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后殖民语境下非裔美国小说中的飞散式书写

后殖民语境下非裔美国小说中的飞散式书写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25 02:30:39
后殖民语境下非裔美国小说中的飞散式书写
时间:2022-12-25 02:30:39     小编:

摘 要:飞散是后殖民语境下的一种文化批评话语,与文化越界、文化翻译密切相关。非裔美国文学中的民俗之根和西方文学、文化之源造就了非裔美国小说中的飞散式书写。飞散式书写以废奴主义和基督教的主题溯源、意指的叙事方式、布鲁斯式的飞散情怀,以及对西方主流文学、文化传统的兼容并蓄,诠释了美国非裔飞散族群的主体性。非裔美国文学这种跨越历史、民族和文化等疆界对自身异域性的翻译有助于实现其族裔文学和文化的普世价值。

关键词:非裔美国小说;飞散式书写;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8)01-0074-06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post-colonialism, diaspora discourse is a cultural critical discourse closely related to border-crossing and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The folk roots and the traceability to Western literature and culture existed in African American literature bring up the diasporic writing in African American fictions, which interprets the subjectivity of American African diasporic group, with its origin from abolition and Christianity, its Signifyin(g) oral narrative, its Blues spirit and its assimilation of Western literary and cultural tradition. For African American literature,actually, it is just the translation of its own cultural differences transcending historical,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boundaries that contributes to the realization of universal values of American ethnic literatures and cultures.

Key words:African American fictions; diasporic writing; subjectivity

w散话语是复兴于后殖民时代的一种文化批评话语[1]89。非裔美国小说因其独特的社会、历史、文化根源,诞生于多元文化的交汇处,一直以非主流的方式来抵制和吸收主流文化的表征系统,从边缘消解、并重新定义、建构中心,表达了自身的政治文化诉求。本文从飞散视角观照非裔美国小说,从非裔美国小说的民俗之根和西方文学、文化之源两个层面来揭示非裔美国小说中跨历史、跨民族和跨文化的飞散式书写。

一、后殖民批评话语中的飞散和流散

后殖民话语diaspora来自于希腊语动词σπειρω,意为“播种”(to sow),前缀dia意为“越过”(over),后转指人类的迁徙和移民[2]27。随着与犹太历史的结合,大写的Diaspora又包含了族群集体流放的凄惨、背井离乡的无奈、身份认同的追求和家园重建的执着等多重意蕴。在全球化语境下,diaspora更是着眼于民族文化发展与种族生存延续的未来,超越了种族移居的范畴,带着跨越历史、民族、国界的新视角,涵盖了各种族之间复杂、相互的多元文化翻译、文化旅行、文化移植以及文化采借和融合,正如同它的希腊本义一样,在后殖民文化批评领域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国内学界对diaspora大体有“流散”和“飞散”两种译法。笔者以为,“流散”因汉语语境下多含“流亡离散”之意,相较之下,“飞散”却能传达其“物种繁衍、生生不息”的希腊本意,在当前全球化和多元文化语境下,更为符合后殖民批评话语包容性、对话性、发展性和前瞻性的特点。

美圣克鲁兹加州大学思想史教授詹姆斯・克利福德(James Clifford)在其著作《二十世纪末的旅行与翻译》(Routes: Travel and Transl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中指出:飞散意识就是全球性思维和充分利用逆境。它包括对痛苦的忍耐和生存的技术,即区别性的适应能力、差异性的世界主义观和对重生的坚定信念。飞散文化绝不是排他的民族主义的或分裂主义的。犹太人和亚美尼亚人等飞散群体的历史都表明对主流社会在政治、文化、经济和日常生活等方面选择性的适应[3]251-257。

