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卡尔玛利亚冯韦伯音乐创作特点
卡尔玛利亚冯韦伯于1796年开始正规的音乐课学习,韦伯生前是一位备受赞扬的钢琴炫技大师。他的绝大多数钢琴曲都是为他自己而写,这些钢琴曲的难度较大,演奏他们需要杰出的演奏技巧。瓦尔特格奥尔基在他的学术论文中指出 :韦伯的钢琴曲在风格上受到了迪谢克和普鲁士的路易费迪南亲王的影响。里尔的专著《音乐奇才》专门有一章介绍钢琴作曲家韦伯。他的钢琴奏鸣曲具有协奏性奏鸣曲的特征,因此,他断言韦伯的钢琴作品具有高妙的名家风范。奏鸣曲的形式并没有限制住韦伯的创造性,他并不关心传统意义上的主题逻辑性,他注重的是音乐表达的形象性。
韦伯的钢琴音乐作品跨越了十八世纪,作品既反映了古典主义风格,又突出了浪漫主义早期的审美理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细腻、亲切而富于技巧性。
二、《无穷动》音乐研究
《无穷动》是韦伯创作的一首奏鸣曲中的一个乐章,这个乐章取名为《无穷动》,从演奏技巧来讲这首作品是通过对五个手指跑动的训练来提高手指的快速反应能力 ;从音乐性来看,是急板乐章,在快速跑动中体现韦伯的音乐思想即世上少有韦伯这样的作曲家,他的音乐个性如此奇特、独立不羁而令人钦慕。韦伯音乐的动人之处在于他的温情、突发的灵感、绝不卖弄技巧和毫不娇柔造作。这也是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对他的评价。作品的曲式结构为 :回旋曲式(A BA C A D B1 AB2 A 尾声)采用C大调,四分之二拍子,急板乐章,作品共分十部分。
主部一(A),8+7的不对称结构,平行乐段。 C大调,开始力度为p,第三、四小节逐渐推到sf,然后回到p,乐段以右手十六分音符弱起开始,左手连续的双音在主持续上断奏进行。紧接着是四个小节的补充,和声是TD7,左手是半分解和弦,右手还是分解和弦的跑动。接着是十个小节的连接,调式进入adC大调。这十小节的和声是主属交替贯穿,最后开放于属和弦。这部分的演奏特点以右手的跑动为主,但又以弱起的十六分音符为材料,给人听觉上以舒缓的感觉,由于作品以后半拍音符开始,使人觉得旋律悄悄进入,然后逐渐加强。两个乐段之间有明显的强弱演奏标志,这就突出了音乐的对比性和连贯性。补充和连接的材料和乐段一样,但是左手的断奏变成两音组的小连线,在演奏上要注重强弱、落提和连贯的特点。补充部分的踏板采用节奏踏板,从而突出主属的关系 ;随后乐曲以右手的分解和弦下行奏出明快轻盈、流畅的旋律进入第二部分。
插部一(B),这部分是由一个乐句组成的乐段构成,这部分的材料是由主部材料发展延续,由CG大调,和声是主属持续,最后收拢于主和弦,完全终止。然后是十小节的连接进入主部二。这部分钢琴演奏特点 :右手以分解和弦的形式以二度旋律下行为主,每一个十六分音符的第一个音都加了重音记号,演奏时要突出这个音,旋律隐伏在十六分音符中的重音中,左手是单音的断奏重复。
