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协商民主理论的决策合法性构建及其批判

协商民主理论的决策合法性构建及其批判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1 01:21:17
协商民主理论的决策合法性构建及其批判
时间:2023-01-11 01:21:17     小编:

摘要:代议制民主的决策合法性危机引起了协商民主理论的反思。协商民主理论通过对公民平等而直接参与的诉求、决策程序正当性的制度设计、公共理性的运用和对共识与公共利益的价值追求,从价值和程序两方面来努力重建决策的合法性。协商民主理论关于决策合法性构建的这些努力同样也遭到了当代现实主义、社会选择理论和差异民主理论的批判,它们抓住协商民主理论中的内在差异与共识、合法性与合理性两对矛盾对其决策合法性的构建功能质疑。虽然协商民主理论的决策合法性构建还存在有待完善的地方,但与代议制民主的决策模式相比较,协商民主理论无论从程序上还是从价值上,都为决策合法性注入了更多的活力。

关键词:协商民主理论;决策合法性;理性;批判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社会结构复杂多元的加深和大规模不平等的存在,代议制民主理论简单地以选举聚合偏好、过度关注聚合的结果而忽略聚合的具体过程的决策模式在实践中出现了合法性危机。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协商民主理论力图化解这种决策合法性危机,通过全新的决策思维,构建新的决策合法性基础,为决策注入更多的合法性。本文试图在说明决策合法性构成要素及其判断标准的基础上,分析代议制民主的决策模式何以引发决策合法性危机,协商民主理论又是如何重建决策合法性的,协商民主理论的这种构建功能又遭受到哪些理论压力和质疑。

一、决策合法性及其危机

(一)决策合法性及其二维构成

公共决策是政府对各种社会问题加以宏观调控、对各利益群体进行资源分配的重要手段。现代公共决策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经验决策到科学决策的发展过程,并开创了理性决策、渐进决策、系统决策等多种决策模式。众多决策理论和模式各有侧重,但对公共决策的发展不外乎三种维度或趋向: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无论是公共决策的科学化对决策的公共利益、正当程序、科学方法和可行性的追求,民主化对决策的大众参与的强调,还是法制化对决策的规范与制度性要求,它们其实都是从不同的侧面关注并回答了同一个问题:决策的合法性,也就是探讨一种公共决策出于何种理由或符合何种标准而为民众认可和接受。因此,决策合法性是决策理论研究中的根本性问题。

决策合法性观念来源于政治合法性理论。政治学视野中的合法性一词通常用来指政府与法律的权力和权威为民众所接受和认可的程度。韦伯是公认的当代合法性理论的奠基者,韦伯认为合法性就是指对一种政治统治或秩序的信仰与服从。帕森斯、本特利、亨廷顿、阿尔蒙德、李普塞特等学者分别从结构功能、公共利益、政治制度、政治文化和政府绩效的角度对合法性问题进行了探讨。[1]他们对合法性的这些研究主要是从规范和经验两方面展开:一是规范的合法性――把某种规范价值如正义、公平等作为合法性的基础;二是从经验主义出发,把社会公众认同与支持的经验性事实作为考察合法性的标准,凡是被公众所认可和支持的,就具有合法性。这也为我们提供了合法性的两种判断标准,这两种标准在决策中的运用就是决策合法性的二维构成:一是决策本身或价值的合法性,即决策的合功利性、合道德性和合规律性;二是决策程序的合法性,即决策的制定主体和制定过程是否合法。因此,决策的合法性是指蕴含着某种价值追求的决策被公众认为是正当的、合乎道义的,从而自愿认可和服从。这种认可和服从虽然是一种意志行为,但意志背后受到特定的规范价值与理性基础的支持,暗含着决策的价值合法性与程序合法性两个标准。

(二)代议制民主的决策模式及其合法性危机

代议制民主是现代社会大多数国家所采用的一种政治设计。代议制民主采用了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决策模式来构建决策的合法性。在决策程序上,代议制民主强调公民作为权利主体的广泛而平等的参与权利,强调个人权利与要求的正当合理性。在决策制度的具体设计与运行上,则采用代表制和多数原则,用选举代表的方法,通过多数原则来聚合民众的偏好,把大多数人的个人利益作为决策合法性的依据。与传统的决策模式相比,代议制民主确实从决策的程序和价值两个维度为决策提供了更多的合法性。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社会复杂性不断加深以及大规模不平等的存在,代议制民主的决策模式在实践中出现了合法性危机。一是选民在决策中的权利被简化为投票的权利,其参与制定决策的主体资格被忽视。在公共决策的过程中,公民参与决策的权利仅仅表现为投票,而参与决策的制定和修改的权利则被忽略。二是代议制民主采用一种简单多数的偏好聚合模式,决策依据的是个人利益的简单相加。这种以数量取胜的决策模式不但压制了少数,也没有考虑到选民不同偏好的排序。而且单个个人利益的简单相加并不等于公共利益,甚至有可能相冲突。这与决策的价值合法性背道而驰。第三,决策的大众参与本来就是决策合法性的重要源泉,然而,代议制民主通过选举产生的代表作决策的方式容易导致精英统治,从而背离了大众参与的初衷。四是选民与代表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因信息不对称和缺乏监督,容易导致公众对政府与政策的不信任。决策的合法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众的认可和接受程度。一旦公民对决策的制定和执行不信任,那么决策也就从根本上丧失了合法性。

面对着程序和价值两方面的决策合法性危机,代议制民主的决策模式无力提供更好的解决办法,而协商民主理论正是对代议制民主决策合法性危机反思的结果。

二、协商民主理论及其对决策合法性的建构

协商民主(Deliberative democracy)理论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是西方政治学界一种新的民主理论和民主范式。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协商民主做了定义:一是将协商民主看作一种民主治理形式,二是将协商民主看作一种社团或组织形式,三是将协商民主看作一种决策方式。简要地说,协商民主的基本内涵就是指具有多元文化特征的政治共同体成员公开地运用理性,通过平等、自由的协商,在成员互相交流和妥协的基础上,就关系成员共同利益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达成一致或共识,形成决策或管理意见的过程。虽然协商民主理论包括多方面内容和多种形式,但在实践上最后必定归于决策,因为协商只是手段,决策才是目的。基于对代议民主模式决策合法性危机的反思,协商民主努力建构新的决策合法性基础,力争为决策注入更多合法性。 协商民主理论关于决策合法性的构建有两个核心的观点:一是在决策程序上,强调公民的直接参与和自由平等的交流与对话。与代议制民主不同,协商民主不仅把公民视为裁判者,更把他们视为公共治理的参与者和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在协商民主理论家看来,民主本身就意味着某种形式的公共协商。[2]二是在决策价值中强调公共理性的重要作用。公民在协商过程中,要摒弃私利,围绕公共利益,对于议题给出理性的理由和依据。