美国社会批评家哈罗德・克鲁斯(Harold Cruse)曾一语中的地将非裔美国人的经历描述为“国内殖民主义”。他指出:“美国黑人从一开始就以殖民地人民的形式存在。……美国不是要在非洲建立一个殖民主义帝国,而是把殖民主义制度带回国,在南方各州实行。转引自Bernald W. Bell “The Afro-American Novel and Its Tradition”,The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1989年版,237页.”飞散话语应用于非裔美国文学批评,无疑超越了早期“白人与黑人”、“美国与非洲”这一族系和地理二元对立的批评模式,从历史的维度勾勒并展望了非裔美国文学、文化的发展图景。这也正是保罗・吉尔罗伊(Paul Gilroy)所说的跨越国度与文化、兼具现代性和双重意识的“黑色大西洋(the black Atlantic)”[4]1的一部分。 二、飞散主题之源――废奴主义和基督教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理查德・纽豪斯(Richard Neuhaus)说过,美国社会的道德基础是犹太――基督教道德[5]3。而早在奴隶制时期,白人奴隶主出于对黑人奴化教育的需要,促进黑人皈依基督教。这既是一种政治进程,也是一种文化行为,孕育了黑人最初的启蒙运动。因此圣经不仅对美国白人文学和文化影响至深,亦以其神性的方式和救赎的思想为非裔美国人提供了人类受难和解决途径的蓝本[6]172。

圣经旧约《出埃及记》记载了以色列民族跟随领袖摩西,摆脱埃及人的奴役历经千辛万苦到达上帝的应允之地。奴隶制下类似的苦难和对自由的渴望让历史语境下的非裔美国人对基督教和圣经文学产生了共鸣,籍此从残酷的现实获得些许精神的安慰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和勇气。“应允之地”(the promised land)的神话不再专属犹太人,亦是非裔美国人的民族梦想,“离去”(to go)(意“自由”和“解放”)更是贯穿非裔美国文学的核心精神[7]358。

在非裔美国小说的传统中,黑人作家认识到并创造性地运用了本民族与犹太民族经历的相似之处,频繁地将《圣经》的道德教诲、以及摩西和基督再生的混合叙述贯穿在诸多小说的谚语、布道、仪式、传说、歌曲和故事中。如在非裔美国文学初期,有个经常出现的“说话书本”(the talking book)意指意象,它源于黑奴在遭遇基督教文化之初,由于不懂英语,看到白人能朗读《圣经》而以为书本只是对黑人保持沉默。所以“说话书本”的意象隐喻了白人所专属的权力话语,也是非裔美国人苦难历史的记录。它在18世纪奴隶叙述的代表作家格罗涅索(James Albert Ukawsaw Gronniosaw)和马伦特(John Marrant)的作品中都有所表现。而亦有众多作品,如詹姆士・鲍德温(James Baldwin)的《到高山上去宣布》(Go Tell It on the Mountain)和《就在我的当头上空》(Just Above My Head),还有托尼・莫里森(Tony Morrison)《秀拉》(Sula)、《所罗门之歌》(Song of Solomon)等在情节和角色上则大量借用了《圣经》。简森・图默(Jean Toomer)《甘蔗》(Cane)中的主要人物刘易斯说:“基督耶稣要回来了,准备着吧,尔辈罪人,等着我们的主的到来。” [8]74由此可见,由于非裔美国人与犹太人境地的同病相怜,废奴主义和《圣经》提供了非裔美国小说中最多、最突出的情节、主题、象征和原型。而后殖民批评话语飞散视角,因其与犹太人历史的密切联系,势必能提供从本质上把握非裔美国小说特征和发展历程的独特视角。

三、飞散叙事――意指

非洲黑人在由非洲西海岸到新大陆“被移民”的过程中,并非干净彻底地被从原非洲文明中掳掠而去,无论境遇多么艰苦恶劣,他们仍然尽可能地在西半球的美国保留非洲遗风,因为与他们而言,这不仅承载着无法忘却的记忆,也是与故国仅存的一缕牵绊。在非洲,口述传统(oral narratives)是保持传统的非洲文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一种重要方式,具有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和其他口头艺术等形式,具备教育、人类学、心理学和政治功能。[9]15-16到达美洲后,黑人奴隶被迫放弃了非洲母语,以英语参与社会活动,又由于读写和受教育权的被剥夺而缺失运用标准英语表达的可能性,所以在漫长的奴隶制时期,源于非洲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还有非洲口头游戏中同音字替换、俚语联想、修改经典语录等传统修辞方式存在于黑人口头英语中,对其种族归属感的维系和民族身份建构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泛非洲文化的阐释体系中,具有猿猴形象的神埃苏(Esu)是非洲古老口述传统的原型性比喻。它将天神的意旨传达人间,同时又把人类的意愿传达给天神,埃苏的阐释过程具有多重性和多样性。而意指的猴子则是埃苏在非裔美国人俗界话语中的对等物。美文艺批评代表人物小亨利・路易斯・盖茨(Henry Louis Gates, Jr.)用“意指”――Signifyin(g)(由于黑人常常在说这个单词时丢掉了最后的g,发成了“signifyin”,其大写的“S”和缺席的(g)表示对索绪尔“表意”――signifying的修正)来指称非裔美国文学及土语传统中核心的语言使用策略。

