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70后”作家的历史意识

“70后”作家的历史意识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2-13 01:57:33
“70后”作家的历史意识
时间:2023-02-13 01:57:33     小编:

讨论作家的历史意识,涉及到多个层面的话题,包括历史本身、作家的历史观、小说中的历史叙事等。梳理“70后”作家创作不难发现,他们关注生活的角度,进入世界的维度,批评社会的限度,反思历史的程度,触及问题的深度,审美判断的尺度等,都存在着很大差别。当代中国作家的历史叙事,主要涉及到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土改”、“反右”、“文革”等重大历史事件,写作者或多或少存在建构或者重写宏大历史的冲动。其中,既有正面呈现百年历史的现实主义表达,也有解构正统史观、突显民间意识形态的新历史主义立场。近年来,“70后”作家有影响力的长篇不断推出,对于这一代人来说,那个潜在的巨大历史,终于浮出自我意识地表,与成长观照、现实关怀并置,成为文学创作的三个有效的思想支点。

一、背负:一个人或者一代人

在《政治无意识》一书中,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提到了“永远历史化 ”。这个提法广为人知,并且招致颇多争议。在一些学者看来,历史化包含历史文本化和文本历史化,就叙事而言,历史范畴存在着最容易拆解、又最不容

易突破的边界。而永远历史化,则貌似是一个过于绝对的命题。历史永远不能被超越,是因为我们置身于历史形成过程之中。最尴尬的反而是,面对巨大的历史废墟,可以有效言说的并不多,触及到某些支撑点,可能还会引发多米诺式的历史坍塌,当我们没有准备好如何面对隐藏的暴力时,改造历史,与历史决裂,同样难以避免地会走向历史虚无主义。陈晓明在阐释“历史化”时,指出“历史化是文学从历史发展的总体观念来理解把握社会现实生活,探索和揭示社会发展的本质和方向,从而在时间整体性的结构中来建立文学世界。”(陈晓明:《现代性与中国当代文学转型》)我曾在博客上贴过一段文字,谈到过历史感:“历史感到底是什么?写历史,不一定有历史感;写现实,也不一定没有历史感。历史感是看取生活的角度,是思考生活的人文立场,是细碎的生活表象背后的本质探求。”这两段话大意相近。当作家把叙事主线放在历史视野中审视,切分社会生活形态,整合一代人生命历程,饱含超越现实的精神深度,作品就会呈现出相应的历史感。

在评述徐则臣长篇小说《耶路撒冷》的文章中,我写到过这一代人复杂的历史态度。 “70后”背对历史,却背负着历史之罪,一个抽象的历史,改变了一代人的精神向度。砸毁的御码头,倒下的十字架,强拆的民宅和教堂,莫须有的妓女纪念堂则更有意味,这个纪念堂不是为了纪念历史,而是粉饰历史、虚构历史和改写历史。上一代人是历史悲剧的制造者和历史灾难的牺牲者,这一代人还是,下一代人可能也会是。经历过“文革”的批斗、戴高帽子、剪阴阳头,目睹信仰崩塌的秦奶奶、初平阳的爷爷初凡子,关在精神病院的吕冬,就像写过《相信未来》的食指,格非《春尽江南》中的王元庆,这些人是历史和生活的受害者,也是历史和生活的见证者。徐则臣在最新长篇《王城如海》创作手记里说:“ 王城堪隐,万人如海,在这个城市,你的孤独无人响应;但你以为你只是你时,所有人出现在你的生活里:所有人都是你,你也是所有人。”一个人,也是一代人,也是所有人。这应该是“70后”作家一个自觉的精神出发点。历史学家卡尔・肖斯科说,现代人对于历史已经变得漠不关心,因为历史对于他们来说没有任何实用价值。而诺思洛普・弗莱则说:“书面文字远不只是一种简单的提醒物:它在现实中重新创造了过去,并且给了我们震撼人心的浓缩的想像,而不是什么寻常的记忆。”(诺思洛普・弗莱:《伟大的代码:圣经与文学》)当我们缺少正视历史的勇气,面对历史之罪心安理得,那么,漫长历史中发生的任何悲剧,都有可能轻易重演。“70后”作家的历史介入,较之他们的前辈,更具有代入感,仿佛这种背负与生俱来,初平阳眼中的世界、朽腐的历史记忆与精神的原罪指认奇怪地纠结在一起,让他和他同时代的清醒者深感痛苦。遗忘、遮蔽和漠视,因此变得无法容忍。

读到路内长篇小说《花街往事》时,让我想起徐则臣。两个人的花街,不一样的风格和情怀。小说以摄影师顾大宏一家的生活经历为主线,讲述了蔷薇街(后来称为花街)芸芸众生相。多少还是有着调侃的口吻。跳舞和爱情差不多成为贯穿人物命运的两根主线。小说特别打动我的,还是顾小出这个形象。一个天生歪头的孩子,童年,小学,初中,化工技校,一路上经历无数伤害,对这个世界仍旧怀着善意。花街充满烟火气息、爱恨情仇恩怨悲欢、承载了时代种种变迁和烙印。这个内心特别敏感的孩子,在世界的深渊挣扎,不断自我认知、抗拒、妥协、失败、寻找。他的成长具有历时性,与自我叙述的共时性,形成独特的生命感知系统,洞悉时代转换的秘密,在历史深处,他歪着头,冷眼看这一切沧桑巨变,世界摇摇欲坠,生命如履薄冰,于个人而言,万千气象都不过是眼前瞬息消散的浮云。比之路内前几部长篇,《花街往事》,历史的坐标前移,时间跨度加大,人物的恩怨纠葛与历史的复杂肌理恰到好处地编织在一起。就像吴清缘在《少年巴比伦》的观影感受中写到的,“我看绝大多数人的人生,都像是一座荒的帝国,少年野火烧成灰喂了狗,或者压根未曾点燃”。悲观者无路可去,乐观者也并不能凭空走出一条新路,“70后”作家回头看向历史,越过废墟和城堡,无非是替大众追问一个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弋舟《刘晓东三部曲》可以给出两个标签:短历史和轻小说。切近的历史,轻逸的小说,却包含着恒久的话题,以及沉重的思考与追问。叙事从死亡开始,回溯生命历程,一代人经历的诗意年代,物质年代,直到迷失在雾霾深处,所有路走到了尽头……正如小说中所言,“我们这一代人溃败了,才有这个孩子怀抱短刃上路的今天”。这句话,是隐喻,其实更像是警告。弋舟试图完成的是围绕失踪的历史,寻找失踪的个人。尹、周又坚,包括刘晓东本人,在亡命天涯的背影上,慢慢浮现出反抗和妥协两种表情。《等深》沿着寻找孩子去求证这个病态时代的来历;《而黑夜已至》沿着寻找徐果父母和徐果死亡真相,去求证究竟谁是这个时代的罪人;《所有路的尽头》沿着邢志平半生经历去求证导致其自杀的根本原因。这种求证本身,就是历史复现的过程,也是一代人找回历史记忆、尝试救赎的努力。张定浩在《我所见到的短篇小说形态,是大量的套路和微小的奇迹》一文中,谈到弋舟2016年上榜的最新短篇《随园》,认为小说是一段性启蒙和历史启蒙之间的转喻,之所以赢得读者和批评家好评,是因为既满足了读者的女性想像,也满足了文学专家对于小说揭露历史的想像。张定浩的评述不乏洞见,同时,还有一点很重要,我们在阅读小说时,不免以个人的历史观覆盖主人公的命运轨迹,替代性地补偿和完成了写作者回避、隐藏或者没有到达的那部分历史现场和思想深度,因为这种不自觉的精神参与,写作者的历史启蒙意图得以放大并强化。 曹霞《“70后”:去历史化的历史写作》一文中提到:虽然“70后”书写的是“短历史”,注重的是个人的“生活”和“经验”,但并非囿于一己之悲欢的琐屑和私利,而是如镜像般折射着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巨幅嬗变和暗潮涌动。…… “70后”亲眼目睹着自己如何被故乡、被古老的传统、被高速发展的“中国”所抛掷。他们一边挡开猝不及防袭来的时代的滚滚巨浪,一边记下所见所闻。他们是被自己的时代“除根”的流放者,他们正在为“今日中国”提供着一代人的证词。……作家写作时,会以一个人的生命历程覆盖、包含或者隐喻一代人的处境和命运。则臣说,“70后”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时恰逢中国社会发生巨大转型,他想做的便是清理“这一代人的经历和心灵”。这一态度,初看是以去历史化的方式,反抗历史化的笼罩,认真思考,反而是“70后”这一代写作者是正视历史的一种努力(曹霞:《“70后”:去历史化的历史写作》)。这一观点,应该算是比较中肯。