面对社会的日益复杂性、多元主义文化和大规模的不平等,代议制民主的决策模式日益暴露出缺陷与不足。协商民主理论家则从决策的制定主体、决策程序、公共理性与公共利益四个基点入手,从决策的程序和价值两个方面来重新建构决策的合法性。

(一)公民平等而直接的参与增强了决策的主体合法性

民主制度产生以来,公民的参与和同意授权始终都是决策合法性的重要来源。代议制民主一方面通过选举代表的方式,力图把所有公民的意见和利益进行聚合,另一方面采取多数原则来进行决策。然而,这种决策模式一方面把选民在决策中的权利简化为投票的权利,其参与制定决策的主体资格被忽视;另一方面由选举产生的代表作出决策的方式是一种精英决策。协商民主理论则对此作出了改进。协商民主理论在强调公民政治裁决角色的同时,更加重视公民的参与治理角色功能,强调公民的直接参与。一方面协商民主理论认为现代计算机网络与通讯技术的发达与低成本使得公民直接参与决策具备了现实可能性,增加了决策的主体直接参与度;另一方面,协商民主充分发展了协商的领域,认为协商民主可能发生在国家制度、特设论坛和公共领域等不同的层次,公民可以直接参与到存在于微观领域、宏观制度中的各个微观环节以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微观领域。这就把不同层次的参与都纳入到协商与决策的范围,扩大了公民参与的途径。协商民主的这种多元包容性和对公民平等而直接参与的追求大大提升了决策的民主程度。

(二)决策程序正当性的制度设计保障了决策的程序合法性

(三)公共理性的强调提升了决策的价值合法性

公共理性是决策中的核心价值原则,它关乎决策的科学性。代议制民主的决策模式中,采用多数决定原则。这种原则本质上是对个人理性的强调,把多数的个人理性的叠加视为决策价值合法性的来源。其决策中的投票行为更倾向于一种讨价还价的过程,它容易被个人利益和激情所驱动。决策一旦缺少公共理性而充满私利,其科学性就是值得怀疑的。协商民主理论则超越了代议制民主的个人理性而寻求一种公共理性。一方面,协商民主强调,公民在参与协商之前,本身应该具有理性的判断力――包括理解力、想象力、评估力、欲求力、对修辞和辩论的运用能力以及参与决策所需要的专业知识等。另一方面,协商民主通过过程与信息的公开来实现偏好的转换,进而从个人理性中寻求公共理性。协商民主强调在参与协商的过程中,各方面的主张要充分表达,自由辩论,通过充足的理由去说服对方,这种决策强调的不是简单的多数认可,而是基于一种正当性的理由和论证。这与代议制民主决策基于数量的合法性不同,协商民主更注重决策的质量。协商民主在做决策时,希望决定参与各方命运的观点是那些讨论过程中所阐述的理由而不是诸如权力等因素。[6]而要使参与方的理由和观点能为别人所接受,理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协商民主理论甚至进一步认为,仅仅理性是不够的,还必须是一种共享理性。“协商在激进的意义上必须是公共的――只有那些能够为我们所有人承认的理性才是真正公共的,并因此是正当的。就像杰拉德・鲍斯特玛所说的那样,公共理性必须是一种共享的理性。”[7]

(四)共识与公共利益的价值诉求巩固了决策的合法性基础

在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今天,追逐个人利益似乎已经成为人们行为的重要动机。代议制民主甚至把对个人利益的追求纳入决策的合法性之中,把多数个人利益的聚合视为决策合法性与合理性的重要基础。但它忽略了这一点:大多数人基于个人利益的考量共同做出的决定可能会损害整个社会的公共利益。协商民主则通过重塑共识和公共利益的价值标准,来巩固和完善决策的合法性。一方面,协商民主在决策时承认多元社会的事实,并不强求全体一致。协商民主通过主体间的平等自由的协商达成共识,参与者基于大致相同的原因而同意讨论结果。持弱共识的协商民主理论家甚至认为,即使共识的达成对协商民主的过程来说也是可有可无的。不同的协商者可以基于不同的理由赞成某一行动,即使协商者对结果不赞同,协商也是成功的,因为正如博曼所言,“它要求的既不是所有人的一致共识,也不是每个人都同意的聚合,而是一种在公共判断过程中给予每个人他自己的合作动机的分配性共识理想。”[3]47协商民主这种对个体权利和意见的尊重和对个体偏好的排序本身就是决策合法性的重要来源。而且,协商民主在决策过程中,提倡理性的公开运用,所有发言人辩论和商讨的意见都要有足够的理由说服别人。在以理性为基础的公开辩论中,一方面参与者可以彼此借鉴从而纠正错误的观点;另一方面决策的形成更可能基于多种视角、利益和信息,从而把危及到公共利益的观点排除在外。

三、协商民主理论的合法性构建功能遭遇的质疑和批判

协商民主理论构建决策合法性的这些努力,一方面确实化解了代议制民主决策模式所面临的部分合法性危机,但对于其理论是否能够真正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提升决策的合法性,则受到了来自现实主义、社会选择理论和差异民主理论的批评和质疑。

(一)个体理性能力的不足与理性的使用限度

协商民主在决策过程中对个人理性能力的公开运用无疑能促进决策更加科学。但对于个体是否拥有足够的理性能力以及能在多大程度上使用理性这一问题,受到了其他理论家的质疑。社会分工理论家指出,社会分工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正是个体分工的各司其职和相互补充才使社会得以协调发展。在社会分工朝着更为精细化发展的今天,即使是理性的公民,也不可能有这么多的精力、知识和能力对政治参与过程所涉及的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公共事务都非常熟悉并做出正确判断。因此公民最多也只是有限理性的公民。