在后殖民飞散视阈下,意指被置于社会、历史和文化的语境中,它不仅是源于非洲黑人的口头叙述传统,更是奴隶制度下非裔美国人的一种生存方式,一种在日常生活中信手使用的语言工具,被用于同族间安全可靠地相互交流思想、维系种族归属感、讽刺压迫者并舒缓现实痛苦。如盖茨所言,擅长修辞的非裔美国人通过对意指行为的掌握和驾驭经典的黑人意指象征,得以自由地穿行于两个话语世界之间。这个黑色的语言面具符号分割了白人语言领域和黑人语言领域的界限,……并为黑人所共享 [10]88-89。美语言学家吉尼瓦・史密瑟曼在其著作《言说与奚落:黑美国的语言》中指出,意指行为是个黑人“话语模式”,具有以下八个特征:间接、委婉曲折的陈述;意象派的隐喻(意象植根于日常、真实的世界);幽默且反讽性;有节奏的流利及声音;教育性但并非说教的;通常指向在情境语境现场的单人或多人;双关语的、词语的游戏;引入语义或逻辑上意想不到的东西转引自[美]小亨利・路易斯・盖茨《意指的猴子 一个非裔美国文学批评理论》,王元陆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意指这一黑人传统话语模式投射于非裔美国小说中,其实现途径主要有意象层面的意指和语义、逻辑层面的意指。

在美国蓄奴制度的历史进程中,由于种族主义妨碍了非裔美国人对主流文化的完全参与,黑人记忆中保留的非洲风俗,如禁忌、巫术、仪式、舞蹈、劳动号子、音乐、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等,在被传承的同时亦被改造,成了他们应付新境遇的需求,增强凝聚力和表达集体生存需求的种族亚文化。在诸多非裔美国小说家们的笔下,这些被传承或被改造的非洲文化资源往往以隐喻现实的意指意象呈现。如在拉尔夫・埃里森(Ralph Ellison)《看不见的人》(Invisible Man)中,非洲民间故事中虽然弱小但却能凭借智慧成功出逃的兔子隐喻了非裔美国人在现实生活中随机应变的智慧和以弱制强的能力,这一能力是逆境中的生存法宝;而被隐形丝线操控的褐色纸偶――桑博娃娃则讽喻了被白人操控以谋取政治利益的黑人傀儡。在托妮・莫里森的《柏油娃娃》(Tar Baby)中,柏油娃娃本被白人用来称呼黑人孩子,由于“在古代的宗教和原始崇拜中,柏油代表创造力和凝聚力” [6]76,本书中的柏油娃娃从绰号成为象征黑人创造力和凝聚力的意象。再如,埃里森《看不见的人》、莫里森《秀拉》等作品中多次出现的知更鸟(学舌鸟)意象则隐喻了奴隶制度下百般讨好白人,一味唯唯诺诺,无辜善良却受尽迫害的黑人形象。这一隐喻在白人作家哈波・李(Harper Lee)描写美国大萧条时期南方种族歧视的作品《杀死一只知更鸟》(To Kill a Mockingbird)中亦被沿用。19世o一些非裔作家为了获得在白人意识形态被承认的机遇而摒弃了黑人传统文化,因之被讽为“学舌鸟诗人”。还有一些白人文学传统中的希腊原型神话和《圣经》意象,因其和黑人境遇的契合,亦出现在非裔美国小说中。如达德路斯(Daedalus)神话中飞翔的意象就出现在理查德・赖特(Richard Wright)《土生子》(Native Son)、埃里森《飞家》(Flying Home)和莫里森《所罗门之歌》中,以意指非裔美国人的归家之梦和渴望自由的理想。 非裔美国小说中语义、逻辑层面的意指则是现实中全部生存策略和仪式的演化,如讨好麻痹白人、装腔作势、避重就轻地主动认罪、挤兑、讥诮和骂娘打嘴仗等。它源于“在战胜压迫的社会环境方面日益成熟的老练,和凭借语言、音乐、掩饰等的文化资源来象征地表达‘一种复杂的双重眼光’” [9]18-19。如在《看不见的人》中,主人公“我”的祖父平时对白人惟命是从,却出人意料地在临终前承认自己是一个“叛徒、密探”,并叮嘱后代:“对他们唯唯诺诺,叫他们忘乎所以;对他们笑脸相迎,叫他丧失警惕;对他们百依百顺,叫他们彻底完蛋。” [11]16小说中主人公在遭受挫折而痛苦、彷徨时,祖父的遗言多次以祖先在场的仪式出现,从而形成叙事主旋律以外的次声话语,促进了“我”对黑人性的认识和黑人身份的追寻。意指也存在于非裔美国文学作品内部之间。如在赖特的《土生子》和 《黑小子》(Black Boy)、埃里森《无形人》和伊什梅尔・里德(Ishmael Reed)《芒博琼博》(Mumbo-Jumbo)四部作品中,埃里森用“invisible”消解了“son”和“boy”的在场,里德则用“mumbo-jumbo”(意“胡言乱语”)彻底消除了黑人主体在场的可能性,将黑人主体变为无法言说与表现的虚构[10]9。

