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孟荀新论

孟荀新论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5-15 00:57:40
孟荀新论
时间:2023-05-15 00:57:40     小编:

"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尽心下》)。姑且将"自我"动物性的一面名为"欲我"而将其规定人之为"人"的一面名为"仁我",则孟子显然以为二者皆是作为宇宙本体的"天"在自然演化的过程中赋予人类的某种本能――在"天"无非必然性的安排而在"人"则为选择的自由;自觉的人只将动物本能所规定的"自由"看作必然性的限定而将"仁我"相对于"欲我"的自由视为真正属于人类的自由。"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离娄上》)。

仁义乃人之安宅和正路,当"君子"依天道所趋努力实现"仁我"所规定的自由之时也正是自觉地履行某种冥冥之中的"绝对命令"。"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不思则不得,此天之所与我者。

先立乎其大,则其小者不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告子上》)。"欲我"所摄之"耳目之官"以? 偶晕遥髦链丝羯煌蛳蟮?quot;现象界";与之相连的"欲我"在高等动物乃是正位而对于已达"本体界"的"人心"而言则为自我之沦落。唯有在"思"的过程中当"仁我"以高度的主宰心与"欲我"形成相互制约的共轭关系之时,自我方可体验后者所隐涵的"异化"的压力以及前者以其君位所确立的"我在――两种趋势相反相成,构成内在于自我的矛盾。

获得"我在"的人正是孟子所说的先立乎其大的"大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上》)。"心"无非"仁我"受制于"欲我"之时的异化形态,当其随"欲我"之寂灭而恢复本真之时即为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良知良能――此乃人类之性天。

作为自然演化之势能的"天"如同一条纽带将无机物、有机物、微生物、植物、低等动物、高等动物以及人类连为一体,物类各安于高低不同的势位。唯有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既可栖居自然演化的最高势位――"本体界",亦可随"仁我"之障蔽而沦落高等动物所栖之"现象界"。人类因其可以栖居生命进化之流的两个不同的势位故而常生"主客二分"之感。而当其回归正位之时即与化育宇宙万物的"天道"融为一体,所以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尽心上》)。

"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复,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告子上》)。

规定人之为"人"的"仁我"可由浑朴稚拙的赤子之心得以完美地展现,而后随着心智的发育逐渐退居心理深层的下意识――日积月累的外在闻见将"仁我"裹于其中,构成心理结构中的表层意识。夜晚合眼之后,由闻见所构成的表层意识因与外境绝缘逐渐寂灭,"我"亦随之回归日间退居下意识的原初自我――此时若还残留微弱意识则在内心的视屏中显现为奇幻的梦境。孟子以为"欲我"与"仁我"昼夜轮休,日间与外境相接时放失本心而仅赖夜气存养则与禽兽相去不远。"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公孙丑上》)。

自我由其原初状态沦落外境之后,尚未泯灭的本心下意识也显现仁、义、礼、智"四端"。孟子举例说,"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仁我"在"本体界"原无彼此之分,只是当其沦落"现象界"之后才为时空之中的"欲我"所隔;而在其记忆中孺子即我、我即孺子――何来彼此之分,所以乍见孺子将入于井就不由自主地生起怵惕恻隐之心。沦落的"仁我"时起超脱动物性生存状态的下意识冲动,若能自觉地将这善端扩而充之,则久为外在理性所拘囚的良知良能即刻显现为沛然莫之能御的生命意志,一如燃火喷泉之不可禁遏。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公孙丑上》)。一旦行有不慊于心,这浩然之气立时绥败,使自我重新沦落"现象界"。"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目卒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尽心上》)。孟子以为存心任性乃是"君子"养形卫生之道,而放失本心正是对人性的莫大的戕贼。

近人喜将孟子性善论比附康德的道德自律学说,其实二者之区别可谓泾渭分明。? 档碌牡赖抡苎б曰浇躺裱?quot;原罪――自由意志"理论为背景,其基调仍是性恶论。而孟子则将道德动机理解为一种较人之动物本能更高的本能,正是这促使人性向上超拔的高尚的冲动规定了人之为"人";故而道德之成立一如性欲之成立无须论证。

孟子与告子之间关于人性之理解的四辩乃是一个以内心体验为依归的宗教家与一个以外在闻见为准绳的理性主义者间的诤辩。①生之谓性之辩。"告子曰:'生之谓性也。'孟子曰:'生之谓性,犹白之谓白与?'曰:'然'。

'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与?'曰:'然'。'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告子上》)。告子将"性"理解为人之生理特性,孟子则以为"生之谓性"与"白之谓白"一样源于人们对经验现象的认知。若无灵魂深处的自觉而仅依外在经验判断则"人性"确实与"犬牛之性"相去不远,一如"白玉之白"与"白羽白雪之白"相去不远――这样的"人性"无非"本体界"的"真我"借以在"现象界"现身的"假我"。

②仁义内外之辩。"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孟子曰:'何以谓仁内义外也?'曰:'彼长而我长之,非有长于我也;犹彼白而我白之,从其白于外也,故谓之外也。

'曰:'异于白马之白也,无以异于白人白? 玻徊皇冻ぢ碇ひ玻抟砸煊诔と酥び耄壳椅匠ふ咭搴酰砍ぶ咭搴酰?#39;"(《告子上》)。"善"之体验一如"美"之体验乃是凝滞于上外境的生命进化之流在刹那间假借"现象界"之客媒回归"本体界"的独特经历。告子依外在经验将特定客媒视为"善"之本源,孟子则据内心体验尖锐地批评了他的"仁内义外"说。"白马之白"无异"白人之白", 而"长马之长"则不同于"长人之长"――生命进化之流在我们感到"长马之长"地凝滞于外境之"长马"无法畅通,却在油然而生的"长人之长"的敬意中以外在的"长者"为客媒回归"长之者"的内心。

③以水譬性之辩。"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博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告子上》)。