墨菲从参与诱因理论的角度对理性的运用本身质疑。协商民主理论家强调,决策的合法性关键在于公民对制度的认可和支持。而这种认可和支持主要是通过公民理性的公开运用而获得的,公民运用公共理性而形成决策,并力图排除情感等外在因素对决策过程的影响。在墨菲看来,这之所以可能的前提在于公民积极的政治参与,但在现实政治中,情况恰恰相反,民众的政治冷漠非常普遍。由此,墨菲认为,协商民主过多地强调理性,却忽视了激情在公民政治参与中的重要作用。“对竞争性多元主义来说,它与协商民主的一个重要差别就在于,民主政治的首要任务不是去消灭公共领域内的公民激情从而使得一种理性的共识成为可能,恰恰相反,而是要去动员这些激情朝着民主的方向发展。”[8]

此外,还存在政治贫困的问题。即使参与者同时拥有理性和知识,但是他们缺少公开表达他们的需要和看法的协商能力。这种现象被博曼称为政治贫困。[9]尤其是在信息便捷可得的现代社会,普通民众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参与和制定决策的相关信息和知识,但由于缺乏参与和制定决策的机会和途径,相应的能力也就得不到锻炼,从而造成参与决策的实践活动能力的不足。

(二)社会选择理论对协商民主决策主体平等性的批评

协商民主理论通过对参与主体平等性的设计,努力排除诸如身份地位等各种外在因素对决策的影响。社会选择理论家运用阿罗不可能定理反驳了这种努力。阿罗不可能定理揭示,如果社会成员具有不同的偏好,而社会又存在多种备选方案,那么要想设计出一个既不会导致专断,又能避免部分人操纵的集体选择机制是不可能的。[4]26-29因现实中的不平等客观存在,操纵无法避免。这种决策参与主体的不平等表现在三个方面:资源和权力的不对称、话语权的不平等和协商能力的不平等。不同的社会群体之间通常存在巨大的差异,从最基础性的社会经济条件到认知资源的分配(如受教育水平、利用信息技术、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等)都存在着极大的不平等。而且协商的过程又容易被强势力量所掌控,因为良好的协商不是自动生成的,为了实现高质量的协商,往往需要有人来组织进程、选择议题、邀请参与者等,在这一过程中,决策很可能会受到组织者的过度影响,在决策前就存在着不平等的结构和因素。

(三)现实主义对协商民主决策可行性的批评

现实主义理论家认为,协商民主理论的决策设计与现实的民主制度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有两个因素影响着协商民主的决策模式在实践中的可行性。一是协商的决策过程能否达成共识,这涉及如何处理差异与共识的关系问题。协商民主强调在协商过程中通过理性的运用和公开讨论来消除差异,形成共识,并把共识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但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公民之间存在着认知和道德的不可通约性,从而使得共识难以达成。协商过程要求参与者在陈述自己观点时给出别人信服的理由,这暗含着参与者的认知和道德结构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相似性。但在多元化的社会中,某些种族和文化团体之间的伦理价值和原则的冲突可能非常大,尤其是涉及宗教信仰时,几乎不可调和。所有这些多元和差异都会削弱协商达成一致的可能性。这一点也是与多元主义对协商民主的决策合法性构建功能的批评是一致的。一旦协商无法达成共识,最后还得通过投票程序做出决策,这又回到代议制决策的老路。二是社会的复杂性问题。现代国家的公共事务是如此的复杂,如果决策时间有限,要想通过众多的公民协商讨论来做出决策显然是不现实的,决策的参与者只能非常有限。而且现代民族国家的规模是如此之大,要就某一议题在国家层面征求民众的意见,这种大规模的协商讨论的难度就可想而知了,而且成本高,效率低。

(四)差异民主理论对协商民主在决策过程中压制差异的批评

协商民主理论关于决策中能够达成共识的观点一方面遭到了现实主义和多元主义关于共识达成困难的批评,另一方面又受到了差异民主理论的指责,该理论指责其一味追求共识而压制个体差异。差异民主理论以单独个体之间的差异为前提,延续了结构主义对主体话语体系怀疑的传统,指出协商民主在决策过程中所谓“共识”是现代“治理术”之下政治体制驯化的结果,协商民主正是通过构建这种共识而在决策中发挥其约束作用。一方面,协商过程会促进压制性的自我控制。巴里・辛德斯指出,人民实际参与政治协商时,“经常需要相当程度的自制力、隐藏个人意见的能力和意愿,以及平和地处理周期性的厌倦感和强烈的挫败感的能力。”[4]54-55另一方面,强调协商可能导致“内部排斥”。差异民主论者林恩・桑德斯和爱丽丝・扬指出,协商代表着一种不带感情的、理由充分的、合乎逻辑的特定类型交往。协商民主强调尽可能多的广泛个体参与协商进程,但却忽略了因强调协商而带来的后果。因为有些人可能善于制造争论从而能更容易让别人听到自己的声音,而另一些人则不擅长此道。“协商民主还为某些类型的演说提供了特权,使女性和少数群体的演说文化处于不利的地位。”[4]56-58这种类似于政治贫困所导致的协商后果,爱丽丝・扬把它称之为“内部排斥”。

四、结 语

社会分工理论、社会选择理论、当代现实主义和差异民主理论等从不同的角度对协商民主理论决策合法性构建功能进了批评,但最终都集中于协商民主理论自身的矛盾和冲突上。协商民主理论的这种内在矛盾和冲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差异与共识的冲突。协商民主理论声称自己是以承认协商主体之间的文化多元性为前提的,但却又试图在这种多元文化中寻求共识,力图对认知和道德等多种因素进行通约。二是合法性与合理性的矛盾。协商民主赋予每个公民参与政治协商的权利,不论其认知、能力等方面有什么差异,通过尊重和倾听每个单独个体的意志从而获得决策的合法性,但同时又要求所有参与协商的主体都能够公开地运用理性从而形成科学的决策。

