。

孟子提出“仁义内在”说, 总结 了子思的“仁内义外”说,完成儒学思想理论上的一次深刻转变,而促使这一转变的关键人物则是告子。以往学者谈到“仁内义外”说,总是要将它看作告子的专利,认为孟子既然批判过告子,那么,思孟学派 自然 不会与“仁内义外”说有什么关系。这一看法显然有简单化的嫌疑,未必符合 历史 的实际,只要考察一下孟子与告子的辩论,就可以发现它并不成立。

告子曰:“……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孟子曰:“何以谓仁内义外也?”曰:“彼长而我长之,非有长于我也;犹彼白而我白之,从其白于外也,故谓之外也。……吾弟则爱之,秦人之弟则不爱也,是以我为悦者也,故谓之内。长楚人之长,亦长吾之长,是以长为悦者也,故谓之外也。”(《告子上》)

值得注意的是,告子提出“仁内义外”的主张后,孟子接着问“何以谓仁内义外也”?“仁内义外”说在战国时期非常流行,郭店简以及《墨子》、《管子》等著作中都有所反映,几乎形成了一个思潮,孟子自然不会不知道。只不过孟子注意到,当时学者往往在“仁内义外”的命题下表达各自的思想,赋予其不同的含义,所以要求告子首先回答他是如何理解“仁内义外”说的。从孟子的问话来看,当时主张“仁内义外”说的显然不只告子一个人,告子的看法不过是当时“仁内义外”说中的一种。孟子对告子的批判,起初也只是对“仁内义外”说一种具体理解的批判,而不是一般的批判。根据拙文《孟子“四端”说的形成及其理论意义》的 分析 ,孟子在与告子辩论时,作为其思想主要内容的“四端”说尚没有形成,故在辩论中多有舛误。但可能正是这一辩论启发了孟子,促使其“四端”说的形成,并提出“仁义内在”说,这时他也由对告子的具体批判转向对“仁内义外”说的根本否定。

注释:

1、参阅拙文《简帛〈五行〉新探——兼论〈五行〉在思想史上的地位》。

2、康德:《道德形上学探本》,第45~46页,商务印书馆版。着重号为原文所加。

3、张岱年:《 中国 古典 哲学 概念范畴要论》,第64页,中国 社会 科学 出版社1987年版。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

浅析孟子“孝”论
发布时间:2023-06-10
孝作为儒家思想的根基和理论源泉,备受先秦儒者的关注和推崇。儒家创始人孔子第一次从内容和形式上对孝作了规定,使其成为家庭伦理的重要内容,同时,以孝作为其仁学、德政的核心理念。儒家的另一位重要代表人物孟子,承继并发展了孔子......
《孟子》的譬喻探析
发布时间:2023-03-14
[摘 要]《孟子》作为中国古代散文的瑰宝,一经流传,便轰动四方。孟子的比喻在先秦散文中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历来被世人传颂。孟子论辩长于譬喻,使用形式多样,时而以具体的事物为例,时而以故事、诗句为喻,因此本文拟从五个大......
孟春花开(短篇小说)
发布时间:2022-10-30
一 她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这么年轻就失去了丈夫。原本是该由两个人一起走的路,如今却留给了她一个人来走,她忽然倍感孤单。 不知有多少个夜晚啊,她把自己和丈夫的结婚照紧紧抱在胸口,又时不时从怀里推开来,在灯光下端详。一......
《孟子》论民众
发布时间:2023-02-10
孟子非常重视民众的力量,他认为民心是政治的指针、得失的关键。得民心,就能得到天下。所谓得民心,就是尊重和满足民众的一般需要,不要去背离。因而,在政治的选择中,民众应该是第一位的,甚至超过了政权和君主的存废。这是非常大......
简析《孟子》中“劳心者”与“劳力者”的内涵
发布时间:2023-06-04
《孟子》中精彩的辩论俯拾皆是,如《孟子滕文公章句上》中孟子与陈相间的辩论即熠熠生辉。而本文将要论述的问题便出自这一篇章。本文将就劳心者和劳力者的概念界定、职责要求等内涵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 劳心者和劳力者出自孟子言论:......
浅析孟子的性善论
发布时间:2023-07-17
中国古代思想家一直以来非常关注“何为人性?”这个问题。“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是孔子最先提出的,告子说“性无善恶”,孟子则提出“性善”,荀子提了“性恶”。虽然思想家的人性观是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但都是为了对人的本质的......