在飞散视阈下,作为黑人“话语模式”的意指不仅融合并传承于非裔美国文学,它亦是这个族群在历史语境下与命运抗争、谋求生存的基本手段。正因为意指性的语言和文学,非裔美国人在面临“统治语言”控制时才能以更隐晦的方式对抗白人统治和残酷现实、以诙谐豁达的心境面对苦难、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对待人生,从而抵制文化侵吞和身份失落,在正视历史现实的基础上,在主流文学中彰显族裔话语权利,进而谋求新时代中族裔文学和文化在美国主流文学和世界文化舞台上的一席之地。

四、飞散情怀――布鲁斯

布鲁斯作为黑人民间音乐的一种形式,亦是非裔美国小说中标识性的口述传统之一,严格意义上,应归属于意指的范畴。本节侧重于揭示布鲁斯作为非裔美国族群的一种飞散情怀,体现了这一群体在不同的时代和境遇下的处世态度和生存哲学。

音乐是非洲黑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历史书写的形式[12]76。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成为奴隶后,一切行为受奴隶主的制约,音乐也不例外。奴隶主出于奴化教育的目的鼓励黑奴们唱基督教赞美诗歌(Christian hymn)。黑奴们却将故乡的音乐融合于基督教赞美诗歌中,以非洲的方式演唱宗教赞诗,于是产生了黑人灵歌(spirituals)。这是被压迫的非裔美国族群宗教体验的音乐表现,被用于倾诉民族苦难、抒发内心苦闷和表达对自由的渴望。布鲁斯作为与宗教音乐相互影响的一种世俗音乐,是劳动乐曲、团体俗歌、劳动号子、宗教和声、谚语式格言、民间哲学、政治批判、下流幽默、哀歌等许多成分的综合,是一种体现了非裔美国人语言本土特色、审美特色和意识形态的存在[13]91,更是一种“民族记忆”,以口头文学的形式流传在美国南方的田野上和奴隶的棚屋中[14]52。布鲁斯与表意互补而成, “音乐的布鲁斯与语言中的表意艺术在黑人文化传统的存在遭到否定之时,可以支撑这一文化传统”[15]16。因此,布鲁斯已不仅是一种音乐形式,某种意义上它成为了与意指的处世方式相辅相成的非裔美国人的文化精神支撑,可以抚平不幸的心绪,安慰受伤的灵魂。在非裔美国文学中,它更是作为一种叙述手法和表现主题隐喻了非裔美国人的生存哲学[16]96。