芸芸众生鱼龙混杂,依有限的个人经验判断人性确实无分善与不善;而若从生物界累级演进以迄人类的进程来看,"人"之出现标志着宇宙生命进化之流达于开始挣脱自然本能的阶段。心中涌动的道义感正是这奔流不息之势能的自我意识,而唯有自觉的"君子"才能依"道"之所趋努力实现上天赋予人类的神圣的自由。若有这样的"善"之体验一定可以同意"人性之善也,犹水就下也"。④杞柳桮木 卷 之辩。

"告子曰:'性犹杞柳也,义犹桮木卷 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木卷 。'孟子曰:'子能顺杞柳之性为桮木 卷 乎?将戕贼杞柳而后以为桮木卷 也?如将戕贼杞柳而以为桮木 卷 ,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与?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必子之言乎!'"(《告子上》)在告子看来"仁义"乃是某种外在的对象,故以杞柳桮木卷为喻将其拟为由"人性"制成的器皿――说话之时他的内心漆黑一片。"如将戕贼杞柳而后以为桮木卷 也,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与"――唯有一个兼具高度的悟性和强烈的责任感的宗教家才会作出这样中肯的批评。近人治孟学者往往留意孟、告之辩难是否合乎形式逻辑,此时他们的内心也和告子一样漆黑一片? ?BR> 哲学史上有两种不同类型的思想家:一类为灵气飞杨的神秘主义者,另一类为学力深湛的理性主义者。

神秘主义者思维浑沌,其学说言不尽意,富有原创性,而其无意识之"意"须耐诠释者之疏解方能显明――中、印哲学史上各大宗派之开山多属此类思想家;理性主义者思维明晰,其学说系统而有条理,但也因此少了前者特有之意蕴――西方哲学史上伟大的形而上学体系的缔造者多属此类思想家。诸子之中孔、孟、老、庄大致属于前者,而墨子、公孙龙、荀子和韩非了则大致属于后者。作为先秦儒学之后劲,荀子以一个理性主义者的强烈的现实感纠正了孟学过分沉湎个人内心之偏颇。若将"自我"拟为泛流之舟,则孟子的性善论倾向弃绝人为、顺流而驶,而荀子的性恶论则主张应以人之意志努力把握航向――二氏分别着眼于"人性"的两个不同侧面而立论,此其相异之大较。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导,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性恶》)。自然本能在高等动物乃是"自由"而在"人"则为必然性的限定,因为生命进化之流至此已经达于开始超脱"欲我"所栖之"现象界"的阶段。当"仁我"试图将"本体界"的自由落实于外境之时即异化为下意识地挣脱自然本能的自由意志-"伪",原无善恶之分的"欲"终因"伪"之呈现而沦为人性之恶。

"伪"有"小伪"和"大伪"之分――"小伪"为个人的自由意志而"大伪"则为群体的自由意志。人类所创造的文明与文化无非 "大伪"之幻化,唯有以之陶冶人性才能使个体之"小伪"与群体之"大伪"和谐地融为一体。"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

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故宫室可得而居也。故序四时,裁万物,兼利天下,无它故焉,得之分义也"(《王制》)。"欲我"所规定的"自由"使人类陷于"人与人争"的自然状态;而唯有当泯灭了彼我之分的"大伪"终于克服"欲我"之时,"本体界" ;的自由才在"现象界"显现为制约自然本能的文明秩序,从而将时空之中的个体凝聚为群。

"故,性善,则去圣王、息礼义矣;性恶,则兴圣王,贵礼义矣"(《性恶》)。政治秩序与道德规范正是作为群体之自由意志的"大伪"在人性沦落之后的相应的显现,其存在本身即为"性恶"的绝佳的证据――若人皆能依赖自性成德,二者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陶人埏埴而为器,然则器生于陶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工人斲木而成器,然则器生于工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

圣人积思索,习伪故,以生礼义而起法度,然则礼义法度者,是生于圣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性恶》)。文化的累积孕育天才也唯有于天才方可创造文化;正是在他们那里作为文化之源泉的"大伪"获得了生命,从而表达为化育文明秩序的强大的势能;而毫无悟性与创造力的群众只能是文化所陶治和规范的对象,一如黏土、木料须待工人之制作而成器。

"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使之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使之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使之祸。

……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以道然也。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天论》)。近世治荀学者多以"自然"释天,其实非也;此处之"天"与《春秋》公羊学"以元统天"之"天"同意,皆指"莫之为而为者"亦即"客观必然性"。

"自然界"在"人"出现之前即已存在,而"客观必然性"则待"伪"而定,相当于古典中国哲学的"命"的概念。荀子的意思是说"人"唯有当其尽了"伪"所赋予的自由之后方可坦然地将际遇归于必然性的安排;若将这段话理解为"征服自然"就闇于作者所说的"天人之分",恰好与其本意背道而驰。"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裁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匆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天论》)。当生命进化之流达于"本体界"之时,在"天"仍是浑沦一个太极而在"人"则已阴阳剖判。

才有"仁我"即有"客观必然性"――后者须待前者而定,故而理应居于客位而将主位让与"仁我"。而尚未达于自我意识的"仁我"却往往消极地听任必然性的安排,从而坐失天道所赋予的"制天命而用之"的自由――所以荀子以为"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不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谓天职。如是者,虽深,其人不加虑焉;虽大,不加能焉;虽精,不加察焉;夫是之谓不与天争职。

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舍其所以参,而愿其所参,则感矣。……唯圣人为不求知天"(《天论》)。必然性的安排乃是老天的职责,虽极奥妙却与人 无关。

而人的职责在于如何将"本体界"的自由落实于"现象界",故而没有必要与天争职。不时事理的人希冀获得老天的眷顾却不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而唯有明于天人之分的圣人才懂得尽其人事而安然等待必然性的安排。"耳、目、鼻、口、形、能各有接? 幌嗄芤玻蚴侵教旃佟P木又行椋灾挝骞伲蚴侵教炀2梅瞧淅嘁匝淅啵蚴侵教煅?nbsp;。顺其类者谓之福,逆其类者谓之祸,夫是之谓天政"(《天论》)。

"欲我"所摄之眼、耳、鼻、舌、身五识各司其职,因逆势而异化为"心"的"仁我"则居中央君位以治"欲我"之"五官"――其君臣关系乃是生命进化之流作出的安排,唯有顺从"天政"才能享有上天所赋予的"本体界"的自由。