略论孟子君子人格理想
发布时间:2023-02-27
摘要:孟子以“性善论”为哲学基础,对君子人格理想展开了论述。同时提出了反求诸己、持志养气、存心寡欲等一系列方法以成就其君子人格理想,这在维系古代社会道德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孟子;人格理想;君子人格 “人格”......
说说新闻播音的内在气质
发布时间:2022-08-19
【摘 要】在全媒体时代,新闻播音应注重对时代感的准确把握;无论是历史传承还是现实实践,鲜明的时代感不仅是新闻播音的语言特色,更是播音员内在气质的外化。 【关键词】时代感 内在气质 新闻播音 使命 汤姆・斯托帕在《真实的......
浅论孟子的论辩方法
发布时间:2023-02-25
孟子是孔子以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其以好辩著称、究其原因:一是孟子为了坚持和宣传他的观点和主张,不得不经常展开激烈的争辩,其曾有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己也之语(《孟子滕文公下》,以下只注篇名),即是佐证;二是孟......
阿瑟·韦利(Arthur Waley)英译《孟子》涉及的字、词义问题
发布时间:2023-06-04
摘 要:《孟子》中儒家哲学概念具有模糊性,因此,翻译《孟子》所要面对的难题之一就是如何处理书中的儒学术语。孟子常论及“仁”、“义”、“利”、“孝”、“善”等观念,这些孟子思想学说中的重要概念,在英语之中不一定有完全对应......
浅谈孔子“仁”思想
发布时间:2023-01-15
[摘 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以其在《论语》中出现109次中就可体现出来。然而“仁”的提出并非始于孔子,但他却把仁思想进行扩展、丰富。本文从孔子“仁”思想的社会背景、“仁”的内涵、“仁”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等几个方面进......
重新解读孔子的仁
发布时间:2013-12-17
一、仁如何贯通天人 仁本是孔子学说的核心 内容 ,但又是当前争论较多的 问题 。首先的问题是,仁是内心情感还是人格塑造?是心德还是人伦?是心 理学 的还是 社会 学的?自孟子以后直到宋儒,都主张前者(主流意识),即认为仁是心......
“和”的真谛 “仁”的内涵
发布时间:2022-08-31
【摘 要】构建和谐社会,创建文明城市,需要一个公民什么样的精神面貌,什么样的思想品质,什么样的道德水准,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奥运会开幕式上“和”的缔造与展示则向世人传递了有效丰富的信息:中华民族一直是胸怀博大、团结友善的......
论孟子孝道思想
发布时间:2023-07-27
孝,在中国有着相当重的地位,中华文化亦可称之为孝文化。仁是孟子各种思想学说的核心和实质,孝则是孟子仁学的源泉、最终基础和归宿。要正确、全面认识和理解孟子的思想学说,就必须正确认识孟子的孝道思想。孝在《孟子》中共出现29 ......
浅谈《孟子》中的“恻隐之心”
发布时间:2023-06-09
摘要:恻隐之心是人类存在的重要法则。《孟子》中有对恻隐之心的经典表述。本文讨论了《孟子》中对恻隐之心的阐述、证明,并提出不同的见解,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对之加以反思。 关键词:《孟子》 ;恻隐之心 ;反思 《孟子》一......
浅谈孔子伦理思想中的“仁”
发布时间:2023-03-08
摘 要:孔子是中国的大圣人和至圣先师,他的“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对个体和群体的行为、思想、价值取向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在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也具有十分重大的价值。......
《孟子》农作物词语探析
发布时间:2023-02-05
《孟子》作为一部说理性的散文,在论辩的过程中不乏涉及到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先秦时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和思想在《孟子》一书中也有所反映。对此,我们选取其中表示农作物的词语进行释义分析,探求其反映的农业现象和文化意义。......
浅析《孟子》中“之”字的用法
发布时间:2023-07-25
" 论文关键词:之 动词 连词 兼词 代词 助词 论文摘要:《孟子》成书于战国时期,较鲜明地体现了战国词汇概貌。对《孟子》一书中“之”字的研究,不仅可以了解战国词汇的面貌,而且对古代汉语的研究和对后世书面语的发展状况的了解......