二、背反:文学的历史阐释学

诺思洛普・弗莱认为,文学的一边是历史,另一边是哲学。批评家必须从历史学家的观念框架中去找事件,从哲学家的观念框架中去找思想。这话听着似乎也有道理。我想说的是历史,人类存在的总和,在时间和空间双重维度上,构成历史本体。而我们见到的并不是历史原貌,而是书写的、记载的、讲述的历史。“50后”作家的现实主义历史重构,“60后”作家的先锋主义历史拆解,“70后”作家回到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交汇路口的历史反思,显然有着各自不同的考量。当然,并不是全部同一年代出生的作家,都有着相近的历史观和历史叙事策略。或者比如,左翼学者和自由主义立场的学者,在讨论一部作品的历史叙事时,往往争论的并不是作家如何叙述历史,而是作家所写的那段历史本身,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看待。这就又回到历史本体了。我们身处的是一个多元主义的时代,詹姆逊把历史视为其文化阐释诗学的终极视域,认为一切文学文化文本,只有放置在总体性的历史之中,才能得到更好的说明。这是历史的文学阐释学,反过来看,历史本身的无选择性,讲述历史的选择性,往往构成了文本阐释的另一面,即文学的历史阐释学。

除了前面提到的徐则臣的《耶路撒冷》、路内的《花街往事》,还有李浩的《镜子里的父亲》、乔叶的《认罪书》、张学东的《妙音鸟》、魏微的《胡文青传》等作品都写到“文革”。“70后”作家笔下的“文革”,与贾平凹的《古炉》,韩少功的《日夜书》,王安忆的《启蒙时代》、毕飞宇的《平原》,艾伟的《风和丽日》等等,显然有所不同。首先我们意识到,“70后”作家思想的支撑点,从现实向历史深处挪移了。不同于一个时代终结时带有喜剧色调的反讽,“70后”作家的“文革”叙事中,流露出更多的是忧心忡忡。这种忧患意识,是对乌托邦主义、平庸的恶、专制的反人性,信仰与欲望,压迫和释放的全面反思。李浩的长篇小说《镜子里的父亲》是父亲一生的记录,是父亲的生活史和生命史。这种个人简史,相对于民族家国宏大历史,只能称之为小叙事。在有关父亲命题的小叙事中,蕴藏着李浩思考历史命题的大视野。比起同类题材,这部小说的独特性,在于李浩进入历史的路径,表现历史的角度,剖析历史的策略,雕刻历史的意图。小说以自述方式,强化了真实感,在把写作者带入文本之中的同时,不断提示读者,关于父亲的记忆还有很多变形和虚构。而这种变形和虚构,与多年来我们接受的历史形态的扭曲和虚构,刚好构成了彼此的背反。小说中有很多细节,饥饿年代的死亡,偷盗,道德挣扎,文化大革命时期日常对话前面的语录,虽然经历那个时代的人,都非常熟稔,不过在李浩笔下,这些不仅仅是历史,还是关于活着的哲学思索。李浩找到了那个阿里阿德涅线团,镜子在他手中像一个带有复杂图案的魔方,他不是旋转回完整的六面,而是故意把图案拆散,每一面留下一个线索,由读者自行去拼出完整的历史、世界、时代和人生。②

乔叶的《认罪书》同样有着重要意义。小说在结构上算是复调。以一个遭遇坎坷的女孩子的临终自述为主线。讲述的是罪与罚,忏悔与救赎的主题。放在聚光灯下,对每一个人进行道德拷问,尤其是梁知、梁新用绝情把梅梅推向窗口;梁文道和张小英眼睁睁看着梅好走进群英河;金金侮辱践踏哑巴对她的爱,一生没有与哑巴父亲相认;钟源在“文革”中参与侮辱梅好,与众人一起糟蹋自己的梦中恋人。对于这一切,乔叶没有简单归罪,而是在原画复现的过程中,寻找那个历史的总开关。荒诞性里饱含着最真实的疯狂,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信仰,即使恶并不强大,也会成为无法逾越的陷阱,疯狂年代是由具体的人构成的,人性的悖论并不能构成精神避难所。小说还有个隐含的成长主题。尤其是在金金、梁知和梅梅三个人物身上。三个孩子少年时代均经历了侮辱与损害。成长的烙印如此深刻,成为一种心灵疾病的根源。还有一个关于污秽和干净的更细锐的视角。金金每天清洗自己,反复清洗安安,梁知父亲因为是肛肠科医生备受妻子和周围人歧视,梁知也从小受尽屈辱,这种不洁感,是罪感和耻感的变形,探讨的话题近乎宗教意义上的原罪了。感情的欺骗,道义的践踏,良知的毁灭,良心的丧失,历史的惨痛,伦理的颠覆,时代的乱象,交织在一起,构成恶的乌托邦。写作者显然意不在于粗暴地摧毁这一切,而祛除掩饰罪恶的伪装也并不容易,历史与文W在这一代作家笔下相互阐释,又相互背离。似乎更文学,会偏离历史,更历史,会偏离文学。这里面有种轻微的对抗,一意孤行的姿态里包含着某种沉默,并不要求理解,也不会轻易宽谅。