非裔美国诗人兰斯顿・休斯(Langston Hughes)在诗歌创作中引用了布鲁斯典型的结构、节奏、音韵等外在特征,在思想内容方面,亦采用了其内在的特征,使用“象征的自由”和幽默、反讽手法来表现严肃社会问题[17]48-54。而在诸多的非裔美国小说中,布鲁斯则被用于渲染民族特色、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情节发展。如在玛格丽特・沃克(Margaret Walker)的《禧年》(Jubilee)中,很多章节的标题和前言都摘自圣歌或布鲁斯歌曲。如第一章的前言来自一首忧郁的歌曲“可爱的马车轻轻摇”,而最后一章前言则摘自一首快乐的歌曲“我父亲的房子”,还有标题“像鸟儿逃到你的山上”、“圣诞节清晨东方升起一颗星”等则是歌名。布鲁斯在小说中营造了浓厚的黑人文化氛围并为主人公的命运埋下伏笔、为小说主题定下基调。埃里森《看不见的人》中的布鲁斯歌手吉姆・特鲁布拉德第一人称布鲁斯式的讲述则反映了非裔美国人在被边缘化境遇下所遭受的悲惨命运。而黑人好大妈玛丽・兰博用布鲁斯歌声向饱受挫折和迫害的主人公传递了族裔间的人文关怀,这里的布鲁斯承载了民族的痛苦历史和族群的身份维系。莫里森《最蓝的眼睛》(The Bluest Eye)中麦柯蒂尔太太的布鲁斯歌声则成为向下一代传承亲情、固守民族文化的途径,如她的女儿柯劳迪亚所说,“如果我的妈妈还有心情唱歌,那就说明情况没有那么糟” [18]24。布鲁斯亦体现了非裔美国人以边缘应对中心的生存哲学。正如埃里森所说,布鲁斯音乐的魅力就在于它既表达了生活的痛苦,也表达了通过坚韧顽强的精神战胜这种痛苦的可能性[19]143。

在飞散视阈下,布鲁斯是为非裔美国族裔所特有的情怀,一种和族群苦难历史及非洲溯源相结合的精神,它赋予族裔同胞在面对困境时无限的勇气和生存策略。这是一种把悲剧色彩、喜剧色彩和嘲讽因素奇妙融合在一起的精神。带着这样的精神,非裔美国人得以一种超然的姿态面对残酷的历史和现实,以意指的方式和统治阶层抗争,以跨越历史、种族、文化的视角维系种族身份和传承民族文学文化。

五、飞散融合――西方文学、文化传统之侵淫

在美国文学众多的亚文学和文化中,非裔美国文学作为一种长期被压迫、奴役、贬斥的文化意识,随着历史发展和时代变迁,被移植、嫁接到主流文化上形成了文学分支,是一种历史上曾经势不两立的两个种族文化融合的产物。非裔美国文学固然有着形式上的延续和非裔作家内部的互文性,但它毕竟依托英语而生,英语文学的影响不容忽视。某种意义上,非裔美国文学共享的西方传统比双方存在的差异更多。埃里森曾说过:“我在作品中运用民间材料并非因为我是黑人,而是因为像艾略特和乔伊斯这样的作家使我意识到民俗传承的文学价值。我的文化背景和大多数美国人一样,也是双重的。” [19]111-112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