论孟子散文的艺术特征
发布时间:2023-05-30
摘 要:《孟子》是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孟子及其弟子的著作,不仅是语录形式的儒学思想汇编,更是一部优秀的古代散文著作。其纵横恣肆的雄辩文风、严缜无懈的逻辑结构、如虹的气势与辞采都对后代文学家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竹帛五行篇与思孟五行说
发布时间:2023-04-19
" 一九七三年冬,湖南长沙马王堆第三号汉墓出土的众多帛书中,有一篇被名为《五行》篇。整整二十年後,一九九三年冬,湖北荆门郭店村第一号楚墓出土的众多竹书中,有一篇自名为 《五行》篇。 二十年前的研究已经指明,这个《五行》篇,正......
浅谈孟子的道德教育思想
发布时间:2023-04-22
崇尚道义、依义取利是其价值观的取向。本文探索孟子道德教育思想的内在积极因素,结合当前现实,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道德价值体系,丰富和完善以德治国的理论基础,努力实现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和谐社会。当今世界,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面对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我们目前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道德教育体系。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德教育体系的建立,一个重.........
另一位孟子:第一个宦官
发布时间:2022-09-13
《诗经・小雅》中有一篇《巷伯》,作者巷伯。据考察,这个巷伯就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的宦官。本来是一个士人,因为谗言而被处宫刑,从此成为诗人。 这位遭受过政治诬陷而蒙冤受屈的人,在诗中他谈到自己过去。当年西汉大史学......
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之比较
发布时间:2023-01-29
摘 要:同为先秦儒家大师的孟子与荀子,其关于人性善与人性恶的观点却截然相反。对性善论与性恶论进行探究和比较,可知其理论的出发点和实施路径虽然不同,但是其目的却一致指向教人从善。 关键词:性善论;性恶论;本性回归;化性......
浅谈荀子对思孟学派的批判
发布时间:2023-03-07
战国末期的荀子,为先秦儒家的集大成者。荀子融会诸子思想的同时,对诸子也提出了许多尖锐而切实的批评,最令后世儒者非议的是他在 《非十二子》篇中对子思、孟子的批判。荀子言道: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然而犹材剧志大,闻见杂博。案往......
朱家孟壬在故宫
发布时间:2023-03-21
粗活细活都能干的现代青年 父亲大学将要毕业时,认为自己对学校以外的事情知之甚少,最好能留在系里,做些抄抄写写的杂事,或是在中学里教教历史、国文,还算能胜任。及至毕业,逃离已沦陷的北平,到了抗战的大后方重庆,却做了他意......
论中西视角中的孟子勇论
发布时间:2023-03-25
论中西视角中的孟子勇论 论中西视角中的孟子勇论 论中西视角中的孟子勇论 “勇”的内涵与分类 在汉语中,“勇”字的基本含义为果敢、胆大,如《管子?法法》中说“上好勇则民轻死”。《说文解字》解“勇”为:“气也。从力,甬......
略论孟子的德育方法思想
发布时间:2022-10-07
[摘 要]德育方法是施教者为达成德育目标而展开的方式和手段,好的德育方法对德育目标的实现,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儒家“亚圣”孟子注重教化,基于人性善提出了一套特殊的德育方法体系,影响了2000多年的中国传统社会。今天,挖掘孟子......
孟子的文学批评方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3-02-21
在孟子看来,要跟古人交朋友,“颂其诗,读其书”是一个重要的途径。而要真正理解其诗文表达的思想,则需要了解作者的创作动机;要了解作者的创作动机,则必须了解作者及其作品所处的时代和社会,即“论世”。“论世”是“知人”的一个前......
孟子对孔子美学思想的继承与创新探讨
发布时间:2013-12-18
摘要:孟子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从时代特征出发,为孔子思想作出新的诠释,在基本遵循孔子论述的前提下,努力提升儒家学说的精神品格,从而发展孔子所创立的学说。他在孔子解诗实际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意逆志”的理论,对孔子以“......
Updike 小说《兔子,跑吧》中的女性主义解读
发布时间:2022-08-02
一、Updike 及其小说《兔子,跑吧》内容梗概 Updike 是一个多产作家,被称为美国文学现实主义大师。凭借着他史诗般的巨著兔子三部曲,Updike 在美国现实文学界有着无法撼动的地位,并且获得了美国文学最高奖普利策奖。在兔子三部曲中......
在《双城记》中表现的浪漫现实主义的仁爱精神
发布时间:2022-12-13
摘要:作为忧患之作,《 双城记》以法国大革命为载体借古喻今地反映了尖锐的阶级对立和激烈的阶级斗争;通过各种人物的遭遇及其人性剖析,展示了人道主义视野下革命的合理性与复仇的疯狂性,并提倡用仁爱和宽恕的精神来化解仇恨、改变那些被......