《富矿》《后土》《福地》是叶炜“乡土中国三部曲”,虽言乡土,其意在中国。《福地》取材于苏北鲁南,以麻庄万家三代人的命运起伏为主线,展示了鲁南抗日根据地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共产风、炼钢铁、“反右”、大饥荒,“文革”和改革开放数十年农村社会变迁;以一个村庄的平静喧嚣,一个家族的荣衰聚散,映射近现代中国复杂曲折的道路选择及历史进程。宏大叙事里突显历史必然性,微言大义背后隐含着个体命运的偶然和乖谬。残酷血腥的场景再现,看似张扬民族主义立场,其中不乏民族本性幽暗的自我审判;家族繁衍,生死悲欢,人性裂变,情仇爱恨,在历史烟尘和地方文化图卷中,次第展开,同样惊心动魄。日本侵略者,抱犊崮土匪,汉奸,伪军,还乡团,国军,尼姑道士,艺人,书生,普通百姓,乡村女性,共产党人,八路军,游击队,野战军,缠绕在万家这个叙事主体上,作为历史的参与者、缔造者和见证者的一部分,或是钉死在耻辱柱上,或是雕刻在纪念碑上,民众作为沉默的大多数,则淹没在历史的尘埃里。这部小说以乡土叙事、家族叙事、革命叙事和历史叙事纵横交织,构建起多元、多维、多声部的乡土中国记忆。较之前辈作家,“70后”写作者的宏大叙事里,有着更多的话语裂隙,不仅需要去弥补历史现场感的不足,还要克服自身思想的局限。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接受一个事实,即使知道历史的化妆者让一些东西行踪不明,也无法走上前去摘下所有面具,拒绝参与粉饰生活。以上几位作家的历史凝视,并没有突破既有的整体框架,但他们在试图改变一些东西,被他人界定的,以及令人深感可耻的逃避与欺骗。 关于“文革”叙事,李振在《墙上的照片:“70后”的历史书写》一文中谈到自己的观点: “70后”作家的“文革”叙述是片段化、资料化的,其中没有历史的推进,没有全景式的扫描,没有书写的必然和严密的因果逻辑,而是直接让“文革”与当下发生关系,这种关系的发生又常常伴随着偶然性,处于整个文本的主体框架之外,充当着添砖加瓦的角色。但从现有的情况看,“文革”对于他们来说只是墙上的照片――挂在上面有那么点儿意思,摘下来,房子还是房子,墙还是墙。(李振:《墙上的照片:“70后”的历史书写》)距离这篇文章的写作发表,已经又过去四年多,不知道李振的观点有没有改变。如果沿着他的思绪展开,那么,历史对于“70后”这一代写作者,终会变成墙本身,没有墙,房子也就不存在。至于门开在什么地方,如何打开,可能是更需要“70后”作家认真思考的话题。

三、背光:另一种打开方式

我们面对的一切,都很快成为历史,尤其是这样一个速朽的时代。追忆,缅怀,并不能还原过去的一切。转瞬即逝,让抓住当下都已变得极为困难。然而,文学内外,人们还是会沉湎于一种旧时光里,比如新世纪以来的民国热。理性探求的也有,关于民国的文化、政治和经济等话题;大众传媒热衷的,则是民国人物传奇,民国生活情调等等。严格来说,传媒营造的民国情调,算不上文化复古主义,充其量是昆德拉说的媚俗之一种,充满了虚幻的美好和庸俗的比附。而知识分子的文化启蒙、思想探索、社会观察、并不在大众关注的范畴之内。亨利・福特指出, 到目前为止,历史主要还在沉睡之中。这句话于我们,真是大有深意存焉。作家不是史家,但要有史家的眼光。就像李德南说起的:这并不意味着,新世纪的小说创作,都得写历史题材,或重走中当代文学前三十年那种“历史化”或“过度历史化”的道路,而是意味着,我们对现实的关注,对人心的解释,对人生的追问,必须有一种延续性和审视性的眼光。换言之,有一种历史意识。谈到“70后”作家的历史意识,李德南说: “去历史化”的解构意图虽然强烈,却往往保留了历史的痕迹(李德南:《从去历史化、非历史化到(重新)历史化――新世纪小说的实践与想像》)。魏微《沿河村纪事》、路内《慈悲》、张学东《西北往事》、刘玉栋《年日如草》、徐则臣《王城如海》等作品,无论是从成长角度,还是历史反思的立场看,都具有丰富的可阐释性。也由此我们看到,“70后”作家的关注焦点正在从个人生活转向公共生活,从当下中国转向历史中国,从局部中国转向整体中国,并且试图给出属于自己的理解和阐释。

重写抗日战争:抗战逐渐成为一个有争议的话题,也为那段历史的文学讲述提供了多种可能。李骏虎《中国战场之共赴国难》算是正面视角,围绕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组成抗日先锋军东征山西的这段历史,以当代立场和视野,首次呈现了这段鲜为人知的救亡史及其复杂性,史诗般再现了中国共产党推动全面抗战的历史功绩,以及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战场形成的伟大意义。在救亡图存的主题下,作品成功刻画了不同立场历史人物的精神发展轨迹,形象地再现了他们在重要历史关头作出抉择的过程(第四届汉语文学女评委奖颁奖词)。关于《共赴国难》的写作,李骏虎谈到:“《共赴国难》其实是将政治线作为了主线。东征的意义是什么,是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找到这个立意之后,我才开始下笔。我在写作过程中总结出来几句话,可以概括共赴国难,一段鲜为人知的救亡史,一群我们熟悉的陌生人,一次改变中国革命进程的东征战役,一曲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前奏。”(李骏虎:《〈共赴国难〉中我写了段比文学更有价值的历史》)这一段自述,既阐明了这部小说创作的缘起,同时,也是我们理解这部小说历史价值的关键。如果说,李骏虎的写作是在革命史框架里尝试去小说化,那么,几位山东“70后”作家的抗战题材小说,则体现了更为民间的立场,站在光源的侧面,或者逆光打量历史。房伟从《中国野人》开始,完成了一系列抗战短篇。《中国野人》除了民族立场上的愤怒之外,还有更多追问,在生命哲学意义上,一个人如何在与世隔绝的艰险环境中生存下来,他与周遭的世界构成了怎样的对抗与依存关系,当他回到正常生活中来,他又将面对怎样的心灵考验,他要如何面对完全不能理解的“炼钢铁”和“除四害”?我们又将怎样看待野人雪天里的焦虑,以及对日本的想念,这不是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可以简单解释的。这与我们已有的历史认知出现了某种紧张,长久以来共存的历史情感发生内在分化,这一代写作者尝试着去理解原本不被理解的情感体验。对于历史本身,也许并不具有重建意义,对于个体的精神视野,无疑是一种具有哲学意味的发展。常芳《第五战区》、王秀梅的《一九三八年的铁》和浙江女作家符利群的《万物生长》都是抗战题材。《一九三八年的铁》小说讲述了风波镇农民面对侵略者,自发组织起来抗日的故事。生死存亡、民族大义、爱恨情仇交织在一起,主人公外祖母黄杏儿、胡菰蒲和儿子胡谦、土匪过耳风等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由胡谦引发的卧底话题,既揭示了革命战争的残酷,也带出了新中国成立后三十年政治斗争的欲语还休。小说在叙事上采取双重讲述方式,不断闪回和介入,宏观的战争年代与微观的情感世界,个人遭遇与家国命运,纵横交织,彼此缠绕,拉长了历史视线,拓展了话语空间。《第五战区》以临沂阻击战为背景,以鹿梅两大家族在波澜起伏的大时代曲折的命运为线索展开叙事,既有宏阔的时代表征,也有精微的人性探索。小说重点在于地主乡绅参与抗战的过程,以及解放后的命运走向,以重新讲述历史的方式切入历史,反思历史。虽然都是写民间抗战,常芳和王秀梅选择的叙事策略有所不同。这两位女作家唤醒沉睡历史的方式有着明显差异,常芳的写作来源于田野调查,王秀梅长于艺术虚构。常芳的历史感里,有着这一代作家共同的敏感。这种敏感在理性层面获得共识,面对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历史观的分崩离析,回到真实与常识,其实就是回到生活长河的源头,回归写作的灵魂出发地。