"心者,形之君,而神明之主也;出令,而无所受令;自禁也,自使也;自夺也,自取也;自行也,自止也。故口可劫而使墨云,形可劫而使屈伸,心不可劫而使易意"(《解蔽》)。"心"为化育宇宙之天道达于"本体界"之时的自我意识,故而总是习惯于以君临天下的眼光俯视万有,出令而不受令;"欲我"之自由永远受制于时空之中的"现象界",而作为其"神明之主"的"心"则可在超越时空的"本体界"随其所欲发号施令。"人何以知道?曰:心。

心何以知?曰:虚、壹而静。心未尝不臧也,然而有所谓虚;心未尝不两也,然而有所谓壹;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人生而有知,知而有志;志也者,臧也;然而有所谓虚。不以所已臧害所将受,谓之虚;不以夫一害此,谓之壹。

心,卧则梦;偷则自行;使之则谋;故,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不以梦剧乱知,谓之静。未得道而求道者谓之虚壹而静。作之,则将须道者之虚,虚,则入;将事道者之壹,壹,则尽;将思道者之静,静,则察。

知道察;知道行;体道者也。虚壹而静,谓之大清明(《解蔽》)。普通所谓"感性之知"其实仅是"现象界"之自然呈现,而唯有"理性之知"才是严格意义上的"认知"。例如,当人见到一片树林时,其存在状态与猩猩等高等动物一般无二――此刻之"我"并非主体而"树林"亦非客体,二者皆存在于"现象界"之中。

"人何以知道?曰:心"。当心知活动时,已达于"本体界"的"我"终于成为认知的主体,而外境之"树林"此时相应地沦为"我"所认知的客体。准确地说"心"是通过"欲我"这层纱幕与外境之客体发生关系,其认知对象乃是存在于"欲我"记忆中的"树林"而非存在于外境的"树林"。当"心"失其"虚、壹"之本能而听任存于记忆中的感性经验裁断时,自我即生"欲、恶、始、终、远、近、博、浅、古、今"之十蔽;当"心"失其"静"之本能而随"欲我"之自然生命漂流时,自我即生种种无法抑制的臆念和狂想;而当"心"达于虚、壹而静的大清明状态时,中心悬衡的自我就象一碗泥沙沉淀的静水将万事万物彻照无余――认识之"真"完全在于心理之蔽的祛除。

"心有徵知。徵知,则缘耳而知声可也,缘目而知形可? 病H欢缰亟骞俚辈酒淅啵缓罂梢病N骞俨局恢尼缰匏担蛉四晃讲恢4怂刀酝煲病H缓笏娑M蛲煸蛞熘弧薰桃耍贾悦T级ㄋ壮桑街耍灰煊谠迹蛭街灰?quot;(《正名》)。"心"之本体乃是自由意志所指使的无知无识之"意"。当"本体界"的"心意"注视"欲我"之时,"五官"所感之"印象"可被剥离为抽象的符号――"名"。

名以约定,无所谓恰当与否。正是借助这一"外壳","心意"得以在意识的视屏上以"欲我"能够感知的形式显现自身,由此使个体所分隔的"仁我"顺利地实现其在"现象界"的相互交流。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