论孟子对孔子美学思想的继承与创造
发布时间:2023-06-28
诠释孔子——论孟子对孔子美学思想的继承与创造性 发展 摘要:孟子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从 时代 特征出发,为孔子思想作出新的诠释,在基本遵循孔子论述的前提下,努力提升儒家学说的精神品格,从而发展孔子所创立的学说......
田仁义:守护青山白了头
发布时间:2022-11-14
34年来,田仁义每次巡山,腰间都别着一把斧头,手里拄着一根棍子,除了抵御野兽外,更多的是让伐木者“知难而退”。 2月18日,除夕,护林员田仁义一个人在深山里过。 田仁义的年夜饭很简单,酸辣椒炒腊肉、白菜煮豆腐。吃完饭后,......
正义的内在与外在怀疑主义之间
发布时间:2023-07-01
一、凯尔森的答案 在法律的经验实证主义理论与传统自然法学说中探求替代性中间道路的纯粹法学会怎样回答正义是什么?这着实是一个吸引人的话题,然而,凯尔森的回答却很简单:纯粹法学坚持法律概念与正义的泾渭分明,抛弃任何借助......
“面子”新说
发布时间:2023-02-06
先从消费文化说起,最近国内流行“轻奢”消费,对于烟草产品应该有很大的借鉴价值。“轻奢”概念说白了就是奢侈品的入门级,不用花大价钱,但享受了奢侈品的工艺品质与高贵气质。贵烟的“国酒香”其实就有点像“轻奢”概念,茅台酒的......
浅谈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比较
发布时间:2022-10-22
一、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的理论前提和出发点不同 孟子继承了孔子性相近的理论,在人性问题上主张人性善。人性之所以善,是因为人性中有先验的纯粹的善端。先验的纯粹的善端指善的萌芽、善的开端,不能把善的萌芽等同于现实的善,可......
孔子的仁礼相成思想及人性观
发布时间:2023-01-15
孔子的仁礼相成思想及人性观 孔子的仁礼相成思想及人性观 孔子的仁礼相成思想及人性观 摘 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和礼各自的地位和价值及其相互关系,一直是众所注目的重要问题。或云仁重于礼,或云礼重于仁,众......
对孟德斯鸠及其地理环境学说的再认知
发布时间:2014-01-26
对孟德斯鸠及其地理环境学说的再认知 孟德斯鸠是十八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也是近代欧洲国家比较早的系统研究古代东方社会与法律文化的学者之一。他创立的三权分立学说,奠定了资产阶级国家学说的基础,与三权分立同样有重要影响的......
鬼谷子的传说
发布时间:2023-07-03
史书说鬼谷子是纵横的谋略家;传奇中说他是神通广大的智者;宗教故事中说他是未卜先知的神仙;民间流传中说他是预测吉凶的命相家。在文化史上,他是与老子、孙子、孔子、孟子、庄子、荀子、墨子、韩非子等先哲齐名的学术大家。他似乎......
由“端”浅析孟子心性论的逻辑进路
发布时间:2023-02-24
孟子以心为性之端,正是借助于端这一重要范畴,孟子合理地建构了其心性论的逻辑发展进路。端在时间维度上为初始开端,在空间维度上则为细微端倪,在自然质性上为幼弱稚嫩。端的这三层意涵,在逻辑上决定了孟子哲学中由心向性发展的三重......
谈墨子的教育内容及现代意义
发布时间:2013-12-19
谈墨子的教育内容及现代意义 谈墨子的教育内容及现代意义 谈墨子的教育内容及现代意义 一 墨子教育的内容 (一) 道德教育 任何一个流派能够在历史上占据一席之地都有其独特之处。在先前诸多思想流派中,墨家之所能够独树一......
《速度与激情7》让温子仁成了当红的炸子鸡
发布时间:2015-09-08
《速度与激情7》首映午夜场拿下5000万票房,首日更是狂卷4亿,随着《速7》在全球的火爆,詹姆斯・温已经一跃成为好莱坞的当红炸子鸡。原本,他只是好莱坞最有成就的三位华裔导演之一,另两位是李安和林诣彬,但如今他的势头已经有超越......
遵义:仁怀机场全面开工建设
发布时间:2022-11-25
此次开工项目共8个,预计场内工程于今年9月完工,场外工程于明年4月完工。......
