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军工丛林里,一百年前还是幼苗的中国军工今天已长成参天大树。现代步枪,是它最初的年轮。在中国枪械的研发队伍里,卓穗如,我的妻子,不但是可圈可点的贤妻良母,还是为报国梦而奋斗了一生的闯将,是中国军工沃野里的一株饱满稻穗。
她1936年出生在广州,14岁前随身为海关职员的父亲辗转十多个城市。倔强的她放弃了保送北京师大附中的名额,报考北京工业学校。因种种原因,申请21年后,她终于实现了入党的愿望。入党后,她被评为优秀党员。退休后,她一如即往认真参加“保先”学习,留下了字迹工整的一本本笔记。
她做什么事情都十分认真投入。工会干部卢春阁说:“她当一室分工会主席时,把分工会的工作做得有声有色。在庆祝建党70周年歌咏赛的舞台上,她担任党政工领导百人大合唱的指挥,歌曲的旋律被她的双臂和表情演绎的十分精彩,至今我还珍藏着那张照片。卓工是一位优秀的女性,一位不同一般的女性,的的确确是难得的女中豪杰。我欣赏她,敬重她,永远以她为榜样,做一个纯粹的人。”
中国重机枪特别是大口径机枪的轻型化不断刷新记录,综合性能一次次冲击世界先进水平。在研制大军中,穗如的小分队也一次次为设计的临门一脚递送好球。
1958年六七式轻重两用机枪立项,穗如就成为这个项目组的成员,她的身份虽然几次变化,学院,军队、工业部研究所,但是为新型号攻关克难的责任感没变。她十几次到厂里摸爬滚打,有时住得很久,有的职工还以为她就是本厂人。
她承担轻重两用机枪部件设计,主持新结构枪管的设计试制。她的毕业论文是枪管微锥度、变缠度膛线的新工艺――电液压抛光。刘鼎副部长视察356厂时对这项技术很感兴趣,同她开玩笑,“搞不出来就不让你毕业哦。”结果,这项成果至今还用于各枪厂的枪管生产。电液压抛光新工艺获1961~1962年度部级重大科技成果奖。她的论文获得年级唯一的优等,她也以全优的成绩拿到文凭。
1963~1984年20年间,她围绕轻重两用机枪设计定型时遗留的枪管烧蚀问题开展了有效的工作。1993年,当年的67式课题组长,5316厂厂长吴尚礼给卓穗如写的证明材料说,她在以工厂为主组织的质量问题攻关中“做出了突破性工作”,“使长年不能解决的重机枪枪管烧蚀问题得以解决”。
2013年,在穗如追思会上,她的师哥,现已退休的局长刘铁平说,“得知卓穗如同学突然离世,顿时想起三十多年前的往事。上世纪
六、七十代轻武器开始自己研发,63式步枪、67式机枪先后定型生产。新事物的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生产装备后问题不断出现,我的日子从未消停过。部队反映67式机枪精度不好、故障多、甚至出现膛外炸壳伤及射手。临危受命,总参、总后,我部及工厂院所组成部队调查实验组去各部队开展工作。工作组成员皆为各方骨干,精壮男人,只有你一位女同胞。初冬的腾格尔沙漠,风吹沙跑如流水,寒风刺骨透心凉,在这样条件下做风沙实验,再现膛外炸壳现象。每天都弄得灰头土脸,嘴里、鼻孔都是沙子,你从不叫苦,不特殊,不接受照顾,可谓坚强。南海之滨,潮湿难耐,台风肆虐,碗口大的树被连根拔起,千米立靶被吹跑,风后重新树靶,继续实验。恶劣条件你不惧怕,可谓乐观。云南边境,气候万变。工厂所在军区部队全面实验,综合分析实验结果,你积极思考、畅所欲言,和大家一起找出问题所在,为以后攻关指出方向。朝夕相处几个月,你用行动感动了大家,我的老处长(一个只知拉车年逾六旬的老头)对你赞赏有加:一个女同志能这般吃苦耐劳,实属不易。本人在多年组织研发、攻关“救火”的工作过程中可谓阅人无数,你是一个出色的女将。”
重机枪寿命试验的规范合理化之后,枪管寿命的技术矛盾就缓和了。寿命试验重要而艰苦,它必须模拟该武器可能遇到的各种极端恶劣的条件,证明产品在任何情况下不“掉链子”,否则我们的将士就要付出血的代价。从苏联引进的规范有二战经验做基础,那是神圣不可改动的。但是,几十年过去了,许多相关条件悄然改变,老规范是不是也应当与时俱进呢?这个问号,只能靠科研来回答。1982年,兵器部的主管局把任务交给了穗如,题目是“重机枪枪管寿命试验合理射击规范研究”,而且对她说,做成了会给重奖。