亚裔美国文学作品中的美国民族主义思潮探究
发布时间:2023-08-05
摘要 在美国文学作品中,亚裔作家的作品一直都带有美国弱势群体的自我意识,而这种带有自我意识的非主流作品却一直都受到美国本土文化的排挤与贬低,亚裔身为美国那个年代最弱势的群体在两种文化的冲突之间艰难前行。正是在这样的环境......
耽美小说的后现代性
发布时间:2023-08-06
摘要:耽美小说作为网络时代文学发展的一种范例,其本身具备有后现代性,本质上是对男女现实生活的仿像,本文对耽美小说的定义、分类、本质、特性等进行分析研究,有助于加强我们对网络文学后现代性的发掘。 关键词:耽美小说;后现......
从源语小说到译入语小说的翻译与改写
发布时间:2022-11-15
摘要:中国本土作家莫言获得诺奖引发了学界持久的讨论与争议,笔者通过研究发现:莫言立足故乡娓娓道来的、极具本土性与民族性的东方风情与民间传奇,在有意无意之间恰恰满足了西方他者长期以来的东方想象与猎奇心理;葛浩文、陈安娜......
中国语境下的判后答疑制度
发布时间:2023-08-15
摘要:判后答疑是一定历史条件下解决大量涉诉信访案件的司法政策,在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中,短期内有助于降低申诉、上访率。自最高人民法院提出在全国法院系统大力推行判后答疑制度之后,判后答疑制度已在全国各级法院陆续试行。但......
非裔女司法部长,难解美国种族问题
发布时间:2023-08-04
因是黑人成绩被作废 林奇从小在北卡罗来纳州的格林斯博罗长大。她的父亲是浸礼会牧师,在周末会让刚懂事的小林奇坐在自己肩膀上,去教堂参加反对种族歧视的青年聚会。有时他也会带林奇参加一些法庭审理,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那时......
身体书写:小说的诗学与伦理
发布时间:2022-12-20
摘要:身体书写(用身体来思想)宣示的是“体验诗学”的理念。诗(艺术)论虽为“知性”行为,但身体之体验却是其立论最基本根基。脱离身体的诗论是反诗学的:它回避了诗与人生、人性间的诸多繁难与悖论。小说以诗学的方式触及人类生......
非洲裔美国人平均生活水平较高的城市
发布时间:2015-08-24
“虽然美国的现任总统是首位非洲裔总统,但是并不代表非洲裔美国人进入了最好的时代”,美国非洲裔社区的居民纷纷表达了上述观点。非洲裔青年迈克尔・布朗遭白人警察枪杀和两名纽约警察遭非洲裔枪手袭击身亡的事件,暴露着美国社会种......
左拉与劳伦斯小说中的煤矿书写鉴赏
发布时间:2022-12-18
在西方现代文学中,许多作家都以文学的形式表达对工业文明的关注和沉思,从不同侧面和不同层次叙述现代工业发展背景下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冲突,以及不同阶层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取向。在众多杰出的作家中,法国作家左拉和英国作家劳伦斯堪称......
后现代语境下的中国当代绘画
发布时间:2013-12-17
后现代语境下的中国当代绘画 后现代语境下的中国当代绘画 :艺术试论 美的追求与人的解放 我对美学方法、学科定位及审美价后现代语境下的中国当代绘画 来源 当下,“后现代”思潮对中国当代绘画正发生着全面的潜移默化......
本体性流变与审美现局——转型文化语境下的中国当代散文
发布时间:2013-12-18
【 标 题】本体性流变与审美现局 ——转型文化语境下的中国当代散文【 作 者】张育华【作者简介】作者单位:北京广播学院影视艺术学院【内容提要】本文首先提出共时态的散文本体系统观,即文化的本位性、思维的超越性和文体的高弹性,并......
时代语境下的人性彰显(小说评论)
发布时间:2023-01-06
时代语境下的人性彰显(小说评论) 读完拟刊《当代教育》2013N0.3的石万荣中篇小说《血字》之后,我心中激起了一阵阵涟漪。《血字》写的是一个特殊年代的悲剧。《血字》包含了一个重大的政治因素,让人反思。那个时代是一个让做噩梦的时......
分析新课程下初中语文小说的审美教学
发布时间:2015-09-15
【摘 要】21世纪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教学也要进入新纪元。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语文教学颠覆了传统理念,要求教学中要树立全新的知识观念、全新教材下全新的课程观念、新思维新理念下的全新的教学观念,这样能做一名新世纪的合格......
西方文化视角与新文学乡土小说改造国民性的现代性书写
发布时间:2023-08-08
西方文化视角与新文学乡土小说改造国民性的现代性书写 摘要:近代中国在西方文化示范效应作用之下开始了它的现代化之旅,中国文学也在启蒙与救亡双重期待中产生裂变与转型。然而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相比,乡土中国的典型性异常明显,这就......
后殖民主义视角下分析《耻》中的杂糅
发布时间:2023-02-15