浅析孟子“孝”论
发布时间:2023-08-04
孝作为儒家思想的根基和理论源泉,备受先秦儒者的关注和推崇。儒家创始人孔子第一次从内容和形式上对孝作了规定,使其成为家庭伦理的重要内容,同时,以孝作为其仁学、德政的核心理念。儒家的另一位重要代表人物孟子,承继并发展了孔子......
荀子人性论辩诬
发布时间:2023-06-02
将荀子人性思想界定为人性恶或性恶论,似乎已成为盖棺论定的学界共识。但是,在这一常识或共识背后,却隐伏着深度的误读与误解。恰如牟宗三先生所言:荀子之学,历来无善解。台湾韦政通先生对荀子人性学说的衡评可谓独树一帜:荀子不是人......
试论荀子哲学社会思想
发布时间:2022-09-11
论文对绝大多数的朋友们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为了让朋友们都能顺利的编写出所需的论文,论文频道小编专门编辑了“试论荀子哲学社会思想”,希望可以助朋友们一臂之力! 一、荀子生平及其思想体系产生的背景 荀子名况,字卿,又称孙卿,赵国......
论荀子的“民本”政治哲学
发布时间:2023-04-24
论荀子的“民本”政治哲学 论荀子的“民本”政治哲学 论荀子的“民本”政治哲学 精 品 源自中 考备 战 摘要:以政治权力作为核心议题可以对中国古代的“民本”政治哲学进行探讨。围绕着政治权力,荀子的“民本”政治哲学设想......
荀子答客问
发布时间:2022-11-05
客问:2008年汶川地震,在课堂上讲课的老师范美忠感到地震后抛下学生自己逃跑,这一现象引发了网民的热议。范美忠也被戏称为“范跑跑”。逃跑以后的他不但不承认自己的错误行为,还在天涯上发表了帖子分析自己的心理状态。他说,“我......
论荀子乐论中“礼”与“乐”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2-12-15
摘要:荀子对于中国古典美学有着深远的影响,继承了孔子的观点,并且也产生了自己的观点,将孔子的思想发挥的淋漓尽致,对后世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荀子乐论中“礼”与“乐”的关系,阐明“礼”与“乐”同样重要,不仅关系到......
论孟子孝道思想
发布时间:2023-07-27
孝,在中国有着相当重的地位,中华文化亦可称之为孝文化。仁是孟子各种思想学说的核心和实质,孝则是孟子仁学的源泉、最终基础和归宿。要正确、全面认识和理解孟子的思想学说,就必须正确认识孟子的孝道思想。孝在《孟子》中共出现29 ......
浅论孟子的论辩方法
发布时间:2023-08-06
孟子是孔子以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其以好辩著称、究其原因:一是孟子为了坚持和宣传他的观点和主张,不得不经常展开激烈的争辩,其曾有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己也之语(《孟子滕文公下》,以下只注篇名),即是佐证;二是孟......
荀悦政治思想简论
发布时间:2022-10-19
摘要:荀悦基于儒学体系,以伦理规范和通变思想为 方法 论,提出了自己的 政治 思想 理论 ,把政治内涵规划为六个程式,而政治运作的过程正是这六个程式的落实过程。具体说来,可分为君臣关系、德刑关系、重民和明制思想等四个层面。从......
浅析孟子的性善论
发布时间:2023-08-26
中国古代思想家一直以来非常关注“何为人性?”这个问题。“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是孔子最先提出的,告子说“性无善恶”,孟子则提出“性善”,荀子提了“性恶”。虽然思想家的人性观是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但都是为了对人的本质的......
论狩野直喜的孔孟观
发布时间:2023-08-06
" 我们先来看狩野直喜的孔子观(5)。要了解孔子的思想与人格,他认为最可靠的资料是论语。 这里我们略去他对论语的精细的文本考证,仅就其对孔子的思想人格的态度作一简要的论述。 对孔子在儒学史上的地位,他认为“儒教的精髓换一种说......
《孟子》的“而”
发布时间:2013-12-19
一吕叔湘先生的《文言虚字》中说:“而”字的用法大别为二,顺接和转换[①]。作为连词的“而”,在古代汉语中是频率最高的虚词之一。而且,如吕叔老说的“顺接”用法在白话中无须用它,但在文言文中却用了。可见“而”的频率更高了。《......
荀子的人性论及其现代启示
发布时间:2023-02-18
【摘 要】本文论述了荀子人性论的思想及其对当代社会的一些启示。荀子提出的“人性趋恶”有其合理性和深刻性,对当今社会整治腐败现象,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人性论 性恶论 启示 【中图分类号】B222.......
论中西视角中的孟子勇论
发布时间:2023-03-25
论中西视角中的孟子勇论 论中西视角中的孟子勇论 论中西视角中的孟子勇论 “勇”的内涵与分类 在汉语中,“勇”字的基本含义为果敢、胆大,如《管子?法法》中说“上好勇则民轻死”。《说文解字》解“勇”为:“气也。从力,甬......
《荀子》“倾覆”释义
发布时间:2023-08-05
《荀子》一书中,“倾覆”是多义复合词,在不同的语境中,针对不同的对象而表示不同的意义。用于表示国家的垮台灭亡或政权的丢失,是“颠覆”义;用于表示人的行为时,根据对象的不同,区别为两个意义:用于君主,是“偏斜反覆......
荀子性恶论的中性色彩分析
发布时间:2023-07-08
在先秦诸子针对人性问题的讨论中,孔孟和墨子强调了爱人,希望能够激发人性中指向外的情感,以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杨朱和老庄则论述了自爱,亦即人对自我完整性的关注。无论相互间的差别有多大,这些思想家都或直接或间接地肯定了......
孔孟之间
发布时间:2013-12-19
内容提要: 先秦儒学的三大坐标为孔孟荀,其基本思想虽同,却有很大变化发展。其间的变化轨迹,由於资料缺乏,一直看不清晰;特别是孔孟之间的一百七十年。最近湖北荆门一座战国墓葬的竹简被整理出版,为了解战国中期及前期的学术......
论赵孟頫书画艺术管窥
发布时间:2013-12-18
论赵孟頫书画艺术管窥 论赵孟頫书画艺术管窥 论赵孟頫书画艺术管窥 科 论文关键词:赵孟頫;不幸;书画;成就 论文摘要:赵孟頫作为继欧、颜、柳之后第四位影响后代的大书法家,一生勤奋,在书画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甚至......
略论孟子君子人格理想
发布时间:2023-02-27
摘要:孟子以“性善论”为哲学基础,对君子人格理想展开了论述。同时提出了反求诸己、持志养气、存心寡欲等一系列方法以成就其君子人格理想,这在维系古代社会道德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孟子;人格理想;君子人格 “人格”......
论孟子散文的艺术特征
发布时间:2023-08-06
摘 要:《孟子》是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孟子及其弟子的著作,不仅是语录形式的儒学思想汇编,更是一部优秀的古代散文著作。其纵横恣肆的雄辩文风、严缜无懈的逻辑结构、如虹的气势与辞采都对后代文学家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文学论文论姚贾与韩孟