那些民国往事:自新时期以来,民国叙事逐渐成为当代文学的一个情结,幽暗的光影里,历史和书写历史的作家相互打量。与苏童、叶兆言等作家相似,海飞一向擅长民国传奇,在波澜壮阔或暗潮汹涌的大时代动荡中,重现普通人的命运涟漪。中篇小说《长亭镇》写的是一个女子的命运和一段革命史。辛亥前夕,江南古镇长亭,小道姑李当当离开道观下山,孤身一人踏上了为父复仇之路。一段跌宕起伏的传奇故事里,有着太多时代际遇,以及普通人的恩怨情仇悲欢离合。革命和复仇,两大主题缠绕在一起,传奇也是传奇,却又不断浮现出历史背面的幽深。复仇作为一种隐秘的革命动机,往往带来历史的真实感,当个人陷入伦理困境时,狂热的革命激情瞬间充满虚无感,真实感遭到质疑,革命动机失去合法性,这种道德悖论在当代作家笔下不断被放大,又不断被置换。对于民国历史,“70后”作家没有集体记忆,大约也谈不上什么想像共同体,无论民国政治,文化,还是生活层面的再现,都是一种间接经验的移植和想像性再造,作家没有历史学家那么严谨,却可能比历史学者更具有好奇心和洞察力,并且通过隐喻的经验世界,获得更明晰的主体意识。黄孝阳《乱世》同样从不同侧面为我们绘制了民国社会的政治图景:一座荒诞之城,一片乱世群像。作者给主人公兄弟命名为刘无因、刘无果,显然颇有用意。历史的因果到底藏匿在哪里?“有一个句式属于特别反感的:‘历史已经证明……’历史能证明什么?谁的身上藏着掖着一个关于历史的绝对客观的形式?人文学科,不是科学,并不服从‘1+1=2’。我们说以史为鉴,那是把历史当成经验。但在一个加速膨胀的宇宙里,在一个随机性不断增加的现代性的开放社会里,经验往往就是陷阱。许多学者的史观,总被一个所谓的历史必然性束缚着,或者是蹲在一个经验理性的巢臼里。我更愿意把历史看作一个量子态,是概率在起作用。这种量子观――不仅是方法论,也还是价值观。人的历史,在骰子上滚动”(黄孝阳:新浪博客,2013年9月2日)。看,这就是孝阳的历史观。王十月、葛亮等“70后”作家同样在建构自己的文学历史。葛亮的《朱雀》有着史诗的结构和野心,单个的人,在繁复的历史中很容易被淹没,大历史的走向又是由无数小人物的命运交织而成,那些有生命的物体、景观和人,都行走在历史深处,葛亮,只是在用文字打捞他们,或者以叙事本身作为光源,照亮生活和世界幽深的暗处。《北鸢》是葛亮 “中国三部曲”的第二部,是日常化民间化的民国史。如果说海飞喜欢民国革命史,叶兆言、苏童喜欢民国情爱史,葛亮聚焦的则是民国生活史。那种模糊不确定的命运感,带出来的却是鲜明而生动的历史感。“《北鸢》回避了主流叙事中对红色革命的讲述,而竭力突显生命个体在时代变局中飘浮不定又无以挣脱的宿命。于此,作者超出以往红色叙事的阶级偏见,而将各阶层人物均纳入审美视野,甚是值得称道。在所传达的知识分子情怀的层面上,文笙与路内《慈悲》主人公水生的慈悲形象如出一辙,都是作者所怀人文理想的折射。从这个精神向度看,迈入中年的“70后”作家对人性以及社会的看法,逐渐趋于一种和解的立场,这是否也可看作这代作家审美转型和精神嬗变的征兆?”(王迅:《“70后”的历史感何以确立――从〈北鸢〉看葛亮的意义》)

对于普通人来说,历史是片段的,散落的,或者无关本己的,只有上帝拥有历史的连续性、统一性和整体性。那些不言自明的事实和边界模糊的虚构,对于历史本身都无关紧要。溢出历史本体的讲述,并不能够改变历史;能够改变的,是个人、群体甚至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和历史认知。至于福山的历史终结论,不过是一种理论或猜想,历史本身是敞开的,探索历史深处软埋的一切,观察即将成为历史的当下时代,如1984一样隐喻未知的历史走向,对于大多数写作者来说,可能并不关乎信仰,无非是一种历史学或社会学兴趣,以及隐秘的自证方式。作为同龄人,我会始终关注“70后”一代作家的写作,对他们的思想世界保持与身俱在的热情,我想,这种热情,应该是理所当然的。

① 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70后”作家小说创作研究(16BZW149)的阶段性成果。关于“70后”作家提法本身,本文不作阐释和辨析,相关争论也没有什么意义。毕竟去除其内在特性,仅指称1970年代出生的写作者,这个概念不存在任何歧义。

② 相关论述可参阅:张艳梅《人与历史的哲学建构――李浩长篇小说〈镜子里的父亲〉细读》。《小说评论》2015年第3期。

③ 相关论述可参阅:张艳梅《从〈福地〉看叶炜小说创作的基本立场》。《南方文坛》2016年第5期。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