主部二(A),这部分是主部一的基本原样再现,只是连接部分延长了12小节。调式由CaG大调。和声没有变化。在这12小节中右手的音乐材料没有变化,左手变成了柱式和弦的反复,在演奏中加强了对音乐高潮的推动作用 ;其中第77小节左手连续的二度双音旋律下行,对这部分在快速、流畅的演奏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插部二(C),12+9的不对称结构,平行乐段,以主部材料为基础发展,低音主持续,调性转入e小调,后一乐句是从G大调到e小调,和声全是在主属下属之间进行 ;前一乐句是分解和弦和柱式和弦,而后一乐句是分解和弦和八度进行,演奏时力度从pfff,八度演奏和力度的变化,都对演奏者演奏技巧有了充分的展示,同时也是对演奏者在持续、快速演奏中对技巧的考验和对音乐快速变化的理解。这部分的扩展代替连接,调式是e小调,最后四小节转入C大调,和声是主属反复持续,最后开放于属和弦。这部分演奏特点,仍然突出十六分音符的第一个音,踏板采用节奏踏板,以此突出主属持续音。最后几小节的属和弦的力度要达到ff,由此演奏者的大臂和手型一定要松和稳,才会使音乐有丰富的音色和层次感。
主部三(A),原样再现。这部分的连接段扩展到四十个小节,调式变化层出不穷,从adgf降b降A,中声部是主持续,低音声部是主属持续进行。演奏时要特别注意音符不断的变化和临时变音记号准确性,特别是临时转调中的重音记号要突出。
插部三(D),8+8的对称结构,平行乐段,以新的材料为基础发展,两个乐段左手材料简单为单音、断奏,四个重音突出了主属关系。第一个乐段是开放于属和弦,第二个乐段是收拢于主和弦。右手十六分音符的密集节奏使音乐形象活泼动人。演奏时要注意手指的颗粒性、四个音之间的均匀性和小节之间的连贯性。连接部分十八个小节,采用了主部的材料,调性转换频繁,从降A降bcf小调,最后收拢于主六和弦。这部分演奏要注意左手的双音连贯、整齐,线型结构要求音乐的流畅性和推动性并重。
插部一(B),一乐句乐段,材料由主部材料发展而来,共有十六个小节组成,调式调性变化频繁,具有连接的性质。和弦从c降Afc小调,最后开放于属和弦进入十一个小节的连接段,这部分的演奏要注意左手柱式和弦的整齐、单音断奏的干净以及八度断奏的放松和层次。连接段只有右手的十六分音符在两个八度内由高到底再到高的波浪式的演奏,使音乐流畅又不失紧凑的进入到下一段。
主部四(A),主部一的变化再现,8+8的对称结构,省略了补充和连接部分,乐段结束直接进入插部一(B)。音乐材料、和声没有变化,连接段扩展到三十七个小节。其中第278小节到280小节的隐伏旋律演奏时要特别仔细和清晰。而从295小节到301小节作为这部分的重点,左手从重属导五六和弦到六级的重属导五六和弦到二级的导七和弦到重属导五六和弦到六级的重属导五六和弦最后到重属导七和弦。
右手是音阶下行,从duo到la,旋律隐伏在线型结构的上行中。演奏时要突出每小节第一个音和小节之间的旋律连接。这段突出了作曲家高超的作曲技巧和超强的演奏技能。尾声,采用主部的材料写成,共十六个小节。调式回到C大调,和声采用主属持续进行,左手的八度断奏促进了乐曲结束的紧迫感,力度从fffff加强了乐曲的结束感。最后以一个主和弦结束全曲,演奏时要充分体现演奏者全身的力量全部集中爆发在这个和弦上,仿佛像海水冲击岸边巨石最猛烈的一次一样 ;这也充分体现了作曲家的果断性和坚定性。
结语
韦伯这首作品钢琴织体丰富,节奏灵活多变、调式调性转换频繁、快速的十六分音符、左右手的交替、衔接,以及音乐的层次性,都对演奏者提出很高的基础要求。韦伯与贝多芬一样注重厚重的英国式钢琴,在那个时代,身兼演奏家的作曲家非常活跃,利用这种乐器在机械性能上的改进,在演奏风格上建立了一座从古典时期的精致通向浪漫主义情感解放的桥梁。韦伯的作品启迪了李斯特和肖邦的思维,促使他们创作了改编曲和自己的音乐作品。 韦伯的音乐创作为鼎盛时期的浪漫主义风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