发布时间:2023-04-12
以下为查字典论文网为您编辑的:“古代文学论文论姚贾与韩孟”,敬请关注!!古代文学论文论姚贾与韩孟 贾岛最初是以诗僧无本的身份拜谒韩愈的,以韩愈、孟郊这样矫激进取的性格,一见这位诗思卓越的僧人便欲引为同道。在韩孟二人的鼓动下......
孔孟之间(1)
发布时间:2013-12-18
内容 提要: 先秦儒学的三大坐标为孔孟荀,其基本思想虽同,却有很大变化 发展 。其间的变化轨迹,由於资料缺乏,一直看不清晰;特别是孔孟之间的一百七十年。最近湖北荆门一座战国墓葬的竹简被整理出版,为了解战国中期及前期的学术思想......
略论孟子的德育方法思想
发布时间:2022-10-07
[摘 要]德育方法是施教者为达成德育目标而展开的方式和手段,好的德育方法对德育目标的实现,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儒家“亚圣”孟子注重教化,基于人性善提出了一套特殊的德育方法体系,影响了2000多年的中国传统社会。今天,挖掘孟子......
孟子:君权民授
发布时间:2023-08-04
对于权力的本质,哈耶克的认识远高于西方其他政治学家。哈耶克认为,仅从恶的一面讨论权力会产生误导,权力本身不是恶,用之不当、用来损人利己,权力才会恶化,即“一个人通过施加损害的威胁而迫使其他人去实现其意志的权力”才是恶......
论孟京辉戏剧叙事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22-12-14
余秋雨认为,戏剧在美学形态上的演革,最终表现在形式上。而戏剧叙事学着重研究的便是戏剧的形式问题。然而长期以来叙事学过于注重形式研究,往往并不牵涉文本质量的评判,这也是叙事学理论遭到诟病的地方。 戏剧叙事研究的传统,从布......
略述荀子的社会语言学思想
发布时间:2023-08-10
摘要:荀子一书中的《正名》篇蕴含着丰富的社会语言学思想,荀子对社会语言学的基本问题诸如语言的社会本质,语言的历时和共时,语言的社会功能等均有论述,对今天语言学的研究仍然具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正名》;荀子;社会语言学......
孟非浪中之石
发布时间:2023-01-26
孟非今年戒了烟。起因是《非诚勿扰》的主持搭档、老烟民黄磊戒了烟,他看孟非在化妆室一根接一根地抽,某次饭局就对他说:抽烟自己麻烦,也给别人添麻烦,一个习惯只需要21天就能养成,所以你21天就能戒烟,你敢不敢。当时孟非正在抽烟,“啪”就把烟扔地上了,说行。后来孟非果真没再碰过烟,还和黄磊一起拍了禁烟宣传片。他像传销组织一样发展自己的禁烟下线,发红包鼓励自己的员工戒烟。“作为一个老烟民,这个年纪选择做一.........
孟婆汤的秘密
发布时间:2023-07-22
天庭警卫员犬十一,隶属托塔天王李靖麾下,如果天庭要发兵打妖怪什么的,他是肯定有份上前线的。可惜,最近天下太平,没什么妖怪要打,所以犬十一暂时只能干干看守南天门这样的活儿。好在优秀的士兵是不会挑任务的,即使是这么无聊的站岗工作,犬十一仍然抬头挺胸,看上去精神极了。直到视野里出现了一位老太太。那不是一般的老太太,一般的老太太怎么会驾云呢?一般的老太太也不会有那么大的肚子。犬十一看着她坐在一朵云上,像喝.........
论孟子思想中的仁政学说
发布时间:2022-12-28
【摘 要】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政治思想的又一集大成者,在他所作论述的政治思想体系中,仁政学说具有鲜明的个人政治观念。孟子从人本性善为突破口,主张在政治中施行仁政,提出自己的政治设想,这些有关仁政的政治理想,不仅对当时......
荀子的成圣诗教
发布时间:2015-08-19
摘 要:《诗》在先秦是六艺之首,在《荀子》这本书中,引《诗》论《诗》80余处。荀子引《诗》,更注重“诗为我用”,立论诗书的学习与圣人之教的关系。荀子论《诗》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论述《诗》的经典地位、社会教化功能及与礼的关......
《孟子》的譬喻探析
发布时间:2023-03-14
[摘 要]《孟子》作为中国古代散文的瑰宝,一经流传,便轰动四方。孟子的比喻在先秦散文中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历来被世人传颂。孟子论辩长于譬喻,使用形式多样,时而以具体的事物为例,时而以故事、诗句为喻,因此本文拟从五个大......
《孟子章句》与《孟子正义》训释方法的比较分析
发布时间:2023-08-06
本文试以《孟子・梁惠王》一篇,比较分析《孟子章句》与《孟子正义》在训释方法上的不同,明晰《孟子正义》对《孟子章句》在训诂方法上的继承与发展,体现其注释学上的巨大贡献和成就。 1、赵岐《孟子章句》训释方法 赵岐《孟子章......
孟子何以“亚圣”?
发布时间:2015-08-17
内容提要从儒家思想史的内在逻辑看,孟子能够成为唯一有资格与孔子相提并论的儒家“亚圣”的根本原因在于:他将孔子的“孝悌”观念和孔子的“仁爱”观念推扩到极致,富于原创性地充分展示了传统儒家的两大核心价值及其深度悖论。今天......
朱家孟壬在故宫
发布时间:2023-03-21
粗活细活都能干的现代青年 父亲大学将要毕业时,认为自己对学校以外的事情知之甚少,最好能留在系里,做些抄抄写写的杂事,或是在中学里教教历史、国文,还算能胜任。及至毕业,逃离已沦陷的北平,到了抗战的大后方重庆,却做了他意......
对荀子行政伦理思想探析
发布时间:2023-02-02
对荀子行政伦理思想探析 对荀子行政伦理思想探析 对荀子行政伦理思想探析 更多内容源自 幼 儿 论文摘要:荀子是先秦儒家行政伦理思想的集大成者,其传统行政伦理思想主要表现表现如下:行政伦理的指导原则——循“道”;行政......
天行有常与生态伦理——荀卿的生态伦理思想新探
发布时间:2023-08-07
荀卿,生卒年不详,是战国末期最杰出的思想家,大约生活在齐宣王末期(前301年)至秦始皇统一六国前后(前221年)。司马迁《史记 .孟轲荀卿列传》有其生平事迹简介。他的思想资料主要保存在《荀子》(又称《孙卿新书》)一书......
赵孟书写李彬碑
发布时间:2023-05-24
赵孟,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鸥波,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元代著名画家,楷书四大家之一。太祖赵匡胤子秦王赵德芳的后裔,南宋末官真州司户参军。南宋灭亡后,归家闲居,致力于学。 元世祖忽必烈诏令寻访“遗......
论孟子性善论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3-08-06
[摘 要]孟子在孔子“仁爱”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性善论。性善论深刻的影响了中国古代政治的发展。它既是“仁政”的理论基础,又是中国重视道德教化这一传统的思想渊源,更对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法律文化产生深刻影响。今天借鉴和反思孟子性......
孟子的“仁义内在”说
发布时间:2013-12-17
【提要】孟子的仁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仁是“恻隐之心,仁也”,广义的则是“仁,人心也”,包括仁义礼智全部。孟子通过“仁义内在”说 总结 了子思的“仁内义外”说,确立了道德自律的思想,进一步 发展 了孔门的仁学。 【......