协商民主理论家们针对这些批判也做出了回应。虽然协商民主理论的决策合法性构建功能还存在着许多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但与代议制民主的决策模式相比较,协商民主理论的确从决策的程序和价值两个方面为决策注入了更多的合法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

浅论协商民主与法治的统一
发布时间:2016-09-07
一、协商民主本身就是一种法治 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虽然主张枪杆子出政权, 但在革命胜利之后并没有按中国政治习惯搞打江山, 坐江山 那一套, 而是以政治协商会议的形式主动向民主党派让渡部分政治利益。就参与度和民主性来......
对民法典编纂的批判性思考
发布时间:2022-08-03
对民法典编纂的批判性思考 对民法典编纂的批判性思考 对民法典编纂的批判性思考 [摘要]民法典编纂始终是大陆法系民法学者和立法者挥之不去的光荣梦想,但是,民法典并不是大陆法系民法的唯一选择,没有也不应终结民法形式......
比较法:批判与重构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5-26
【内容提要】比较法一直是一门处于边缘位置、发展迟缓落后的学科。主要原因在于,传统的比较法对比较法概念的比较中心主义理解,对比较法学科角色的工具性、实践性定位,在理论上的浅薄和贫乏,在方法论上的单一陈旧。比较法要从困境中走......
欧克肖特对理性主义政治的批判与重构
发布时间:2023-03-16
摘 要:理性主义政治不同于政治中的理性,它主要是指近代以来在政治领域居于统治地位的技术理性。欧克肖特对此深入地进行了剖析和批判,提出了 “暗示”的政治观,认为政治的运作有别于技术的应用,离不开民族传统和文化背景这块沃土......
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及其启示
发布时间:2022-10-23
论文 关键词:法兰克福学派 肯定文化 大众文化 文化 工业 论文摘要:大众文化批判是法兰克福学派最富特征的理论之一。法兰克福学派在不同时期对“肯定文化”、“大众文化”和“文化工业”进行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批判,透过大......
浅议“协商民主”
发布时间:2023-07-26
摘要:协商民主是上个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民主理论,其核心思想是公民通过自由而平等的对话、讨论、审议等方式,参与公共决策和政治生活。它以公民参与决策作为民主的核心价值,其本质特征是公开的、理性的公共协商。协商民主理......
哈贝马斯协商民主思想对中国协商民主制度建设的启示
发布时间:2023-07-19
【摘 要】哈马贝斯的协商民主思想对于政治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被众多的学者追捧,但是哈马贝斯民主思想引入我国,必须与我国的现实状况相结合。本文介绍了哈马贝斯的民主思想,并结合我国的状况,提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思......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批判
发布时间:2023-07-02
【摘 要】继帕森斯之后,吉登斯进行了社会学第二次理论大综合。他的理论体系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推进了行为主义流派的研究,可是多年来经由学术界以及社会实践的检验,证明其理论逻辑确实存在固有缺陷,对社会发展规律以及重大社会问题缺......
批判的地域主义在建构系统中的还原
发布时间:2023-02-24
【摘 要】 本文以批判的地域主义作为切入点,利用建构的观点来辩证地看待批判的地域主义在本国的发展。以建构理论在我国目前应用的现状作为反思的起点,着重讨论了建立本土地域性建构体系理论的重要性。同时以笔者的某戏曲博物馆作为......
物权行为理论的批判与矫正_民法论文(1)
发布时间:2022-09-03
[内容提要]:萨维尼的物权行为理论关于绝对权和相对权的区分是正确的,但他提出的“物权行为”这一概念则是逻辑错误的产物,由此导致了物权行为理论的倾斜。正是因为萨维尼的物权行为理论中科学和错误的成分并存,才导致了物权行为理论争......
法律和道德的二元性批判_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5-26
内容提要:在法治社会,道德扮演的角色不是法律的对立物,法律和道德在法治社会中呈现出一种同一关系。它们具有交融性、同向性和非对抗性。本文试图从通过对道德的特点和功能的分析入手,论述法治社会中法律和道德的以上三个同一性。 关......
房地产广告话语建构的批判性分析
发布时间:2023-03-28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持续火热,一方面,各线城市的房价居高不下,另一方面,房地产企业不断加大营销宣传力度。在这一过程中,房地产宣传通过符号化的操作,将物理空间的房屋同具有情感属性的“家”这一概念联系起来,并融为一体。......
论我国立法中的商谈及其体系构建
发布时间:2023-06-23
摘 要 哈贝马斯将立法商谈分为公共领域的商谈和议会商谈,前者是一种大众化的商谈形式,而后者则是专业化与精英化的商谈。在我国的立法过程中,公共领域商谈和议会商谈循环往复,形成合法之法。本文认为要构建我国的立法商谈体系,必......
论商主体及其独立性(1)论文
发布时间:2013-12-18
【摘 要】商主体是市场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主体独立性问题直接影响我国商主体制度的构建与完善。其独立性在于能够独立于民事主体而存在,并通过立法加以确认,从而使得商主体制度发挥其不同于民事主体制度的特殊作用。 【论文关键词......
协商民主:执政党主导的民主化进程的选择性亲和
发布时间:2023-02-01
" [论文关键词]协商民主 执政党 选择性亲和 [论文摘 要]通过从民主化理论的微观视角来研究中国协商民主的发展,从执政党应对转型时期的重叠危机,探索民主的程序化价值以实现体制内渐进民主化以及发挥组织化治理资源优势增进有效治理......
当好协商民主的主人翁
发布时间:2022-11-23
对政协职能、地位、作用要有新认识和新定位 我认为,我国政治体制的顶层设计和治理结构是很清楚的,即中共执政、人大督政、政府行政、政协资政、民主党派参政。在中共的领导下,各方力量都担负起各自的分内责任,共同构建和完善国家......
浅析我国民事简易判决制度的构建
发布时间:2016-11-30
一、简易判决制度之内涵及价值 ( 一) 简易判决制度的内涵 简易判决( Summary Judgment) 是英美法系国家所特有的制度,被广泛适用于民事诉讼,解决主要事实不存在争点的民事案件。关于简易判决概念的界定,各英美法系国家有着不同的理......
浅谈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合法性评判及其应对
发布时间:2022-12-19
在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趋势下,世界各国关税逐步减低,进出许可证制度、配额制度、外汇管制等非关税措施也明显受到约束和限制。而以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合格评定程序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和作用越来越大,各国均将其作为......
伯恩施坦社会主义理论批判
发布时间:2022-07-24