浅谈孟子道德修养理论的价值意蕴
发布时间:2022-12-21
人作为道德活动的主体和承载者,生来就负有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承担这些责任,要以自身的道德完善为前提,以自身心性的完善为基础。孟子作为先秦儒家代表之一,虽身处乱世,却能独善其身,提出一系列修养心性的独到见解和主张,......
从“让孩子把话说完”说起
发布时间:2023-04-01
母亲:“如果妈妈和你出去玩,我们渴了,又没带水,而你的小书包里恰巧有两个苹果,你会怎么做呢?”儿子:“我会把两个苹果都咬一口。”母亲略有失望。她本想像别的父母一样,对孩子训斥一番,然后再教孩子怎样做,可就在话即将说出口的那一刻,她忽然改变了主意。母亲摸摸儿子的小脸,温柔地问:“能告诉妈妈,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吗?”儿子眨眨眼睛,一脸的童真:“因为――因为我想把最甜的一个给妈妈!”霎时,母亲的眼里闪动着.........
诠释孔子——论孟子对孔子美学思想的继承与创造性发展(1)
发布时间:2023-04-06
摘要:孟子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从时代特征出发,为孔子思想作出新的诠释,在基本遵循孔子论述的前提下,努力提升儒家学说的精神品格,从而发展孔子所创立的学说。他在孔子解诗实际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意逆志”的理论,对孔子以“......
仁政——权威主义国家的合法性理论
发布时间:2023-06-14
" 一、政治的合法性问题 “任何一种人类社会的复杂形态都面临一个合法性的问题,即秩序是否和为什么应该获得其成员的忠诚的问题。而在现代社会,这个问题变得更为突出也更为普遍。”西方学者,如韦伯、李普塞特、哈贝马斯等人......
论孔子“为仁由己”思想的道德价值
发布时间:2023-07-19
摘要:孔子“为仁由己”思想以个体修身为出发点,强调了个人道德修养的主观性、自觉性和能动性。 “为仁”的目的并不局限于“修己”,它的最终目标是通过“为仁”、“修己”以更好地服务社会,从而实现社会修道的和谐局面。因此,孔......
说说孩子视力那点事
发布时间:2023-04-28
在本刊2月期上我们介绍了黄定九教授有关生命的量变和质变的谈话实录,作为资深心脏专家,他还就心脏疾病的防治回答了读者关心的一些问题。 采访嘉宾 杨晨皓,副主任医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眼科主任。2000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
浅谈墨子的教育内容及现代意义
发布时间:2023-04-24
浅谈墨子的教育内容及现代意义 浅谈墨子的教育内容及现代意义 浅谈墨子的教育内容及现代意义 精品源自英 语 科 一 墨子教育的内容 (一) 道德教育 任何一个流派能够在历史上占据一席之地都有其独特之处。在先前诸多思想流派......
让孩子在数学课堂中学会“说”
发布时间:2016-03-04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想和算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而“说”的训练则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催化剂。如果能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和算法用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将想、说、算三者相结合,则更能提高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能力,......
仁政:权威主义国家的合法性理论
发布时间:2023-06-24
" 一、政治的合法性问题 “任何一种人类社会的复杂形态都面临一个合法性的问题,即秩序是否和为什么应该获得其成员的忠诚的问题。而在现代社会,这个问题变得更为突出也更为普遍。” 西方学者,如韦伯、李普塞特、哈贝马斯等人,对合......
宋襄公“仁义之师”败亡的根源探析
发布时间:2015-08-18
[摘 要]在礼崩乐坏、征伐不断的春秋时代,宋襄公高举“仁义之师”的大旗,奉行仁义道德政治,结果落得兵败身亡的结局。从国际关系理论的角度来看,宋襄公实际上采取的是理想主义伦理政治观,而春秋是现实主义横行的时代,是权力政治主......
细说电子垃圾
发布时间:2023-06-27
随着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这也使得世界上报废或“被报废”的各类计算机、手机、家用电器等电子垃圾增量惊人。 有研究表明,电子垃圾蕴含着巨大价值。废旧电器电子产品里贵金属的含量往往比矿石更高,......
论孟子性善论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3-06-03
[摘 要]孟子在孔子“仁爱”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性善论。性善论深刻的影响了中国古代政治的发展。它既是“仁政”的理论基础,又是中国重视道德教化这一传统的思想渊源,更对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法律文化产生深刻影响。今天借鉴和反思孟子性......