孟春花开(短篇小说)
发布时间:2023-08-06
一 她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这么年轻就失去了丈夫。原本是该由两个人一起走的路,如今却留给了她一个人来走,她忽然倍感孤单。 不知有多少个夜晚啊,她把自己和丈夫的结婚照紧紧抱在胸口,又时不时从怀里推开来,在灯光下端详。一......
论孔孟儒学的血亲团体性特征(上)
发布时间:2023-08-26
内容提要 在人的存在问题上,虽然孔子和孟子既试图确立个体性的自主自律,又极力实现社会性的仁爱理想,但由于他们把血亲情理视为儒家思潮的基本精神,不仅赋予它以本原根据的意义、而且赋予它以至高无上的地位,主张个体性和社会性都......
论孔孟儒学的血亲团体性特征(下)
发布时间:2023-08-05
六 或许是由于在某种程度上察觉到了血亲情理的这种团体性特征,孔子和孟子都明确要求人们从特殊性的"父慈子孝"出发,通过"由己推人"的途径,达到普遍性的"仁者爱人"。就此而言,他们实际上也曾试图主张:在以血亲情理作为本原根据......
浅谈庄子与荀子“天人观”比较
发布时间:2023-06-28
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荀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天人观上庄子和荀子都强调了天的客观性,然而他们的天人观最终又反映出各白立场的差异。庄子以客观性的物质之天为起点,最终将天落实于白然之维,荀子同样是以客观性的物质之天......
孟德斯鸠政体理论的历史地位
发布时间:2023-05-16
[摘 要]孟德斯鸠是十八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之一,也是西方国家学说和法学理论的创始人。他的政体理论对于法国的政治文明,欧美、亚洲的政治发展,乃至全世界的资本主义的发展,都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他......
荀子政治哲学思想微探
发布时间:2023-02-10
荀子政治哲学思想微探 荀子政治哲学思想微探 荀子政治哲学思想微探 更多内容源自 幼 儿 一、人性理论 荀子提出了与孟子的性善论截然不同的性恶论。荀子所说的“性”仅指人作为生物有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指人天赋的维持......
谈荀子的“民本”政治哲学
发布时间:2022-12-19
谈荀子的“民本”政治哲学 谈荀子的“民本”政治哲学 谈荀子的“民本”政治哲学 更 多精 品源 自 课 件 摘要:以政治权力作为核心议题可以对中国古代的“民本”政治哲学进行探讨。围绕着政治权力,荀子的“民本”政治哲学......
浅谈荀子的礼法思想
发布时间:2023-08-06
摘 要: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上的大解放,诸子百家的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碰撞,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荀子的哲学应运而生,成为哲学思想领域重要的代表之一。他通过继承、发展和修正儒家的“礼治”和法家的“......
孟祥盛诗歌两首
发布时间:2023-02-19
【人物名片】 孟祥盛 笔名荆州祥子,汉族,生于1958年7月,湖北省公安县人。曾任荆州市政府研究室副主任、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市民宗局局长、市委统战部副部长,现任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主任,曾在中央办公厅《秘书工作》杂志、《......
孟子对孔子美学思想的继承与创新探讨
发布时间:2013-12-18
摘要:孟子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从时代特征出发,为孔子思想作出新的诠释,在基本遵循孔子论述的前提下,努力提升儒家学说的精神品格,从而发展孔子所创立的学说。他在孔子解诗实际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意逆志”的理论,对孔子以“......
由“端”浅析孟子心性论的逻辑进路
发布时间:2023-08-05
孟子以心为性之端,正是借助于端这一重要范畴,孟子合理地建构了其心性论的逻辑发展进路。端在时间维度上为初始开端,在空间维度上则为细微端倪,在自然质性上为幼弱稚嫩。端的这三层意涵,在逻辑上决定了孟子哲学中由心向性发展的三重......
论孟子对孔子美学思想的继承与创造
发布时间:2023-06-28
诠释孔子——论孟子对孔子美学思想的继承与创造性 发展 摘要:孟子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从 时代 特征出发,为孔子思想作出新的诠释,在基本遵循孔子论述的前提下,努力提升儒家学说的精神品格,从而发展孔子所创立的学说......
《孟子》农作物词语探析
发布时间:2023-02-05
《孟子》作为一部说理性的散文,在论辩的过程中不乏涉及到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先秦时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和思想在《孟子》一书中也有所反映。对此,我们选取其中表示农作物的词语进行释义分析,探求其反映的农业现象和文化意义。......
孟夏遐思 2015年2期
发布时间:2022-10-11
孟夏时节,正是一年好时光。若能偶得闲暇,一壶清茶,一把藤椅,安然闲适,学古人仙风道骨,不思俗累,任思绪扶摇直上九万里,身心即能清静自得,不着红尘之黯然疲惫。 北方春日干燥,等不及鸟语花香、杨柳依依,便满城尽带黄金甲......
孟菲斯·德佩矛盾的个体
发布时间:2023-08-07
巴西世界杯上,初出茅庐的德佩用一脚精彩纷呈的远射和一次恰到好处的抢点,帮助荷兰队先斩澳大利亚,再胜智利。如今将近一年的时间过去了,德佩再次回到了我们的视野之中,正式加盟了英超豪门曼联。 1994年情人节的前一天,德佩呱呱......
重人文的后蜀国君孟昶
发布时间:2022-12-13
史载五代时的后蜀国君孟昶(公元919―965)爱好文学,凡为文,本于理,反对轻薄浮淫之辞。他从王建之子王衍因荒淫而亡国的历史中吸取教训,在位三十一年(公元934―965年)间不仅整饬吏治,而且劝农恤刑,肇兴文教,恢复科举,大兴儒......
由荀子师道观谈教师权威的重构
发布时间:2019-10-25
摘要:“教育者不能没有权威”,教师权威是教育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当下,随着社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传统的教师权威逐渐被消解,重构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教师权威迫在眉睫。荀子的师道观要求对教师的绝对尊重和教师对自身的严格要求,重提荀子师道观,正是希望我们能以史为鉴,为重构当下的教师权威提供有益的借鉴。关键词:荀子;师道观;教师权威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5.........