穗如跟我说,重机枪是老大时,可以不动窝。现在,火炮压着它呢。所以,持续射击的时间不得不缩短,要及时转移啊。质量的代价是成本,装备量大面广的轻武器更要考虑经济性。再就是,提高寿命的铬、镍资源苏联丰富而中国缺乏,如果我们引进之后不根据新情况加以修改,那就会做虚功,白浪费。她说:“我选择了‘在满足战术使用的前提下控制枪管温升’为制定射击规范的技术方向。”“我带领课题组奔赴中越边境,访问赴越作战归国部队,同昆明步校射击教员,昆明军区有关首长、参谋和助理员交流。我们又查阅了建国以来历次作战的有关资料。我们提交的重机枪战术使用情况的报告得到军方肯定后,就转入技术研究。”
课题组首先要研制试验装置,然后进行大量试验取得有关数据验证技术理论。据此提出了重机枪寿命试验合理射击规范初步意见(简称新规范)。穗如回忆:“课题组带着新规范和测温设备,到两个厂对67-1式p重两用机枪和85式12.7mm高射机枪进行验证性寿命试验,结果很理想,证明新规范合理。我们征求意见。厂方表示新规范可操作性好,军代表认为新规范既有理论依据又有具体数据、可操作性又好,因而可信度高,完全可以接受。”
1984年,国防科工委标准化司召开评审会。31基地、昆明军区后勤部军代表室、兵器部枪炮局、华东工程学院、枪厂等方方面面的代表和多位资深专家共计29人参加会议。大家认真审查数据,认为新规范既能满足实战要求又严于实战要求,并具有很好的操作性,一致通过了新规范的审查。会议建议31基地据此修改军标。一年后,新的枪械试验法,国军标(GJB349.2)中增加了寿命试验射击规范条文。至此,长期的争议解决了,为寿命攻关而花费的资源可以节省了,使用方和生产方皆大欢喜。符合军情国情的新规范惠及使用、生产双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军方科技人员拿了大奖。总设计师、厂长朱德林对员工说,卓工是咱们的福星啊。 十多年后,当年的预研室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朵英贤在他的纪念文集里说:“身管寿命研究,揭示了身管烧蚀机理以及不同射击方式与寿命之间的定量关系。这项独创性成果为后来制定合理的试验规范提供了科学依据。试验基地科技人员据此研究提出了新的试验法并荣获全军科技成果一等奖。新规范实行后,即便不实施‘四合一’措施也能达到寿命要求,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了成本。”全国科技队伍对身管寿命这只“拦路虎”开展了多方面长时期的围攻,其中,卓穗如团队的战果是决定性的。
1965年,解放军轻武器研究所转编时平均年龄才27岁,是个充满青春活力和人生梦想的战斗团队。卓穗如1961年到这个所后被分配到机枪研究室,研究所要求每个研究人员设定专业发展方向,与课题安排相结合,有重点地积累知识和经验,穗如的专业方向是枪管寿命。
研究所在总部领导下,对我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轻武器的使用情况进行过广泛深入的调查,包括研究全军装备展览会上将帅们的意见和指示。轻武器不轻是当时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装湫蛄兄械闹刂兄重又是重机枪,枪管重量则占全枪重量的三分之一,寿命则是枪管减重的拦路虎。穗如在长期的研发实践中深刻感悟到,用现代设计方法取代传统设计方法,是设计人员多年的夙愿。特别是用传统方法设计枪管,对枪管寿命能否达标心中无数,必须经过数万发枪弹的寿命试验后才能知晓。枪管每修改一次设计,就要进行一次寿命试验。这种费时、费力、费钱的方法被称为“画、加、打”。