周仁不仁 2015年2期
发布时间:2022-07-30
很小的时候,我就跟着村里的叔叔爷爷们去四乡八村看秦腔戏。我记得,那是在夏收过后,村里人去十里开外的凤翔县一个小村里看夜戏。去的时候,暮色如轻烟,收获过后的田野如同卸了妆的戏子,袒露着真诚的本色。回来的时候,月色悠悠晃......
仁慈(外一首)
发布时间:2015-08-25
仁慈弥漫在我房子周围。 仁慈夫人,她如此善良! 戒指上的红蓝珠宝光泽弥散 在窗户里,多重镜子 正装满微笑。 什么与孩子的哭声一样真实? 兔子的叫喊也许更狂野 但它没有灵魂。 蔗糖可以治愈一切,仁慈说。 蔗糖是......
孟子政治伦理思想精髓及当代启示
发布时间:2023-04-10
【摘要】孟子注重将政治与伦理相结合,他在传承孔子“为政以德”论基础上,阐释了政治伦理思想,为儒家政治伦理理论的建构奠定了基础。孟子政治伦理思想是政治伦理的基石,并以此论证政治秩序安排,逐渐成为统治者的重要执政理念。孟......
对孟子气论思想对艺术创作的作用探究
发布时间:2013-12-17
对孟子气论思想对艺术创作的作用探究 对孟子气论思想对艺术创作的作用探究 :艺术试论 美的追求与人的解放 我对美学方法、学科定位及审美价对孟子气论思想对艺术创作的作用探究 精 品源自语 文科 孟子的气论思想被引......
从“里仁为美”浅议孔子的文艺美学思想
发布时间:2023-01-14
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也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艺理论批评家。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中称其时(春秋战国时期)之思想家,与后世以最大影响者,则有孔子。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中也指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学思想对中国两千多......
仁宣之治与仁宣之死
发布时间:2023-04-10
在中国古代史上,有很多个盛世,有名的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明朝有两个可归入“盛世”的时期:一个是“仁宣之治”,一个是“弘治中兴”。明末清初时,有人也把万历时期也说成一个盛世,但后来又有言论称明朝......
庄子“彼是”说疏解
发布时间:2023-07-08
摘要:《齐物论》在《庄子》诸篇中历来颇受关注,因其牵涉的思想因素不尽在道家的本位系统,即便对文本作浅显考察也可发现它与名辩学派的关联。文中屡次出现“彼此”“是非”及“彼是”等对仗工整的铺排,历代《庄》注多对“彼是”一......
浅谈《孟子》中的成语与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
发布时间:2023-01-08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中华优秀文化基本......
孟荀新论
发布时间:2023-05-15
"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尽心下》)。姑且将"自我......
试论加缪存在主义思想的人道主义内涵
发布时间:2023-07-08
查字典论文网论文频道一路陪伴考生编写大小论文,其中有开心也有失落。在此,小编又为朋友编辑了“试论加缪存在主义思想的人道主义内涵”,希望朋友们可以用得着! 一、加缪与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文学于二十世纪流行于欧美,是在存在主义哲学......
政策一视同仁
发布时间:2015-08-26
2014年,对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而言,一度差异较大的监管标准在逐步拉平。近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以下简称广电总局)网络试听节目管理司司长罗建辉表示,传统媒体不允许播的内容,新媒体也不允许播出,提高了对新媒体内容的监管门......
分析加缪存在主义思想的人道主义内涵
发布时间:2023-05-17
分析加缪存在主义思想的人道主义内涵 分析加缪存在主义思想的人道主义内涵 分析加缪存在主义思想的人道主义内涵 文章 来源 于 教 育 网 论文关键词:加缪;人道主义;反抗 论文摘要:通过对加缪着作哲理内涵的深入分析和理......
印孟边界协议的看点在哪儿
发布时间:2023-01-30
基本划定了印孟陆地边界 自孟加拉国独立以来,印孟两国在边界飞地、非法移民、跨境水资源、印度“霸道作风”等方面龃龉不断。莫迪上台以来,志在打造“邻国优先”外交,试图重塑印在南亚地区的地位和影响,积极拉拢包括孟在内的邻国......
女孩小猴子(小说)
发布时间:2022-11-18
一 她的肩膀高高地支起,似乎吊着整个身骨子。 她整个人长得极瘦,被叫做小猴子。 她的个儿比班里的任何一个女孩子都高。 她的年龄也比班里所有的学生都大。 她的皮肤很白很白,有一双很大很亮的眼睛,总是直直地瞪着,看人......