本文为:包头师范学院青年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项目编号:BSYKJ2013-07 摘 要:约翰・马克斯维尔・库切的《耻》是文学作品中后殖民主义代表作的典范。小说讲述了后种族隔离时期发生在南非的黑人和白人身上一系列可耻的事情。霍米・巴......
中国文化在华裔美国文学中的流变
发布时间:2023-08-05
华人移民美国后第一次浪潮始于19世纪中期,延绵至今长达近两个世纪。从第一批华人抵达美洲大陆之日起,他们就把中国古老的文明和文化传统带到了这个国度。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移民,带着他们各自时代的历史印记和文化记忆,影响着他......
70后的个性书写
发布时间:2022-11-30
摘 要:徐则臣的《耶路撒冷》可以看做是70后作家为其这代人的精神史或是心灵史的书写。作品中描写了在生活中挣扎却又不断寻找精神归宿的人物,不断在日常生活中找寻自己的定位。 关键词:徐则臣;《耶路撒冷》;70后;个性书写 [中图......
鱼的眼泪在飞(中篇小说节选)
发布时间:2023-03-26
灯光从天花板上有力地泻下来,整个房间笼在金黄中。苏渔在沙发上坐着,听大光吹牛,心里却已长了很深的草,荒草。本来有些热的脸在一点点变凉,已经有些冰手了。大光的头很亮,只有不到七分之一的地方还有头发,而且盘踞在脑后,所以......
寻找张良后裔
发布时间:2023-08-12
第一代天师张道陵 张良是我国古时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也是一位被尊奉为神仙一样的圣人。关于他的事迹,除见之于《史记・留侯世家》外,其他的经典著述不胜枚举。今中华张氏的大多数宗谱均以留侯张良为开基祖。其实,......
试论美国成长小说揭示的民族文化
发布时间:2023-02-19
一、成长小说的内涵 在中外文学发展的历程中,以成长为主题的文学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美国作家尤其偏好于塑造一个个鲜活的青少年形象。在美国的文学作品中,存在着大量的描写青少年在其成长过程中历经艰难险阻、排除万难,最后褪......
探析后现代语境下的中国当代绘画
发布时间:2023-03-27
探析后现代语境下的中国当代绘画 探析后现代语境下的中国当代绘画 :艺术试论 美的追求与人的解放 我对美学方法、学科定位及审美价探析后现代语境下的中国当代绘画 精 品 源自历 史科 浅析医疗空间室内装饰的色彩设计......
论当代阅读语境下的纸质书籍之美
发布时间:2022-11-03
现代书籍设计是传统书卷美和现代书籍形态相融合的探索过程,致力于追求赋有时代精神美感,有益、有趣的书籍读物。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其四者然而可以为良;材美、工巧,然而不良,则不时,不得地气也。春秋《考工记》......
论后殖民理论
发布时间:2013-12-17
" 【内容提要】本文在西方理论从近代、现代到后现代的历史演变和西方当代最新理论流派——多元文化理论、第三世界理论、全球化理论、文化研究的互动中考察了后殖民理论的源流,认为后殖民理论的核心思想为逻辑相连的三点,即揭示"学"......
中国音乐:跨世纪的后殖民现象批判
发布时间:2013-12-17
毕业论文 【作 者】宋瑾 【作者简介】宋瑾,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副所长、音乐学系教授、音乐美学博士。 【正 文】 20世纪末至今,中国依然存在直接以西方音乐为样板进行创作和教育,以及西方音乐在社会音乐生活或音乐文化市场中......
浅析美国华裔文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发布时间:2023-07-25
一、华裔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我国的改革开放,不仅加快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加快了我国各项事物的发展。文化交流也得了空前发展,这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有一点的影响。社会进步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我文化知识结构。我......
后殖民地英语文学评论的解读
发布时间:2023-01-20
后殖民地英语文学评论的解读 在文学的评论界越来越多的学者更加的将目光投到了后殖民地英语文学评论上面,这里的原因可以看出是由于原先的欧洲的殖民地,后殖民地英语文学还加上了英语文学的内容,对应的对于后殖民地英语文学的评论往往......
只身闯北美,乡下小伙用诚信书写传奇人生
发布时间:2022-08-24
2014年春节,阔别祖国5年的李海涛回到了朝阳。在家陪父母过完春节,跟妻子女儿小聚两个月后,他又将远赴加拿大。只是这次分别跟5年前的离别已经完全不同。5年前,为了改善一家人的生活,他告别新婚不久的妻子,踏上了去加拿大的打工之......