70后怎么管理90后?
发布时间:2023-03-20
Lisa Orrell是位知名人物。她不仅是《如何留住千禧一代》(Millennials Incorporated)一书的作者,也是能在如何管理千禧一代方面为企业提供指导服务的培训师和顾问,而拥有这一资格的人屈指可数。 今天那些成功的领导者能在一定程度......
古代史学家忧患意识的浅析
发布时间:2016-09-22
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五千年的灿烂文化造就了历史的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发展的过程当中,在不同的时期,逐渐形成了代表中华民族性格的民族性质特征,这些特征在古书中就有记载,比如:有备无患、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等警示名言,......
浅析中共中央进京“赶考”背后的历史意识与精神资源
发布时间:2023-08-04
2013年7月11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始不久,习近平就来到西柏坡,重温中共中央离开中国革命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赶赴北平的历史,指出:当年党中央离开西柏坡时,毛泽东说是进京赶考。60多年过去了,我们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富起来了,但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依然严峻复杂,应该说,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对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60多年间,一.........
解读《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世界历史”概念
发布时间:2023-06-26
马克思于1845年春草拟了批判费尔巴哈哲学的提纲,随后又和恩格斯一起完成了《德意志意识形态》。该书对唯心史观作了彻底批判,又初步系统地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书中已经基本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范畴,诸如:生产力、分工......
个体经验与历史意识的辩证存在
发布时间:2022-11-20
  总体小说徐则臣《耶路撒冷》以一群出生于1970年代年轻人的逃离与重返故乡之路为核心,探寻当代复杂的现实与精神生活,构筑出“一代人的心灵史”。它具有略萨所言的“总体小说”的特征,文体的交叉互补和语言的变化多端形成叙事空间的多重性,嵌套、并置、残缺、互补,它们在一起构成一张蛛网,随着人物的归乡、出走、逃亡,蛛网上的节点越来越多。它们自我编织和衍生,虚构、记忆、真实交织在一起,挟裹着复杂多义的经验,.........
高中历史教学中世界意识的培养
发布时间:2014-01-27
高中历史教学中世界意识的培养 教育最重要的任务和功能就是培养人,而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是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曾在一次会议上听到一位知名的语文老师掷地有声地说:“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教给学生中国的灵魂、世界的胸怀......
预算背后的历史
发布时间:2013-12-17
预算背后的历史 预算背后的历史 预算背后的历史 极度困难下的第一个概算 1949年,史诗般的英雄年代,充满希望的黄金年代,然而也是极度困难的年代。 建国之初,财政问题最为突出......
政治无意识:如何解读中国历史?
发布时间:2022-12-02
著名文化批评学者、美国杜克大学教授詹明信(1934~),曾访问中国北京和上海。根据他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北京之行的演讲所出版的《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一书,曾经风靡一时。但我感兴趣的是他北京之行前稍早,在康奈尔大学出版社出版......
高中历史教学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发布时间:2022-10-02
【摘 要】我国的教育改革近年来不断深化,作为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体意识,提高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本论文结合了实际的教学经验,分析了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主体意......
历史上意识形态对翻译实践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3-02-02
[摘 要]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与社会实践、无疑要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制约,两者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意识形态对翻译实践的影响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关键词]意识形态;翻译;影响法 众所周知,20世纪......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发布时间:2016-11-10
学生问题意识是指学生通过书本知识的学习,能够发现自己学习中的问题,并针对课堂知识向老师提出问题,在教师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环节中,提升学生的问题探究能力。但是就目前的初中历史教学来看,初中生大部分都缺乏一定的问题意识,使......
“善爱之家”建设的历史渊源和现实意义
发布时间:2023-03-30
【摘 要】昆山市周市镇创办“善爱之家”活动深入人心。周市大地幸福相连,涌现了许许多多帮贫扶困、捐资助学的故事,这些故事真挚感情,催人奋进,发人深省。回顾周市历史,“善爱之心”的培育,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展望未来发展,“......
70后的个性书写
发布时间:2022-11-30
摘 要:徐则臣的《耶路撒冷》可以看做是70后作家为其这代人的精神史或是心灵史的书写。作品中描写了在生活中挣扎却又不断寻找精神归宿的人物,不断在日常生活中找寻自己的定位。 关键词:徐则臣;《耶路撒冷》;70后;个性书写 [中图......
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国际意识”的培养
发布时间:2015-08-19
[摘 要]当今世界国际合作、互利共赢已成为时代主题。培养国民的“国际精神”,形成“国际意识”是历史教学中一项义不容辞的重要任务。使学生理解开放世界格局形成的历史必然性;培养学生学习其他民族长处的精神;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培......
浅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几种意识的培养
发布时间:2022-11-10
浅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几种意识的培养 1、历史意识的培养首先应明确目的、培养兴趣。教师每一学期的第一节课都要抽一定时间进行不同层次的历史学习目的教育,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历史学科的特点在平时的教育中进行历史学习目的强化教育,以此使......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生态意识的生成
发布时间:2016-07-22
生态问题已经是现代全球关注的问题,而且生态环境的恶化日益对人们的发展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实现人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是现代国际社会的共同的呼声。要想保护环境,首先是人们要有保护环境的意识,生态意识涉及到......
当代文学的历史意识与未来关怀分析
发布时间:2023-07-27
一、从《白鹿原》谈起 《白鹿原》是一部优秀的小说,被认为具有厚重的思想内容、复杂多变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以及鲜明的艺术特色。但《白鹿原》对中国革命的表现却值得深思,可以从作品里的三个革命人物鹿兆鹏、白灵、黑娃( 后来改名......
70年历史铭记 奥斯维辛呼唤世界和平
发布时间:2022-08-31
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修建的1000多座集中营中最大的一座。由于有上百万人在这里被德国法西斯杀害,它又被称为“死亡工厂”。该集中营距波兰首都华沙300多公里,是波兰南部奥斯维辛市附近40多座集中营的总称。......
历史知识记忆法
发布时间:2023-01-13
历史知识涉及面极广:包括历史年代、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等。对于初中生来说,众多的历史知识,若想在短时间内记住,确非易事。本人在教学与实践中,归纳总结了一些方法,现简单介绍如下。 一、顺口溜记忆法 顺口溜对于每个人都......
历史与社会实践意识:章学诚的经学思想
发布时间:2023-01-21
" 引言:时代“学术风尚”与“边缘思想家” 是什么理由促使章学诚选择非主流或非正统的学术道路呢?或者说,他何以要同乾嘉考据学对峙呢?对于那些把学术作为一种值得为之献身的“事业”并要求在此获得传之久远成就的乾嘉考据学家不是更......
历史教学如何调动学生自主参与意识
发布时间:2015-08-04
导言教学教学情境课外教学活动 教育学原理告诉我们,教学过程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但是,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以学生学的积极性、主动性为基础的。学生是学习认识活动的主体,......
影视作品对初中历史教学的意义
发布时间:2023-06-26