嘘!别说孩子胆小
发布时间:2023-04-28
虎虎小时候,我带他回农村姥姥家生活。孩子一岁半,喜欢无拘无束地到处跑,我也由着他,能有什么危险呢?跌倒了就再爬起来,没什么大不了的。 夏日的农家小院,花儿开得正艳,蜜蜂和蝴蝶竞相追逐,虎虎一个人在院子里玩得不亦乐乎。......
王船山对位财与仁义关系的生存论阐释
发布时间:2023-05-10
摘要:王船山从天人关系的视域阐释了位财与仁义的关系:作为天地之心的人,是天地借以用来治理和使用万物的;作为人类生活重要现象的位财,是天地用来治理和使用人、也是人类实现自治的重要方式;作为人类德性的仁义,是天地一阴一阳之道及生生之德的呈现。二者关系可概括为:位者仁之藏,财者义之具;仁以守位,义以理财。基于“生生之谓易”的易学语境和儒家重义轻利的道义论传统,船山从人类与万物“生成”和“存有”的存在论视.........
“语义语法”说略(1)
发布时间:2013-12-18
“形式语法”以形式化为标志,“功能语法”以功能作用为标志,这些都是从国外引进的语法理论,当然在跟汉语研究结合以后,已经或多或少带有某些中国的研究特色。中国的汉语语法研究有自己的优秀传统,它吸收了传统语法、描写语法,以及格......
论《养生主》在《庄子》内篇中的作用
发布时间:2023-04-04
摘要:《庄子・养生主》以“知无涯”接续《齐物论》,突显生命的主题,提出保养生命的纲要。庄子对生命的理解包含生命与社会、形与心、个体生命与大化流行的关系几个层次。在《养生主》中,“庖丁解牛”阐述了处世即生命与社会的关系问题,这是《人间世》的主题。“右师一足”和“泽雉”两段探讨了形与心的关系问题,这是《德充符》的主题。“老聃之死”和“薪尽火传”则探讨了个体生命与大化流行的关系,这是《大宗师》的主题。《.........
咸蛋小子(短篇小说)
发布时间:2023-07-07
阿琴打电话给她在武汉念大学的女儿小玫,问她已经放暑假了,准备什么时候才回家。阿琴告诉小玫现在顾村的经适房和以前在八村的家完全不一样,“一个天一个地,你有自己的房间了,你如果要忙自己的事情,就把房门一关,没人会再来打搅......
陈子赤小小说二题
发布时间:2015-08-25
当一个画家作古之后 我的画是很值钱的,这地球人都知道。可N年前,我却是无名的画家,以至于我作古后,在阴界艺术界竟只能做一名打工仔。 多亏了一个人!这人爷爷的爸爸是我们单位的局长,特喜欢我的工笔画,我经常求局长办事,每......
孟婆汤的秘密
发布时间:2023-07-22
天庭警卫员犬十一,隶属托塔天王李靖麾下,如果天庭要发兵打妖怪什么的,他是肯定有份上前线的。可惜,最近天下太平,没什么妖怪要打,所以犬十一暂时只能干干看守南天门这样的活儿。好在优秀的士兵是不会挑任务的,即使是这么无聊的站岗工作,犬十一仍然抬头挺胸,看上去精神极了。直到视野里出现了一位老太太。那不是一般的老太太,一般的老太太怎么会驾云呢?一般的老太太也不会有那么大的肚子。犬十一看着她坐在一朵云上,像喝.........
孟德斯鸠自然地理学说之浅析———对《论法的精神》一书的解读
发布时间:2023-03-01
一、孟德斯鸠自然地理学说形成的背景 任何思想观点都不是无源之水,都有其自身形成发展的理论基础,孟德斯鸠的自然地理学说亦是如此。孟德斯鸠潜心多年,汲取了前人和同时代学者的大量的思想精华,从而形成了其自身的思想体系。他的哲......
你会让孩子说“不”吗?
发布时间:2023-03-16
女儿一向乖巧懂事,可最近不知怎么回事,突然变得很不听话。我说什么,她不再像从前那样乖乖听了。前不久,我让女儿跟我回老家看望父母,她说:“妈妈,这周我们的作业特别多,还有几个手工制作呢,要不咱们下周再去看望姥姥、姥爷吧......
关于内在主义“语用”观简论
发布时间:2022-10-25
" [论文关键词]乔姆斯基 内在主义 语用 语用学 [论文摘要]本文介绍乔姆斯基语言哲学理论关注的三个古典问题,并概括了他的“语言”观、“语法”观和“语用”观。乔氏的“语用”观可以看作一种关于语言使用的内在主义理论,它和乔氏的......