是啊,设计人员的时间都去哪儿啦?第一是趴在图板上画,第二是等待漫长的加工,有的还要天南地北地去找协作关系,去催加工进度。特别是枪管加工,全国就那么几个点能做。第三是打,自己扛着枪上靶场。重机枪,她照样扛,没人伺候。寿命试验,大口径机枪枪管寿终射弹数是一两万发,还有时限,硝烟呛鼻,震耳欲聋,那可是苦差事啊。穗如认为自己是党和人民培养的大学生,既然组织给自己确定了枪管专业发展方向,就应当用优异的成果来回报国家,创新枪管设计理论也是她大学时就有的梦想。
当时研究所的项目都是型号开发,她参加过三个型号,都尽心尽力小有成就。1972年208所成立专门从事预研的新二室,穗如到该室专攻枪管寿命。她参加轻重两用机枪问题调查、技术攻关,完成重机枪寿命试验规范专题,以专题促开发成效显著。1985年,所里要她上计算机辅助设计,49岁的她毅然领受了这个跨界的挑战。她并非不知道它的难度,但是她需要掌握计算技术来实现多年的梦想。1989年,她完成的答卷受到计算专业老师们的称赞。
1989年,穗如启动“计算机预测机枪枪管寿命”课题,从登山营地向珠峰冲刺了。她说:“我认为开展枪管寿命预测研究的知识和技术准备已经充分,可以申请开题了。但是,‘八五’计划科研经费已分配完毕,追加课题几乎不可能。我不甘心,到处游说,宣传预测机枪枪管寿命的重要意义,还斗胆保证只要三万元经费,三年完成。我的努力终于得到兵科院四处石镇颠处长的支持,他想方设法给我立了项,挤出三万元经费。对此,我终生难忘。我选了两位助手,学微机应用的温希胜,学自动武器、能熟练使用计算机的周涛。1990年我们正式开始了工作。经过艰苦努力,我们攻克了一系列难关,建立了枪管温度场的预报模型。用七种机枪以多种规范射击得到的计算数据与测试数据做比较,符合程度全都超过90%,大部分达到95%以上。我们建立的枪管寿命预报模型,预报与实测也非常吻合。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对即将送交国家靶场作鉴定的新12.7mm高射机枪的枪管寿命做了预报,国家靶场的试验结果与预报值惊人地符合!”
我们通过DIALOG国际联网情报检索系统检索了数十万篇文献,未发现与该课题研究内容相同或相近的文献。评审会上专家们一致认为该项成果处于国际领先地位。”1993年,56岁的穗如圆了枪管寿命预测的梦并且列出了1960~1994年间共同奋斗过的14位战友的名单。自动武器专业老前辈于道文教授说:“由于枪管烧蚀与寿终现象非常复杂,预测枪管寿命是一项非常复杂的事情,也是一项很具挑战性的工作。1991年9月,前苏联著名的轻武器专家维克多・卡拉什尼柯夫访华时曾说,‘对于枪管寿命,我们还没有实现预测,只能通过实弹射击’,美国等西方国家目前在这一领域也未获得实质性进展。卓穗如在学生时代接触到‘枪管寿命’以后产生了一个梦想,后来这个梦想成为她一生中追求的目标之一,即‘要把枪管寿命算出来’。1993年,她和她的同事们成功地实现了机枪枪管寿命的预测。由该预测法可获得机枪枪管寿命的可靠预报,它用于枪管的优化设计,可合理地匹配结构参数;用于技术论证,是评比、优选方案的有力工具。这是迄今为止机枪枪管寿命领域所作的最好的工作,是一项具有开创性的科研成果。”
关于这项技术的高度、难度和效用,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科技委副主任李伟如研究员说:“在自动武器的研究工作中,窃以为自动武器的许多性能参数都可以比较容易地建立模型、进行计算,但唯独有三项很重要的性能指标在没有完成武器的‘画’、‘加’、‘打’之前很难定量预测,其中一项是射弹的散布精度,另一项是自动机的动作故障率,还有一项就是机枪枪管寿命。”“现在,‘机枪枪管寿命预测’这项难题,在经过以卓穗如为学术带头人的研究群体数十年坚持不懈的研究之后已经获得了开拓性和创造性的成果。”
1992年,这项成果被评为部级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