" 内容提要 伯恩施坦是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主要代表。他的社会主义理论表达了他对马克思主义的一种理解,对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发展的一种思考。这种社会主义理论包括对唯物史观的折中主义理解、对辩证法的实证主义诘难和对社会主义的非革......
法治、合理性及其代价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1-22
如果说当代西方学者探索法治问题主要是围绕法治与福利主义政策的矛盾,那么中国学者讨论法治问题主要是围绕什么问题呢?笔者认为,对于法治正在起步的中国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对法治中的合理性问题的理解。 一、理性的法治与"依法......
西方结构主义叙事模式批判
发布时间:2023-03-07
一、西方叙事模式的静态和情感的动态的矛盾比所谓“陌生化”这样肤浅的“理论”,更为深刻一些的论者,不满足于这样的表面性,他们转向了情节结构的概括。俄国形式主义者的先驱弗拉基米尔・普洛普研究了100篇俄国民间故事,发现每一个故事中的主人公及其一系列行为,虽然各不相同,却是由一些基本要素构成的,这些要素(他叫做“功能”)不但是相同的,而且其后果也是一致的。基于此,他把俄国民间故事分成31种模式。例如1..........
论协商性司法的理论基础(1)论文
发布时间:2022-11-30
摘 要:协商性司法是一种新的程序主义,它强调通过对话、协商、妥协实现纠纷的有效解决。在协商性司法中,正义被重新解释,即当事人所追求的是自己需要的正义,称之为“互利正义”或者“协商正义”。对话与妥协是协商性司法的基本作用机......
批判性思维与论证
发布时间:2023-05-30
一、论证的理性认识 论证是引用一个或一组判断通过逻辑推理来确定某一判断的真实性的思维过程。任何一个论证都是由论题、论据和论证方式所组成。论题所要回答的是论证什么,它是论证者所要阐述的观点;论据所要回答是用什么论证,它确......
民事赔偿责任优先的理论基础及其法律构建
发布时间:2023-01-18
以责任类型为标准,可将法律责任分为民事法律责任、行政法律责任和刑事法律责任,这是我国法学界对法律责任的最基本分类。基于不同的违法性判断,上述三种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不同,责任形式有别,通常情况下各自独立,并行不悖。但在财......
“人道主义干涉”的国际法批判(1)论文
发布时间:2023-04-02
[内容摘要] “人道主义干涉”的理论是主权与人权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代国际法上形成了传统意义上的“人道主义干涉”及其理论,但是,《联合国宪章》制定以后,“人道主义干涉”及其理论被国际法所否定和摒弃。西方学者对“人道......
理性情绪疗法与社会建构主义的结合
发布时间:2023-01-31
【摘 要】失恋是当代大学生中常见的一种情感危机,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当前关于大学生失恋的研究主要涉及大学生失恋的反应、大学生失恋的原因、大学生失恋的应对方式等方面。文章从社会工作的视角出发,运用理性情绪疗法来分析......
村民自治的功能及其合理性
发布时间:2023-06-24
" 开宗明义,针对当前出现的对村民自治的疑虑[1],笔者试图在本文中指出,在国家已经过十年试行而正式颁布实施《村委会组织法》的现在,最为重要的争论不再应该集中于是否实行村民自治这一政策判断上(当然,这并非是说不能再就此一政策......
协商民主对中国国家建设的价值
发布时间:2015-09-08
一、共和民主与国家转型 考察古代中国政治与考察现代中国政治的视角是完全颠倒的,前者是从下往上看,因为,古代的中华帝国是从家成长起来的,犹如现代的美国是从乡镇发展起来的一样;而面对现代中国政治,我们的视角则必须是从上往下......
马克思主义的全面性批判思维
发布时间:2022-12-21
【摘 要】批判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贯穿马克思主义的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革命性和科学性的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所体现的批判思维是全面性的,不是片面的,它既是对观念领域的批判,又是对现实领域的批判;既有道德的批判,又有......
理性的直觉主义--马利坦美学思想批判
发布时间:2013-12-19
理性的直觉主义--马利坦美学思想批判 理性的直觉主义--马利坦美学思想批判 理性的直觉主义--马利坦美学思想批判 本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在法国,兴起了一股诠释中世纪神学集大成者托马斯.阿奎纳思想的宗教存在主义思......
人道主义干涉的国际法批判(1)论文
发布时间:2022-10-06
[内容摘要] “人道主义干涉”的理论是主权与人权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代国际法上形成了传统意义上的“人道主义干涉”及其理论,但是,《联合国宪章》制定以后,“人道主义干涉”及其理论被国际法所否定和摒弃。西方学者对“人道......
探究新公共管理批判及其价值根源
发布时间:2023-05-09
新公共管理理论是西方公共管理理论主要针对西方公共管理和国家行政领域存在的官僚主义问题而被学者们提出。在公共管理和公共经济理论当中,官僚机构由于其自身在行动目标和约束条件方面的特点,形成了让整个社会难以忍受的众多弊病。为......
论民法与商法的理性品格
发布时间:2013-12-19
论民法与商法的理性品格 论民法与商法的理性品格 论民法与商法的理性品格 摘 要:民法为商法之母源。民法确立并保障一般人格,而商法确立并保障特殊人格。民法与商法的形式理性都表现为法典之纂制......
协商民主:城市治理的有效模式
发布时间:2022-08-21
城市的治理是现代国家治理的重要一环。近年来,杭州市以及浙江许多地方,通过把民主机制渗透到社会管理和政府决策之中,力图提升公共决策的民意分量。而协商民主作为一种新型民主形态如何有效嵌入到城市治理之中,从而改进治理机制,......
论邓小平基层协商民主思想
发布时间:2023-03-28
摘要:邓小平的民主思想及极其丰富。本文阐述了邓小平基层协商民主思想的理论渊源,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和实践意义。这里的基层协商民主强调在居委员会组织建设和村委员会组织建设。邓小平基层协商民主理论对于营造一个“生动活泼”民......
陈独秀国民性批判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3-01-30
[摘 要]陈独秀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和旗帜、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他敏锐的观察到,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前提是实现人的现代化。陈独秀在对阻碍国民现代化的传统恶习进行批判的同时,......
试论我国民商法制度的完善及其发展策略
发布时间:2022-10-30
一、引言 我国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和内在规律最好的体现是民商法,尤其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状态下。民商法是市场经济法秩序的基础,对于我国市场主体的交易活动,民商法能够起到规范性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发展和进步......