子宫内膜上皮内瘤变与子宫内膜癌的诊疗
发布时间:2022-11-22
子宫内膜上皮内瘤变(EIN)为子宫内膜癌的癌前病变,包括子宫内膜腺瘤型增生过长伴细胞不典型及子宫内膜原位癌。子宫内膜癌为女性生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本病多发生于绝经后或更年期妇女,少数可发生在40岁以......
《仁学解释学》引论:什么是仁学
发布时间:2023-03-27
" 由孔子创立的仁学曾经在两千年的儒教时期为中华文化精神奠定了基础和开辟了方向,今天在全球科技商业化时代重新阐释仁学,亦应有可能为人类文化的精神方向提供新的参照基础。因为仁学是人类历史上结构最完整的人本主义伦理学,其精神效......
《说文》段注“谶”义疏证
发布时间:2023-06-26
摘要: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用以具体说明“谶”之含义的“有征验之书,河、洛所出书曰谶”十二字,实为李善所增益,并非许慎原文。是故,当前学界普遍存在的那种径据段氏之说以厘定“谶纬”涵义、择取相关文献的研究方式,或有不察之失。从语源学角度看,“谶”之本义是指与普通民众吉凶祸福相关的、无需经由相关中介程序便可知晓天意的占验类型,因此有别于那种必须通过特定仪式方能推知天意的占验类型。而许慎以“验”释“谶”,.........
《君主论》的重民思想与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探究
发布时间:2023-06-21
引言:《君主论》是马基雅维利的传世之作,也是饱受争议的伟大代表作。这部凝结了马基雅维利核心政治思想的作品是马基雅维利献给君主的治国之书,从国家类型到管理军队再到治人之术,马基雅维利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分门别类进行了详细解......
“仁义礼智信”与当代社会道德文明建设
发布时间:2022-12-19
" [摘要] “仁义礼智信”作为中国古代儒家提出的五个道德范畴,具有高度概括和持久普泛的意义。在当今社会的道德文明建设中,我们仍然可以借鉴并利用其作为道德范畴形式的“品牌”价值,立足于当代语境给予新的阐释,赋予其适应时代要求......
仁政与仁术:供港制度的现代反思
发布时间:2023-02-09
【摘 要】香港乱象激起了陆港两地部分民众的情绪对立,供港制度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作为官方话语体系中的“政治任务”,供港制度似乎是中央赋予香港的特权。实际上,供港制度并不是一种“特供”制度,而仅仅是市场经济下的商业供给制......
孟子管理思想与Y理论中“人性善”比较分析
发布时间:2023-01-09
【摘要】管理思想作为生产力的一种关系性要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先导。人性研究是管理的起点和归宿,是“向内”道德建设与“向外”实践指导的源头。本文通过对孟子管理思想中人性分析与Y理论的人性假设分析基础之上,对两者“人性......
以伦理道德为视角的孟子和康德哲学的异同探究
发布时间:2023-06-11
中国几千年来以儒为主。先秦儒家思想起源于孔子,发展和成熟于孟子。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孟子的性善论及其对道德问题的认识影响深远。西方哲学中,从认识你自己的苏格拉底把哲学从天上拉回人间开始,人们也开始逐渐由自然哲学转向对人性......
孩子“说谎”,如何应对
发布时间:2023-07-12
在幼儿园实习时,我遇到了这个被老师们认定经常会“说谎”的女孩文文。她乖巧,做事积极,就是速度太慢。尤其在吃饭时,老师每次都要不停地催促她抓紧吃。 一天早上,文文一看到我,马上跑过来对我说:“今天早上我在家吃过早饭了。......
荆歌小说中的悲观主义
发布时间:2023-01-31
荆歌是中国当代文坛上一位风格独特的作家,其鲜明的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是文学史上一个不容忽视的存在。作为生活中的乐天派,荆歌很早就意识到命运的强大和人类的渺小,我觉得人生就是一个大悲剧,谁都救不了我们。不过,话说回来,我这......
论孔子权变思想及其在现代的意义
发布时间:2022-10-01
论孔子权变思想及其在现代的意义 论孔子权变思想及其在现代的意义 论孔子权变思想及其在现代的意义 摘要:儒家的权变伦理思想在孔子那里并未做出详尽的阐释,但作为儒家学说的重要奠基人,孔子的思想意蕴、处世原则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