影视作品是人们普遍乐于观看的,它们对人们的思想、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甚至教育方式都可能产生影响。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笔者将就在初中.........
政治家与文学家的历史共鸣
发布时间:2023-01-15
1937年,国共开始了第二次“合作”。放弃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是“合作”的条件之一。从这时始到抗战结束,中共在自己的根据地实行的是减租减息政策。减租减息,前提是承认地主的地权财权,只是要求他们降低租额息额。1946年5月4日,中......
美国立宪的历史意义
发布时间:2023-06-07
一、美国立宪的历史考察 美国的历史可大致分为七个阶段,分别是建国前期、建国时期、南北战争、重建时期、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冷战时期、冷战后至新世纪。虽然这里建国前期真正的作为独立国家意义上的美国并不存在,但是从1607年到173......
国家能力的历史变迁
发布时间:2016-03-02
美国经济学家马克・蒂切克(Mark Dincecco)在《经济史研究》(The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2015年9月刊上发表论文《有效国家在欧洲的兴起》(The Rise of Effective States in Europe),试图对欧洲国家能力(主要包括汲取......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意识培养的对策
发布时间:2022-11-13
一、初中教育中重视情感发展的需要重视初中阶段的学生情感发展是符合现代教学需要的,并且也是改变以往教学方法的有效途径。通过对学生情感发展的及时关注和指引,可以让他们对自身有更为清晰的了解,从而可以及时对自己的情感状态作出正确的调整。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情感教育将是效果最为显著的办法。当前的初中历史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对历史有一个清楚的认知,并能对相关的历史发展问题和理论研究问题形成自己的观念意识,从而希望学.........
历史帷幕后的幽微目光
发布时间:2023-03-28
电影《霸王别姬》是以段小楼、程蝶衣、菊仙三人的人生命运与关系纠缠作为情节主线展开故事讲述的,这三个人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霸王别姬》最为重要的三个角色。人们讨论、分析和研究《霸王别姬》也往往围绕着这三个主要角色的性情品......
白族作家张长创作中的生态意识探析
发布时间:2022-09-03
【摘 要】 生态问题是人类目前最主要的问题之一,生态意识是时代价值观的一种体现。白族作家张长在其创作中,对现实自然生态被破坏充满了痛惜和反思,对理想生态和谐状态的构建在描述、思考的基础上充满了向往和期盼,体现了他浓郁的......
浅析当代作家铁凝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发布时间:2023-01-27
摘 要:铁凝由“棉花垛”的历史之音到“麦秸垛”神圣的母性光辉,最终打开女性意识的金色通道“玫瑰门”。从这一追寻过程中,清楚地看到了铁凝有关女性自身价值的思考及女性意识的呼唤。 关键词:铁凝;女性意识;依附性;母性;自身......
浅谈历史教师的才学识
发布时间:2013-12-19
" 《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今天,素质教育已汇成时代的潮流。历史学科如何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其前提是要求历史教师要有较高的素质。高素质的教师是培养深层次学科能力......
论“百家争鸣”的历史条件
发布时间:2022-10-19
论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条件 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出现了一次举世闻名的百家争鸣文化灿烂局面,这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辉煌的一页。《辞海》对此的解释是:百家争鸣是战国时期学术界互相辩争的风气,是当时社会......
由《桃花扇》分析孔尚任的历史意识与生平遭际
发布时间:2023-03-11
孔尚任,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别号岸堂,自称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孙,少年时隐居石门山读书,康熙朝出任国子监博士,沉浮宦海十余年,有《湖海集》、《石门山集》、《桃花扇》等作品传世。所作《桃花扇》颇负盛名......
青春诗意的历史性颓败
发布时间:2022-10-26
与一般的工厂叙事不同,小说没有将叙事聚焦于改革的分享艰难、改革过程中的道德沉沦,或塑造改革中拯救危难的英雄,而是将叙述的重点放置在一群不无叛逆的年轻工人身上:简易、刘桐、疯子酒、王丽娟……显然,工厂里“人”的命运、情......
家书:历史与亲情的交响
发布时间:2023-05-07
岁末年初,一档名为《见字如面》的书信类视频节目在网络和电视台播出,其清新的风格、温暖的情怀,收获一片好评。特别是首期节目中有两封写于两千多年前的家书,经过通俗的翻译和明星的朗读,把听众拉回到战国末期秦统一战争的历史现场,再现了普通士兵的日常生活,那字里行间的人伦亲情历经两千余年依然温暖如初。穿越两千年的家书战国末期,秦军横扫六合,最终一统天下。可是,当时征战的兵士是怎样的人?有着怎样的思想情感?千.........
历史上闽台家庭与家族交往
发布时间:2023-06-03
一 家庭不但是社会最基本细胞,也是家族的最基本单位,家庭的不断扩大意味着家族势力的日益壮大。传统上的所谓“家庭”通常是指在一位家长的主持下,共同居住共有财产的血亲组织。古代家庭结构,一般是由父子两代或父子孙三代构成,其人......
用照片探寻家族历史
发布时间:2022-10-29
用照片探寻家族历史刘卫也许是想表达我们之间的距离,照片里的人,大多我并没有拍他们的正面,做这个项目的这几年,我知道了很多从来不知道的事。无题,香港,2012刘卫摄刘卫1982年出生于香港现于香港从事摄影创作据称有过半的香港家庭,是上一辈从大陆来到香港定居。影师刘卫1982年出生在香港,她的父母是四十年前从大陆来到这座城市的。一些偶然的家庭变故,让她对熟视无睹的家庭关系和周边的城市街区有了新的观察。.........
当70后“吆喝”遇到90后移动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2-10-17
[摘 要]随着互联网和社交新媒体的不断发展,营销推广方式也正在由平面、电视等传统媒体向新媒体变迁。笔者以移动互联网为主题,对于图书馆推广方式变革进行探讨,试图寻找新时期公共图书馆的生存之道。 [关键词]营销推广方式;公共......
潜规则背后的潜意识
发布时间:2023-06-28
左宗棠与曾国藩、李鸿章并称晚清三大中兴名臣,三人同朝为官,为人处世和行事风格却大不相同。曾国藩立德立功立言,处世圆融,严于律己,近乎完人。李鸿章善于投机钻营,适应能力极强,左右逢源,太后喜欢他,洋人也喜欢他,屡战屡败,......
论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发布时间:2023-05-30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是20世纪的重大历史事件,自发生之日起它就是人们关注的重大话题,也是历史研究中的重大课题。1991年苏联解体后,国内外对这一话题的关注不断升温。一些人攻击十月革命有原罪,是与社会发展进程没有必然联系的偶发事......
后殖民文学批评历史化
发布时间:2023-01-19
摘要:阿里夫德里克从历史的角度考察后殖民文学批评,他在后殖民文学批评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即后殖民文学批评历史化。德里克的这个观点为研究后殖民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视域,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整理了德里克在他的几篇论文中提到的有关后殖民文学批评历史化的相关内容,探讨了他提到的文学语境、文化身份、本土主义和身份认同四个方面和历史化的关系,并对这四个方面与历史化的关系作出了一些思考。关键词:德里克;历.........
70年 70题 欢迎您参加“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知识竞赛”
发布时间:2022-08-03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表达“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主题,展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中宣部《党建》杂志社、海尔集团在《党建》杂志、党建网、党建网微平台共......
一位历史学家的负面清单
发布时间:2022-08-10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论历史》是霍布斯鲍姆80高龄的时候编撰的一本著作。写了一辈子历史,又功成名就,按理说应该到了心满意足回望来时路的时节了。然而,书中跃然纸间的却更多是谦卑与惶恐。不过,如果说霍氏对于历史的定义与功能感......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乡土历史教育的实践意义
发布时间:2023-04-26
摘 要:乡土史作为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增强学生爱国、爱乡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以及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方面有着独特的教育功能。作为教育活动的双方,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促进乡土历史教育的发展:教师改变传......
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发布时间:2023-03-09