中国式协商民主浅析
发布时间:2023-03-17
【文章摘要】 协商民主是近年来被国内学界和政界广泛热议的词汇,它的热度不仅仅体现在多次出现在党和国家的文件和理论表述中,更体现在它逐渐被广泛的公民所接受,成为人们追求政治权利,实现自身利益诉求的制度保障,本文将通过对......
论协商民主机制在中国环境法治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5-08-17
[摘要] 环境保护作为公共事务,需要一种公共治理模式,在公共治理中政府、企业与公民社会团体都不是也不应该是唯一的治理主体。环境协商民主机制是建立环境治理主体良性互动网络治理机制的最佳途径,是突破环境法律制度瓶颈的必然选择......
论民事判决“执行难”的原因与对策
发布时间:2015-08-06
【摘要】民事执行制度在我国法律体系中是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制度,是民事诉讼程序终结的最后阶段。然而,在我国司法实践中,有很大一部分已经生效的法律文书常因某种原因得不到很好地执行,出现了“执行难”的问题。因此,我国民事执......
论新民主主义理论及其当代意义
发布时间:2023-07-19
摘 要:新民主主义理论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重要理论成果之一,是毛泽东思想精华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我国家事审判制度构建的法律及政策建议
发布时间:2022-10-05
本文以广东省试点家事审判合议庭法院的改革做法为切入点,试对家事审判改革的必要性及其价值进行剖析,从传统家事审判工作存在的问题中探索家事审判程序的特殊需求。同时,结合试点法院的具体工作实例,介绍作新的家事审判改革探索方向......
熊十力对“种子说”的批判及其对佛教心性本体论的扬弃
发布时间:2023-03-30
摘要:种子说是唯识学的核心理论之一,但是熊十力的新唯识论却对种子说进行了针对性的批判,熊氏新论与唯识学之间的根本分歧由此可见一斑。熊氏对种子说的批判不仅反映出与唯识学相比,熊氏本体论更接近于中国化佛学的心性论,而且体......
浅谈民商法原理与海商法的冲突与协调
发布时间:2023-04-28
[摘 要]我国《海商法》被视为民法的部门法。根据特别法优于一般法原理,当海运双方就运输合同发生纠纷时,首先适用《海商法》,在其没有规定时适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但由于《合同法》晚于《海商法》颁布多年,多年的海运实践极大......
政协民主制度建设对策探析
发布时间:2023-03-04
摘要: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长期性和艰巨性,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制度化不仅包括了三项职能的内容、形式与程序的制度化,还应当包括协商民主成果落实和转化的制度保障。加强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应建立健全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制度化、人民政协委员联络制度、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建设的工作制度等制度层面,及建立健全协商对象补充机制、协商议题形成机制、协商内容确定机制、协商形式选择机制、协商成果反馈机制、协商运行保障机.........
浅谈麦金太尔对管理的有效性主张的批判
发布时间:2023-03-31
麦金太尔对现代管理理论和管理者所提出和坚持的关于管理的有效性主张进行了深入的批判。他之所以进行这种批判,并非由于他一时的冲动或偏好,而是他批判当代西方道德话语和道德文化、重建亚里士多德主义美德论传统这一整体思路的必然要求......
论析理性至上教学知识观批判
发布时间:2013-12-18
" 【论文关键词】理性主义;教学知识;批判 【论文摘要】教学知识的理性取向源远流长,根深蒂固,在现代导致了“知识的异化”与“教学的异化”。人的丰富多彩、流动多姿的存在方式决定了知识形式的多样化,我们在重视理性知识教学的......
公共行政的管理主义??反思与批判-公共政策论文
发布时间:2022-10-23
〔 内容 摘要〕 公共行政的管理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后在特定背景下 发展 起来并产生广泛 影响 的政府治理 理论 以及运动。它为政府管理与改革以及公共行政 研究 提供了不同的视野。管理主义存在着许多值得反思与批判的缺陷:基本价值的偏......
对马赫及《力学及其发展的批判历史概论》的评价
发布时间:2022-09-15
摘 要: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在1687年出版了其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这一著作将力学的知识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和总结,为后世科学家的力学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一直到19世纪,恩斯特・马赫看出了牛顿经典力学中的局限性,并且发表......
批判之后——由“民主迷信说”引发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2-11-19
" 问题的引出 中国的改革已经走了二十几年,到现在已跨过了世纪之槛。在这个不断变化的改革图景中,我们可以愈来愈清晰地分辨出主色调的变化。挑大梁的经济体制改革已呈现边际效用下降的趋势,同时它引发了改革前隐然存在的系列问题,......
论商法民商分立与民商合一的立法模式
发布时间:2023-07-06
【摘要】当今世界上,商法的立法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民商分立的立法模式,一种是民商合一的立法模式。在究竟是选择民商合一还是民商分立立法模式的争论中,我国商法学界大多数学者形成一致的意见,不再要求单独制定商法典,而是主......
浅论完善有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
发布时间:2022-11-23
" 论文关键词:中国特色;协商;民主 论文摘要: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指出:支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协商民主理论产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有其特定的内涵和特点......
论民商法价值取向的异同及其对我国民商立法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3-12-19
论民商法价值取向的异同及其对我国民商立法的影响 论民商法价值取向的异同及其对我国民商立法的影响 论民商法价值取向的异同及其对我国民商立法的影响 [摘要] 民法和商法作为调整市场经济关系的重......
浅谈关于模态认证主体性验证的考察及批判
发布时间:2023-03-17
丘奇兰德认为,认识具有可塑性,随着对神经系统认知的逐渐深入,我们就能采用神经科学的概念框架来解释知觉特征。知觉可塑性理论也说明,人们关于知觉的信念原理的网络,从来都不是确定的,随着这一网络的变化,人们的内在意识也在不停......
实务性诠释与学理性批判(一)
发布时间:2022-12-21
实务性诠释与学理性批判(一) 实务性诠释与学理性批判(一) 实务性诠释与学理性批判(一) 一、绪言 一方面,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请求司法保护须以证据为根据,法院对事实的认定以及最终对案......