浅谈孟子道德修养理论的价值意蕴
发布时间:2022-12-21
人作为道德活动的主体和承载者,生来就负有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承担这些责任,要以自身的道德完善为前提,以自身心性的完善为基础。孟子作为先秦儒家代表之一,虽身处乱世,却能独善其身,提出一系列修养心性的独到见解和主张,......
张孟闻时期的《科学》杂志
发布时间:2023-08-10
摘 要 1915年创刊的《科学》是民国时期最有影响力的科学期刊,张孟闻是民国时期《科学》的最后一任主编。通过文献分析的方法,介绍了张孟闻时期《科学》的出刊及栏目设置情况、内容和特点,全面展示张孟闻时期《科学》的整体情况。 ......
与音乐相伴一生的孟波
发布时间:2023-08-06
他是上海滩的名人,也是中国革命音乐人中的普通一兵。三年前,他走了,无声无息,只留给我们一个可亲可敬的名字:孟波。鲁艺最后两对伉俪“相约”而去周巍峙和王昆,孟波和严金萱,曾是延安“鲁艺”健在的最后两对伉俪。当年他们同在“鲁艺”工作或学习,又同是“以歌为媒”喜结良缘且忠诚相守一生的革命伴侣。由于工作关系,四位长辈中我同王昆、孟波、严金萱三位师长多有过从。从孟波的亲属那里我获知了让人堵心的那一百八十几个.........
略述荀子的社会语言学思想
发布时间:2023-06-19
社会语言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于20世纪60年代诞生在美国,中国的社会语言学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也经历了初创、迅速发展、稳定深入三个阶段。虽然在我国社会语言学起步较晚,但是对社会语言学的一些基本问题的研究却在很早就已经出现,......
浅析《孟子》中“之”字的用法
发布时间:2023-08-05
" 论文关键词:之 动词 连词 兼词 代词 助词 论文摘要:《孟子》成书于战国时期,较鲜明地体现了战国词汇概貌。对《孟子》一书中“之”字的研究,不仅可以了解战国词汇的面貌,而且对古代汉语的研究和对后世书面语的发展状况的了解......
另一位孟子:第一个宦官
发布时间:2022-09-13
《诗经・小雅》中有一篇《巷伯》,作者巷伯。据考察,这个巷伯就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的宦官。本来是一个士人,因为谗言而被处宫刑,从此成为诗人。 这位遭受过政治诬陷而蒙冤受屈的人,在诗中他谈到自己过去。当年西汉大史学......
竹帛五行篇与思孟五行说
发布时间:2023-04-19
" 一九七三年冬,湖南长沙马王堆第三号汉墓出土的众多帛书中,有一篇被名为《五行》篇。整整二十年後,一九九三年冬,湖北荆门郭店村第一号楚墓出土的众多竹书中,有一篇自名为 《五行》篇。 二十年前的研究已经指明,这个《五行》篇,正......
对孟子气论思想对艺术创作的作用探究
发布时间:2013-12-17
对孟子气论思想对艺术创作的作用探究 对孟子气论思想对艺术创作的作用探究 :艺术试论 美的追求与人的解放 我对美学方法、学科定位及审美价对孟子气论思想对艺术创作的作用探究 精 品源自语 文科 孟子的气论思想被引......
浅析孟子道德修养学说
发布时间:2023-02-19
1、首页2、孟子道德修养的核心3、高尚的道德修养 查字典论文网论文频道一路陪伴考生编写大小论文,其中有开心也有失落。在此,小编又为朋友编辑了“浅析孟子道德修养学说”,希望朋友们可以用得着! 儒......
孟子管理思想与Y理论中“人性善”比较分析
发布时间:2023-08-07
【摘要】管理思想作为生产力的一种关系性要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先导。人性研究是管理的起点和归宿,是“向内”道德建设与“向外”实践指导的源头。本文通过对孟子管理思想中人性分析与Y理论的人性假设分析基础之上,对两者“人性......
孟宪忠等人走私伪造的货币案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13-12-17
「案情」 被告人:孟宪忠,男,31岁,山东省安邱县人,原系北京市劳改警察学校干部,1987年离职经商。1991年1月8日被逮捕。 被告人:俞昌明,男,28岁,福建省福清市人,农民。1991年1月5日被逮捕。 被告人:何昌明,男,41岁,......
孟德斯鸠的民法思想浅议
发布时间:2013-12-19
孟德斯鸠的民法思想浅议 孟德斯鸠的民法思想浅议 孟德斯鸠的民法思想浅议 文章 来源 于 教 育 网 论文关键词: 孟德斯鸠 《论法的精神》 民法 论文摘要: 孟德斯鸠认为,民法是调整公民之间关系的法律,是一个与调整统治者......
张挺:因为《教父》,所以《海上孟府》
发布时间:2023-08-06
吃腻了精致小点心,荧屏终于迎来了开胃硬菜。被誉为中国版“教父”,备受期待的传奇大戏《海上孟府》在暑期播出之后,收视和反响皆不俗。该剧由张挺自编自导,汇聚了段奕宏、陈冲、廖凡、曾江、牛摹⒙砭武等帝后级演员,首次以旧上海......
浅析《孟姜女》的演唱风格
发布时间:2023-08-05
【摘要】《孟姜女》是根据传统民歌改编的一首非常成功的大型声乐作品。《孟姜女》又名《孟姜女哭长城》、《十二月花名》等,是汉代的时调小曲,是我国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传统民歌之一,各地都有它的踪迹。从它的音乐来看,又与江浙一带的......
浅谈《孟子》中的“恻隐之心”
发布时间:2023-08-27
摘要:恻隐之心是人类存在的重要法则。《孟子》中有对恻隐之心的经典表述。本文讨论了《孟子》中对恻隐之心的阐述、证明,并提出不同的见解,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对之加以反思。 关键词:《孟子》 ;恻隐之心 ;反思 《孟子》一......
孟瑶:“晶女郎”的感性人生
发布时间:2023-02-19
小资CHIC!: 从大陆转战香港,可以聊一下你戏剧人生里有趣的一些经历吗? 孟瑶: 我承认我很幸运,我是心想事成的类型。当初拍完《银饰》后,就很想多拍些电影,然后就遇到了王晶导演,被他带到了香港发展,一切从零开始。 小资......
浅析为立法者立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哲思
发布时间:2023-08-05
一、孟德斯鸠的原初动机:法的形而上学 生活于17 世纪和18 世纪交汇时期的孟德斯鸠深受柏拉图理性论影响。他说:柏拉图感谢天,使他出生在苏格拉底的时代。我也感谢天,使我出生在我生活所寄托的政府之下,并且感谢它,要我服从那些它......
对荀子政治思想之名学维度的考察
发布时间:2023-01-02
荀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九流竞进、众言晓晓、思想辩论十分发达的时代。荀子云:君子必辩。《非相篇》)又云:仁者好告示人。(《荣辱篇》)在这样活跃而复杂的思想氛围下,荀子常常针对当时流行某家某派学说进行分析和驳斥,从而彰明自己的观......
以《孟姜女》为例论声乐演唱中的二度创作方法
发布时间:2023-03-10
【摘 要】音乐是一门表达感情的艺术。一个好的演唱者会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加入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与再创作,给观众以不同的视觉、听觉享受。本文以民族声乐歌曲《孟姜女》为例,探讨声乐演唱中的二度创作。 【关键词】《孟姜女》;二度......