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大多是根据教材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讲解,学生往往将历史学习化为死记硬背课本中的知识,失去了学习的兴趣。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引入了史料,突破了教材中知识的局限,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
历史知识巧记方法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3-07-24
摘要:高中历史记忆量较大,掌握历史“巧记”的方法,可以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增进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真正实现高中历史学习减负的目的。文章围绕高中历史教学,对一些历史“巧记”方法进行了研究,以期为高中历史教学减负提供一些帮助。关键词:高中历史巧记方法参与式记忆教育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0-0155-01每每谈及高中庞大记忆量的学科,都无法逃开高.........
中国皇家园林的历史源流
发布时间:2023-04-17
不同时期的皇家园林的发展除了建立在基本相同的森严的等级制度之上以外,也不断受到当时经济水平、社会局势、文化和艺术思潮以及执政者的影响。中国皇家园林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之中不断自我完善,逐渐形成既源于自然、高于自然,既有诗......
试述科学的历史认识的形成
发布时间:2023-06-20
[摘 要]关于能否形成科学的历史认识,是近来史学界探讨的热点。因为这不仅关系到历史认识本身的问题,更事关历史学科能否成为科学的大问题。因此,研究如何才能形成科学的历史认识,对于进行历史研究以及历史学作为一门科学的的确立......
高效课堂下如何提高历史课后作业的时效性
发布时间:2023-06-22
及时的布置课后作业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既是高效课堂教学的巩固和拓展延伸,又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加强记忆,并将课堂知识进行消化吸收,使之成为自己的知识储备,只有具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学生才可以养成独立思考和探索的习惯,才可以建立起自己的判断意识,形成自己的思想。因此高效课堂下课后作业就需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关键词】课后作业高效课堂时效性【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思辨历史:当代历史剧创作的第三种倾向
发布时间:2023-02-27
笔者曾就历史剧《伏生》与《我们的荆轲》做过一次比较,勾画出当代历史剧创作存在的两种倾向即对传统道义精神的呼唤和对现代人性的考量。理性来看,传统道义与现代人性是相对而非全然对立的关系,《伏生》与《我们的荆轲》共同暗示着这......
浅谈历史文化人文意识在日语人才培养中的塑造
发布时间:2015-08-06
关键词:历史文化人文思维;日语人才培养;教学与实践 在日语人才培养中,经常出现学生对隐含文化内涵的语言现象理解不准确、不深刻、偏差,甚至误解;在进行语言交际时,往往按照母语文化习惯进行表达,造成交流运用不得体、不恰当......
研究历史文化,不可恣意曲解史实
发布时间:2015-08-18
三国名将周瑜,其籍贯哪里、究竟何方人氏?从相关史料所知,早于清朝始,相毗邻的庐江、舒城两县便开始了周瑜籍属之争。虽说双方都没有留下相互争辩的具体文字,但在现存的清康熙、雍正、光等版本《庐江县志》和《舒城县志》中,两县......
管窥后现代主义历史思潮
发布时间:2023-06-23
[摘 要]后现代主义不仅仅是现代主义之后的历史分期概念,其历史贡献在于,给我们提供了一种以大胆的标新立异,彻底的反传统、反权威精神作为其灵魂的思维方式。我国当代青年大学生需要正视且正确理解后现代主义思潮,培育批判性思维方......
探讨作为“他者”的历史———梅洛-庞蒂的历史观念
发布时间:2023-01-04
梅洛-庞蒂重新阐释笛卡尔式的我思,以知觉作为认识自身和世界的起点。知觉不同于意识层面的一系列逻辑判断,而与另一要素密不可分身体。通过身体,个体以具有感知和行为倾向的意识与世界遭遇,因此知觉的真正主体是基于身体寓居于世界之中的个体,超越了纯粹意识反思的圉限,作为一个存在的合集,即我作为身体存在与我在世界中存在的统一;同时,主体所在的固有的场及其存在维度不止自然世界,还有社会和人的历史。由此,历史作为.........
历史在何种意义上存在
发布时间:2022-10-04
历史是科学还是艺术已经争论了很多年,但是历史被认为是一种艺术的观点似乎要早的多,早在古罗马时期的学者卢奇安就认为历史近乎诗,并且要求历史写作应该具有审美价值。同样在古代中国,历史也被认为应该具有艺术气质,虽然史官都认为在历史写作的时候应该秉笔直书,但是中国的历史著作并没有因此而影响其艺术性,《春秋左传》、《史记》都是用优美流畅的语言写成。例如章学诚的方智、圆神的观点已能体现出这种艺术历史的观点。事.........
90后男人和70后女人如何看待爱情
发布时间:2022-10-09
这是一组90后男人和70后女人如何看待爱情的报道,他们的回答无论深刻还是青涩,都是个体对自己过往情感生活的一种检视和总结。 感情一直是徐静蕾影视作品中永恒的话题,尤其是爱情。从她最早执导的改编于斯蒂芬・茨威格的《一封陌生女......
澳大利亚亚太意识的内涵与表现和形成的历史过程
发布时间:2013-12-18
澳大利亚亚太意识的内涵与表现和形成的历史过程前 言我国学术界对澳大利亚的研究起步较晚,并且研究的主流是将其放在英联邦的大范围内去考察。当一个国家、民族的观念意识发生根本的变化,进而形成新的观念意识,这种旧观念意识的改变与......
历史影视作品应用于高中历史教学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3-03-09
历史影视作品应用于高中历史教学的研究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历史影视作品数量日益增多,各种帝王、清宫、革命、抗日等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为中学历史教学提供了更多的视听材料,成为中学历史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学生摄取信息......
新课改后的高中历史教学变化
发布时间:2015-09-15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新课改对高中历史教学观念、教材使用、学习方式、教学手段等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将谈一谈新课改后高中历史教学的若干变化,以期对今后的自己的教学工作指明方向,少走弯路。 关键词:高中历史;......
论历史题材电视剧对历史意义的表述及实现的途径
发布时间:2023-04-17
杜夫海纳在《审美经验现象学》中对艺术的再现真实提出一个著名的观点:艺术表述的不是现实的现实性,而是它所表示的一种意义。历史题材电视剧对历史的表述,我们也可以说表述的是历史的意义;实现对历史意义表述的途径则是海德格尔《艺......
70后部级干部稳步上升
发布时间:2023-05-03
这一要求也让这些年轻干部们更加脚踏实地,使得他们在仕途的各个阶段都能有较为完整的任职周期,得到更加全面综合的锻炼。这种稳健的干部提拔模式,不仅让干部个人受益,也将对中国未来一二十年的科学、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
年号:你应该知道的历史常识
发布时间:2023-02-20
一、关于“年号” “国号”是对一个政权的称谓,“年号”则是对某一历史时段的称谓。年号是我国历史上用来纪述年份的一种特有方式。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是“贞观”,其间的史事就以“贞观××年”来记述。(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
重视隐性知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作用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2-12-21
摘要: 本论文注重挖掘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隐性知识,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笔者试图摸索出一种更适合初中历史教学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重视;隐......
历史地、体系地认识物权法
发布时间:2013-12-19
历史地、体系地认识物权法 历史地、体系地认识物权法 历史地、体系地认识物权法 大陆法系法典在结构上的最大特点就是有严格的逻辑和体系性。法典编纂的此种逻辑统一性,以及它在立法成本上的节约......
音乐史写作:艺术与历史的调解
发布时间:2013-12-17
《音乐史学原理》① 一书似乎只能出自德国学者之手——因为它的思维深度和力度,也因为它的视野宽度和广度。当然,此书所关心的主题对象——音乐及其历史写作”。 这种德国式思辨与写作的特色之一是刨根问底:透视习以为常的现象,以......
高中历史古代科举制的意义
发布时间:2023-07-01
一、积极影响 1.促进中华文化传承与教育发展 古代科举制度是融合中华文化精髓的产物,并得以传承。第一,为了保证科举考试的效率和质量,文人墨客将学习文化知识作为重中之重,换句话说,如果读书人没有文化功底和思想觉悟,何谈治国......
浅议历史教学中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作用
发布时间:2013-12-19
" 论文关键词:历史教学 历史学科 知识体系 高考模式 学生 论文摘要:在学生的知识体系中,历史学科虽然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大多数学生并未能真正认识到。3+X的高考模式,让学生从初中开始便对语文、数学、英语情有独钟,......
发挥农村初中历史教学主渠道 增强学生国防意识
发布时间:2023-04-26
摘要:国防教育对农村学生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农村中学实施国防教育已成必然。基于此,本文从国防教育与初中历史课程之间的密切联系为切入点,对如何发挥农村初中历史教学主渠道,增强学生国防意识进......
总体范畴在历史理解中的作用—卢卡奇的历史观
发布时间:2013-12-19