关于科学决策与民主决策
发布时间:2023-03-22
" 在公共政策制定的过程中,人们平时最关心也是谈论最多的便是科学决策与民主决策的问题。但是究竟如何理解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却并没有得到深入的讨论。本文拟就此问题提出一些看法以就教于学界。 一般说来,人们对科学决策的理......
对法兰克福学派文化批判理论局限性的探究
发布时间:2023-07-05
第一,法兰克福学派站在旧的文化贵族立场,以文化精英自居,强调人与现存社会、人性与科技、文化艺术与时代的对立,以先验的道德伦理价值观来衡量文化艺术和文化生产,因而使得其理论严重滞后于时代和文化艺术的发展要求。1937年,霍克......
“宪法概念”批判(1)论文
发布时间:2022-12-15
内容提要: 私权从产生之初就遭受相对私权的威胁,公权威胁则是历史发展的阶段性产物。人们冀希望于以制定宪法的方式排除已经产生的威胁,而非仅仅消除由其本身所带来的附随威胁。 站在别国文化基台上观望中国是朦胧而畸病的,只有透彻理......
论文化研究的“批判性”和“现实性”
发布时间:2023-02-21
内容提要 批判性和现实性是包括“文化研究”在内的诸多学科领域的关键词。文化研究中的“批判性”和“现实性”有着复杂的理论分歧,审视两个概念的多义性有助于更好地把握中国语境中的文化研究。具体而言,“批判”的内涵极其多样,体......
准市场和政治民主协商
发布时间:2023-03-03
准市场和政治民主协商 准市场和政治民主协商 准市场和政治民主协商 一、水资源配置的三种思路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的水资源分配是一种指令配置模式,主要通过行政手段来配置水资源,国家养水,福利供水,这种模式导致水资......
批判与自我批判
发布时间:2023-07-13
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高中议沦文写作教学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思维能力跟不上,再好的文笔,再完美的章法结构,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在现今议论文写作当中,部分学生为了证明自我观点而故意对一些事情视而不见,把不利于自己的观点遮......
实务性诠释与学理性批判(三)
发布时间:2022-10-22
实务性诠释与学理性批判(三) 实务性诠释与学理性批判(三) 实务性诠释与学理性批判(三) 五、关于“质证” 民事诉讼中的质证,是指在审判人员的主持下,当事人就所提出的证据,围绕证据的真......
集体协商(谈判)刍议(1)论文
发布时间:2022-12-20
内容提要:集体协商是签订集体合同的法定程序,是为签订集体合同而进行商谈的行为。但是,集体协商的当事人和集体合同的主体则不是相同的。其不同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集体协商和平等协商也是不同的,全国总工会的文件是把两者混为一谈的......
实务性诠释与学理性批判(二)
发布时间:2023-02-04
实务性诠释与学理性批判(二) 实务性诠释与学理性批判(二) 实务性诠释与学理性批判(二) 三、关于“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 (一)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的范围 1、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之......
评所谓新批判主义
发布时间:2023-06-27
评所谓新批判主义 评所谓新批判主义 评所谓新批判主义 一.何来"新保守主义"倾向?继80年代文化大讨论之后,90年代人们进一步正确对待过去被糟蹋得不成样子的儒释道精英文化,深入探讨传统与现代的多重关系,高扬人文精神与价......
试论民法的商法化及其与经济法的关系(1)
发布时间:2023-02-23
本文从商法、民法与经济法各自的产生、发展出发,探讨现代社会中民法的商法化和社会本位化,将其与经济法作一比较,试图论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调整模式的基本构成。 法律部门的划分,主要是“属于法学范畴的学理探讨,它与客观条件之......
论一体化民主决策模式
发布时间:2023-02-13
" 本文认为,一个国家的政策决策模式的特征主要是由该国的经济结构、政党制度、政权体制和政治文化等诸多因素决定的。在我国的上述诸多因素中,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特征,这就是“一与多的一体化”例如经济结构是以一种所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
构建我国判例制度的法理基础与合理定位
发布时间:2022-11-02
判例法在我国历史上古已有之,而且在司法实践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在改革开放和法制建设的今天,应当重视合理发挥判例在司法实践中的作用。法理上,为弥补法律的漏洞与局限不外乎两种途径:一为立法,即依一定立法程序增删修订既有之规......
研究马克思主义惩罚理论的批判进路
发布时间:2017-05-27
一、马克思对功利主义惩罚理论、报应主义惩罚理论的批判通说认为,马克思没有一个呈体系化的惩罚理论。譬如,格兰德曾说:马克思主义没有为惩罚制度提供概念或者对惩罚进行分析,没有一个关于惩罚的理论,但他又接着指出,马克思主义对刑罚与刑罚的阶级结构及其政治经济背景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说明,对此,可以说,马克思为分析和认识惩罚提供了一个科学的视角。1853年2月18日,马克思在《纽约每日论坛报》上发表了《死刑》一.........
论民商法价值取向的异同及其对我国民商立法的影响(1)论文
发布时间:2022-09-28
[摘要] 民法和商法作为调整市场经济关系的重要法律制度,既有密切联系又有一定区别。其区分依据除了要考虑法律的调整对象之外,立法价值取向的差异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民法的最高价值取向是公平,立法上采取的是公平优先原则;而商......
谈民主管理与科学决策在构建现代大学制度中的作用
发布时间:2015-11-02
现代大学制度是一种大学管理制度,其核心是在符合我国国情的情况下,实现高校管理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因此,如何实现高校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是建立中国特色大学制度,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我国现代大学制度 制度一......
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主体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2-11-18
行政决策特别是重大行政决策对公共福祉具有明显的影响,重大行政决策的合法性至关重要,而合法性审查则是提高其合法性的重要途径。合法性审查主体的设置影响着审查效果的客观、科学性,现行的设置方式使审查主体面临着中立性弱、专业性差、可能强化行政权等困境。因此在运用按照政府级别与重大决策自身性质相结合的主体设置办法的同时,应该理清党政系统的权力职责,完善智囊的智力支持、规范相关规定等,为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
民事判决效力
发布时间:2013-12-19