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发展/王孟康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13-12-17
陕西省永寿县人民检察院 王孟康 713400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法制”和“法治”内涵的界定及对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情况的简单回顾,试图阐述从“法制”到“法治”的发展体现出一个时代的巨大历史进步,标志着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法治化道......
孟子的文学批评方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3-08-06
在孟子看来,要跟古人交朋友,“颂其诗,读其书”是一个重要的途径。而要真正理解其诗文表达的思想,则需要了解作者的创作动机;要了解作者的创作动机,则必须了解作者及其作品所处的时代和社会,即“论世”。“论世”是“知人”的一个前......
浅谈孟子的道德教育思想
发布时间:2023-08-05
崇尚道义、依义取利是其价值观的取向。本文探索孟子道德教育思想的内在积极因素,结合当前现实,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道德价值体系,丰富和完善以德治国的理论基础,努力实现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和谐社会。当今世界,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面对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我们目前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道德教育体系。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德教育体系的建立,一个重.........
《君主论》的重民思想与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探究
发布时间:2023-08-07
引言:《君主论》是马基雅维利的传世之作,也是饱受争议的伟大代表作。这部凝结了马基雅维利核心政治思想的作品是马基雅维利献给君主的治国之书,从国家类型到管理军队再到治人之术,马基雅维利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分门别类进行了详细解......
客观化及其限制——牟先生《荀学大略》解义
发布时间:2023-05-09
" 一、 本文所欲考察者,乃意在牟宗三先生对荀子思想之疏解。 若依蔡仁厚先生对牟先生“学思历程”六阶段的划分,可以说,基本上牟先生对荀子思想的关注乃主要集中在第三阶段“客观的悲情与具体的解悟”上[1],并在《历史哲学》、《政道......
浅谈荀子“信”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发布时间:2023-03-19
信一直都是儒家所倡导的伦理德目,在中国儒学思想发展史上也有较为完备的理论阐述。孔子和孟子都围绕信展开了非常深刻的论述。荀子作为先秦儒家在战国后期的一位集大成者,在继承儒家信思想的精华的同时,将法、墨等各家的信思想纳入儒......
孟州市读书交流活动有特色
发布时间:2023-04-05
近日,孟州市地税局举办了以“青春有梦书为伴”为主题的读书交流活动。 据悉,举办此次读书心得交流会旨在积极引导青年职工开展好读书、读好书,在闲暇工作之余养成崇尚读书、自觉读书的良好习惯。 交流会上,该局的5名青年职工与大......
探究青年孟德斯鸠的法官岁月
发布时间:2023-08-24
他是法官买卖制度的支持者 1705~1708 年,孟德斯鸠在波尔多大学法律系就读。这所创立于1441 年的法律系设在一座陈旧的建筑中。当孟德斯鸠入学时,几经动迁的校园仅有200 平方米左右的面积。不过,相比每年不到80 名的学生,校园的大......
关于荀子的君子人格思想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3-07-15
荀子当时的生活背景是战事不断的乱世之中,他的很多思想都是在乱世中产生的,当然它的思想都是顺利当时的历史潮流的,战国年代,荀子面临社会大转变的时期,他有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力图寻求一种稳定城邦之道,担当起一统天下的重任,......
印孟边界协议的看点在哪儿
发布时间:2023-01-30
基本划定了印孟陆地边界 自孟加拉国独立以来,印孟两国在边界飞地、非法移民、跨境水资源、印度“霸道作风”等方面龃龉不断。莫迪上台以来,志在打造“邻国优先”外交,试图重塑印在南亚地区的地位和影响,积极拉拢包括孟在内的邻国......
爱伦坡与孟郊创作心理和手法的异同-英语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2013-12-18
Abstract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there are two poets alike, one is the romantic poet in the nineteen century America called Edgar Allan Poe, and the other is Meng Jiao who lived in the Tang......
伦理的政治化定位—荀子思想主旨阐释
发布时间:2013-12-17
" 摘要:在儒家“伦理政治化,政治伦理化”的伦理政治理论建构中,荀子以其对伦理的政治化定位,而占据着这一理论建构的重要地位、荀子的思想主旨不是要建构形上的宇宙论、他理论的意图是,通过对人性的诘问,为政治控制提供人性根据;......
申石伽为孙道临两题《孟丽君》片名
发布时间:2023-08-05
上世纪90年代中叶,初秋的某天,我去看望孙道临老师。因彼此是多年的朋友,一进门略作寒暄,落座后便聊了起来。他对我感慨道:小周,近年因自然规律,不少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相继谢世,好不伤怀,尤其是书画界的老前辈,如刘海粟、朱......
浅谈诗人钱孟钿唱和诗中的情感
发布时间:2023-08-05
摘 要 作为江南女性的代表,诗人钱孟钿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其中唱和诗占据了绝大篇幅,本文就钱孟钿与“父亲钱维诚”、“叔叔钱维乔”、“丈夫崔龙见”之间的唱和,探讨其唱和诗中蕴含的不同情感。 关键词 钱孟钿 唱和诗 情感 ......
孟子政治伦理思想精髓及当代启示
发布时间:2023-04-10
【摘要】孟子注重将政治与伦理相结合,他在传承孔子“为政以德”论基础上,阐释了政治伦理思想,为儒家政治伦理理论的建构奠定了基础。孟子政治伦理思想是政治伦理的基石,并以此论证政治秩序安排,逐渐成为统治者的重要执政理念。孟......

分类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