总体范畴在历史理解中的作用—卢卡奇的历史观 总体范畴在历史理解中的作用—卢卡奇的历史观 总体范畴在历史理解中的作用—卢卡奇的历史观 卢卡奇的成名著作叫《历史与阶级意识》,1923年,这部著作刚刚问世就遭......
碰触历史影像后的当代脉搏探讨
发布时间:2023-03-26
六集大型纪录片《船政学堂》展现了中国近代海军摇篮船政学堂近半个世纪的兴衰命运,记录了民族先驱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艰难探索,刻画了船政学子大胆开放、提倡启蒙与创新、悲壮报国的集体群像。其深厚的人文底蕴、深邃的历史洞察力和......
美国总统专机70年变化史
发布时间:2022-12-15
美国白宫日前宣布波音747-8飞机将取代目前使用的“空军一号”。从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到奥巴马,美国总统专机服务已经存在了整整70年。 在战舰上悬挂美国国旗是美国在世界各个角落最早宣示国家尊严的一种方式。随着全球恐怖......
清代后中国文学的历史定位分析
发布时间:2023-03-21
一、中国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命名 文学历史的叙述,终究还是要归入历史的叙述。而历史总有其自身的叙述体系,有其自身的叙述框架。中国历史叙述的整体框架就是以二十四史为代表的朝代的历史。我们在这里强调这一点非常重要。二十四史所......
音乐史写作:艺术与历史的调解(1)
发布时间:2023-01-31
这种德国式思辨与写作的特色之一是刨根问底:透视习以为常的现象,以洞察旁人未见的本质;剖析法定认可的惯例,以追问心照不宣的前提。依照一般的看法,音乐的历史,无非就是音乐发展历程的记录与解说,人物、作品的编年整理,风格、流派......
国家意识与国际传播
发布时间:2022-10-02
在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国际影响力日渐增强的今天,我们一些媒体从业人员,尤其是从事国际传播事业的媒体从业人员,缺乏甚至丧失国家意识,成为影响国际传播事业健康发展的一个障碍。 国家意识,简单而言,应该是公民对国家和国......
历史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发布时间:2023-03-25
" 在《中学历史教学大纲》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中明确提出:要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 义观点教育”,培育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处理教材内 容的若干原则”中又强调:“......
历史唯物主义的真实意义浅析
发布时间:2022-10-12
我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长期的发展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实践,而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典型思想,历史唯物主义更是与时俱进,不.........
浅析中国道路的世界历史意义
发布时间:2023-04-01
一、中国道路的成功使世界各国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更具多样性 在开放环境下,一个国家发展模式的建构必然与各国特定的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密切相关,没有必要追求与其他国家完全一致,因此在社会发展道路的选择上应该尊重多样性、尊重选择......
家族历史:填补超越“字辈”的信息
发布时间:2022-12-05
[摘 要]家谱完成了世系的追寻和完整家族历史的塑造与还原,对历史的诉求促使家谱的编纂者们对超越字辈范围有限资料进行了历史的填补。对山东西南地区Z村回族杨氏谱牒的调查可作为具体的说明。 [关键词]Z村;杨氏;谱牒;家史填充 ......
美国立宪的历史考察及其意义
发布时间:2016-09-14
一、美国立宪的历史考察 美国的历史可大致分为七个阶段,分别是建国前期、建国时期、南北战争、重建时期、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冷战时期、冷战后至新世纪。虽然这里建国前期真正的作为独立国家意义上的美国并不存在,但是从1607年到173......
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知识的合理运用分析
发布时间:2022-12-16
一、史料概述 初中历史新课改已整整运行了五年时间,在此期间我校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活动和课题研究来保证历史新课改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师生。而史料是历史的组成细胞,史料是否正确和具体,直接关系着能否对历史进行准确的把握。所谓......
浅谈了解中国历史进程的意义
发布时间:2023-01-16
一、凌强欺弱,连续不断的战争爆发 中国历史一定程度上是一部战争史,中国古代上演了一次规模最大的长平之战,诸侯之间为了争权夺利,一次坑杀40万余人,古代隋朝末期腐败,肆意压迫农民,于是隋末爆发了农民战争,意图推翻政权,汉景......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观后感
发布时间:2023-01-29
今天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这一天,是人类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的纪念日,也是值得中华民族永远铭记的纪念日。70年前,那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转折点。今天,我们纪念这场伟大的胜利,就是要永远铭记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无辜死难同胞,铭记在抗日战争中英勇战斗、为国捐躯的烈士,铭记为抗战胜利建立了.........
历史课堂中的合作学习
发布时间:2013-12-18
新课程使品德课堂呈现出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而小组合作学习是其中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组织形式。课堂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单位时间中学生......
民进历史上一次承前启后的大会
发布时间:2023-03-26
这次大会是在距民进三大21年之后召开的,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迫使民进中断工作长达11年,各级组织遭到了严重的摧残和破坏。 民进四大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确立了民进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工作方针和任务,通过了符......
450名历史学家为何致信安倍
发布时间:2023-03-27
? 2014年8月17日,二战期间菲律宾慰安妇及其亲属在马尼拉游行,要求日本政府作出赔偿 听过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美国国会以“成为希望的同盟”为题发表的演说后,美国康涅狄格大学教授亚历克西斯・杜登开始忙碌起来。 在这次演说中,......
浅析审美意识形态的学术史
发布时间:2023-02-01
文艺本质的审美意识形态论作为新时期以来对意识形态论的突破,已经为我国大多数文艺理论家所赞同。它被我国主流学术界称为文艺学的第一原理。所谓第一原理,又称第一规定,它是文艺理论其他所有问题的根基而规范着、制约着其他所有文艺......
社会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发布时间:2013-12-14
无论你的出生怎样,无论你的学校怎样,现在都是不可变的事实,我们惟有重新反思我们的人生目标,你想一生追求什么,你最喜欢从事什么。一旦认准了,我们就必须以一生的精力去追求它,成功只属于不断追求的人。“人的伟大在于认识自己”。......
黄宾虹的山水画史学理论特征和历史意义
发布时间:2023-04-08
[2]《黄宾虹全集》编辑委员会.黄宾虹全集:10(着述年谱)[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3]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4]陈师曾.中国绘画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0.[5]滕固.中国美术小史.唐宋绘画史[M].沈宁,编.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6]内藤湖南.中国绘画史[M].栾殿武,译.北京:中华书.........
归来:一个穿越历史现实的意象
发布时间:2022-08-04
摘 要:《归来》是张艺谋根据当代旅美作家严歌苓的小说《陆犯焉识》改编的又一电影力作。电影以独特的美学意象表达了张艺谋对人生与人性的独特思考,赋予了“归来”意象以崭新的美学内涵,是一次穿越历史与现实的独创性努力。《归来》......
档案见证黄陂战役的历史意义
发布时间:2023-07-16
正值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之际,回顾我军彪炳史册的卓越功绩和曲折前进的发展历史,总有那么一些战斗发生在险要历史关头,让我军绝处逢生;总有那么一些关键决断正当其时,让我军化險为夷;总有那么一些宝贵经验和惨痛教训孕育于鲜活的革命实践,激励我军不断从弱小走向强大、从失败走向胜利。解放军档案馆收藏了大量珍贵的革命历史档案,真实记录了在军队发展过程中许多值得记怀和研究的经典战例。其中一份1933年3月1.........
魏晋审美意识对后世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3-12-18
魏晋审美意识对后世的影响魏晋时期在中国美学史上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它所展现的美学风貌和形成的审美意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世说新语》中总结的魏晋审美意识或许还不够全面,但《世说新语》本身所记载的魏晋士人的审美风貌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