民事判决效力 民事判决效力 民事判决效力 我国传统理论一般认为,(争讼)判决的效力主要有:(1)排除效力或排他效力,即生效判决具有排除当事人对同一案件重新起诉和法院对同一案件重新审理的......
关于《知识共享许可协议》及其司法判例分析(1)论文
发布时间:2013-12-18
知识共享协议是近年来国际上为促进网络环境下版权作品的传播和利用而设计的一种版权解决方案。2001年,在公共领域中心(Center for the Public Domain)的支持下,以美国斯坦福大学法学院教授劳伦斯·莱辛(Lawrence Lessig)为首的一批精通......
民事判决书应增强透明度和说理性
发布时间:2013-12-19
民事判决书应增强透明度和说理性 民事判决书应增强透明度和说理性 民事判决书应增强透明度和说理性 随着审判方式改革的深化,民事裁判文书的改革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人民法院对民事裁判文书进行改革,必然涉及民事......
协商民主,深改的另一个轮子
发布时间:2022-12-07
在目前以加强中央统一集中领导为主的政治形势下,“协商民主”这种加强多种渠道和方式的制度化咨询协商方式,不失为一种现实的有益补充方式,毕竟,“多商量总比少商量好”。 2月9日,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
陆港两地民商事判决的相互承认与执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发布时间:2022-11-15
陆港两地民商事判决的相互承认与执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陆港两地民商事判决的相互承认与执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陆港两地民商事判决的相互承认与执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引 言 一个国家或地区......
伊格尔顿的政治哲学批判及其启示
发布时间:2023-06-23
〔摘要〕 伊格尔顿的文化批判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政治哲学批判内容,他的政治哲学批判思想立足于无产阶级政治立场,与时俱进地继承马克思主义,立足于社会主义发展现实,以文化视野进行政治批判。伊格尔顿的政治哲学批判理论几乎涉及到......
试论商事信托的法律构造及其实践
发布时间:2023-03-22
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古老的信托制度逐渐从传统的民事领域进入了商事领域,并因其特性被以金融业为首的行业所广泛运用。本文试图从商事信托的内涵及特性出发,分析它的法律构造及相应的治理机制,并通过对比其在主要国家的实践情况......
构建三维评点模式,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发布时间:2019-12-23
摘要:批判性思维是革除语文教育痼疾的良方,教W中笔者尝试构建三维评点模式,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在三维评点模式中,教师要求学生不仅要评点文本,还要评点他人的评点,评点自己的评点,这实现了读者与文本、读者与读者、读者与自身、读者与引导者的多重对话交流。学生在三维评点中,不断思考,修正自己的理解,最后在逼近作品内核的同时提升了批判性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是“理性的、反思性的思维,其目的在于决定我们的信.........
中国特色协商民主宪法学视阈下的发展
发布时间:2016-09-13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要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协商民主不仅是党的群众路线在......
对法人若干基本理论的批判_经济法论文(1)
发布时间:2013-12-17
论文关键词: 法人制度/法人能力/经营范围/法人机关机构/责任承担 内容提要: 现实法人制度基本理论研究的滞后,造成了公司等具体法人制度与法人基本理论的脱节。这使得我们必须用开放的眼光重新审视、拓展法人的基本理论。法人本身就是......
浅谈凯尔森对自然法学的批判及其对中国法学的启示
发布时间:2023-05-05
当代中国法学理论视野中的法治,兼具力与德两大维度。就前者而言,法治即是法制一个由国家垄断的暴力所支撑的制度性事实。就后者而言,法治即是德性法律制度的道德品格。因而,法治被定义为良法之治或法制的德性状态。 就德这一维度而......
文献批评与理论构建
发布时间:2022-11-02
查字典范文网为您整理了文献批评与理论构建_法史学论文,欢迎参考! 近世中国商人与政治的关系,一直是国内外中国近代史学者所关注的问题,但是已有的研究或因史料前的理论预设,或因概念的模糊及方法论上的错误而存在不少的缺陷。为......
论连体人的法律人格及其权利冲突协调民法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3-26
在民事主体中,连体人在所有的自然人当中为数极少,但他们却是独立地存在着。对于他们的法律人格问题,民法理论较少关注,缺少必要的研究,更缺少立法的规范。这样的状况,对于他们的人格保护和权利保护都是不利的。本文以连体人的法律人......
先买权制度的价值批判与反思民法论文(1)
发布时间:2013-12-17
先买权,又称优先购买权,是指民事主体在特定的买卖关系中,于同等条件下,依法享有的优先于第三人购买出卖人的财产的权利。优先权制度自罗马法于租佃关系中确定之后,被法国、德国民法典加以继承和发展,后大陆法系国家民法典也纷纷效仿......
浅析协商民主视阈中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设
发布时间:2023-06-27
一、民族区域自治中协商民主的现实性 (一)民族区域自治地区立法工作中协商民主的推行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首先就是要认真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族区域自治法》是一部基本法,需要多种法律法规与之相配套。在立法过程......
浅析民商事审判表见代理的认定和处理_民法论文(1)
发布时间:2013-12-17
内容提要:民商事审判中表见代理的认定和处理,是根据表见代理的性质、形态及法律要件界定的,表见代理,指行为人虽无代理权,但善意相对人客观上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行为人具有代理权,而与其为民事行为,该民事行为的后果直接由被代理人承......
论批判的终结
发布时间:2023-03-22
论批判的终结 论批判的终结 论批判的终结 在德国哲学家眼中,“批判”一词倍受青睐。自从康德用“三大批判”构建起哲学大厦以来,批判就成了哲学家手中的法宝。在黑格尔哲学解体的过程中,“青年黑格尔派”曾使......
简介建构主义学习观及其教学方法
发布时间:2022-12-10
" 建构主义又称结构主义,它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建构主义者认为,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的。由于每个人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导致人们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就不同。因此,建构主义十分关注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