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学生对语文课堂枯燥的语言文字不感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的质量。以探究作品写作意图为抓手,实现语文课堂“情”与“理”的协调。文章要表现的“理”,写进文章中的材料、包括安排的结构等则是一种外在的“情”,通过探究作品的写作意图,探究作品这种“情”与“理”的协调,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对学生的写作也有较大的帮助。以精品细读作品内容为手段,促进学生“物”与“我”的融合。语文课堂中的“物”就是文章内容,语文课堂中的“我”,就是学生的感悟,要让学生真正喜欢语文课堂。语文课堂就会真正地“立”起来,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也就会被真正地调动起来,那么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也就会不断得到提高。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情”“理”协调 “物”“我”融合 “道”“法”统一
语文课堂,一般不如历史课堂有生动的历史故事可以感染学生,也不如理化课堂有有趣的实验吸引学生,语文课堂似乎只有枯燥的语言文字,有许多学生对此不感兴趣,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的质量。要让学生对语文课堂感兴趣,笔者以为必须让语文课堂“立”起来。
这里所说的“立”,既不是一般意义的“站立”――以具体、形象、可感的语言感染学生;也不是所谓的“立体”――以多维度的理解吸引学生。语文课堂的“立”,应该是一种“情”与“理”的协调、“物”与“我”的融合、“道”与“法”的统一。
如何才能让语文课堂“立”起来呢?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以探究作品写作意图为抓手,实现语文课堂“情”与“理”的协调
不管什么样的文章,一般来说,整篇有整篇的写作目的,部分有部分的安排意图,即便是一句话、一个标点,严谨创作的作者都会有所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就是文章要表现的“理”,而写进文章中的材料、包括安排的结构等则是一种外在的“情”,通过探究作品的写作意图,探究作品这种“情”与“理”的协调,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对学生的写作也有较大的帮助。
我在教学邹韬奋的《我的母亲》时,紧紧抓住探究作品的写作意图,引导学生从最后一段着手,逐步过渡到整篇文章材料的选择意图和结构的安排意图等具体内容上来。邹韬奋在《我的母亲》的结尾这样写道:
我的母亲只是一个平凡的母亲,但是我觉得她的可爱的性格,她的努力的精神,她的能干的才具,都埋没在封建社会的一个家族里,都葬送在没有什么意义的事务上,否则她一定可以成为社会上一个更有贡献的分子。
我首先让学生通过阅读这一段探究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学生通过探究后认识到,作者写作本文除了要赞美母亲具有可爱的性格、努力的精神、能干的才具外,更主要的是批判封建社会对妇女才能的埋没。然后引导学生在明确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基础上,探究作品材料选择、结构安排等意图。通过这样探究,就不仅防止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受其他歌颂母爱的作品的影响,把这篇文章仅仅理解为歌颂母爱的作品,更让他们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决定了他的作品材料的选择、结构的安排等许多内容。如:学生理解文中写母亲的片段时,就不会仅仅理解为写母亲对儿子的关爱、具有丰富的情感、期盼儿子上进、勤劳的美德,而是理解为表现母亲可爱的性格、努力的精神、能干的才具,并通过母亲英年早逝来揭示封建社会对妇女才能的埋没。
二、以精品细读作品内容为手段,促进学生“物”与“我”的融合
语文课堂中的“物”就是文章内容,语文课堂中的“我”,就是学生的感悟,要让学生真正喜欢语文课堂,就必须以精品细读作品内容为手段,把对作品的理解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物”与“我”的融合。
我在教学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时就采用精读细品的手段来促进学生的感悟。例如文中这样的一段文字:
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
我要求学生反复阅读这句话,感受父亲此时的情感。学生一开始只是抓住句子中的语言描写,认为父亲担心里面没人,让我回去照应东西。我引导学生注意句中的“走了几步”“回头”两个关键词,结合人们送别的场景细心品味。学生最终明白:父亲仅仅“走了几步”就 “回头”,这是对儿子的不舍,发现儿子注视着自己后,用“进去吧,里边没人”来遮掩自己这种不舍得心情,更显得父爱深沉而感人。通过这样的精品细读,将学生置身于相应的环境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投入,也增强了学生的分析领悟能力。
三、以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为目的,实现语文课堂“道”与“法”的统一
语文课堂的“道”,不是“王道”,而是语文阅读的内容,语文课堂的“法”,也不是法律法规,而是语文阅读的方法。在语文教学中,只重视要求学生拓展语文阅读的内容而不重视语文阅读的方法的归纳总结,学生的语文学习就会失去方向;只重视语文阅读的方法而不重视语文阅读的内容变化,语文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语文课堂才会显得生机勃勃。
语文教学必须以引导学生归纳总结阅读方法为目的。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归纳阅读方法,并用它来指导阅读实践,有利于学生拓展新的阅读内容;而学生在拓展新的阅读内容的时候,又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阅读问题,探索、归纳和总结各种新的阅读方法。这样,在阅读中思考、在阅读中探索、在阅读中归纳总结,学生的阅读兴趣就会不断被激发出来。
四、以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文本”与“学生”间的对话交流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往往只注重教师的讲解,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对于学生的情感体验却视而不见。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在品读文学作品时,蕴涵着丰富的情感体验,教师在这个时候,能对学生加以适当引导,多去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可以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事半功倍。
那么作为教师,如何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呢?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唤起人类行为的自我教育,乃是一N真正的教育。”
总之,语文课堂如果能做到“情”“理”协调、“物”“我”融合、“道”“法”统一,语文课堂就会真正地“立”起来,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也就会被真正地调动起来,那么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也就会不断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