试论初中英语教学中说写结合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分析
发布时间:2022-11-09
" 论文关键词:英语教学 说写结合 小组合作 模式分析 论文摘要:随着初中英语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在英语的新课标中,对英语的写、听、读、说综合能力的培养均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在对初中的英语进行教学时,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对其......
中国近代化语境下的“民权”概念考
发布时间:2023-08-23
内容摘要 中国近代化语境下的民权是受西方代议制民主影响,同时又与中国传统的民本主义相嫁接,而产生的既不同于西方近代的人权,又不同于西方民主的一个亦中亦西的概念。改良主义的民权话语的涵义主要是“人人有自主之权”。与以个人......
民族性与后殖民分析
发布时间:2013-12-18
民族性与后殖民分析一、 民族性问题的提出我们虽然需要理论作为行动的指导,但实际上理论常常是踩着实践的脚印前行的。这正如各民族文化的发展虽然源远流长,但作为文艺学命题,“民族性”的明确提出,却是18世纪德国启蒙主义者和浪漫主......
谈小学低年级语文说写训练
发布时间:2023-08-08
如何提高学生对于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实现语文课堂的核心价值,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说写训练就显得尤为关键。一、独具匠心造仿写――仿出精彩仿写能够让学生丰富的想象和规范的语言表达相结合,逐步形成规范正确的语文能力。学生通过对优秀习作的模仿,能较快领悟对习作的开头、过渡、结尾等篇章结构的处理。学习他人在描写人、物、景中用自已的语言,并适当地学会应用打比方、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可以使习作描述逐渐生动、形.........
论林语堂小说中的中国形象
发布时间:2023-08-18
摘 要:“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林语堂在中西文化交流尤其是对中国文化的传播,做出过重要贡献。文本是其传播文化的主要途径,本文就心灵德性、理想信仰、现实生活、女性生活四个方面对林语堂小说中的中国形象做详细分析......
美国华裔文学所蕴涵的中国传统文化
发布时间:2023-08-26
美国华裔文学所蕴涵的中国传统文化 小说《鬼节夜》讲述了在一个华裔家庭中,母亲因病去世,大女儿艾米莉责怪父亲不愿用西医治疗而导致母亲的死亡,于是对父亲耿耿于怀,父女两人经常争吵, 艾米莉十八岁后便离家出走,直到父亲死后才回......
中国音乐:跨世纪的后殖民现象批判(1)
发布时间:2023-03-28
【正 文】 20世纪末至今,中国依然存在直接以西方音乐为样板进行创作和教育,以及西方音乐在社会音乐生活或音乐文化市场中占绝对大的比例的现象,而这种现象就是后殖民现象。这是从20世纪初就开始,而现在自觉或不自觉就这么做的。也就是......
中国语境中的文艺美学
发布时间:2022-07-24
" 提要:本文认为文艺美学在中国包含二个方面,是一种理论话语,一种学术建构,一种文化现象话语形式受到学科逻辑和文化逻辑相互纠缠的结果,二者的矛盾造成文艺美学从产生到现在的话语现象。从而可以理解文艺美学虽然在逻辑上矛盾重重而......
让“看”贯穿在小学语文的“听说读写”教学中
发布时间:2023-02-05
摘要:本文基于小学语文“听说读写”的教学现状,从创新视角提出了以“看”为主线,将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进行有效串连的教学方法,以期为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突显教学效果提供有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 听说读写 看 贯......
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中国先锋小说的后现代性特征
发布时间:2023-08-05
摘 要: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自萌生以来,对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后现代主义文学在20世纪后半叶西方文学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成为一个代表性思潮。中国先锋派小说深受西方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以其独特的艺术特征,把当代文学的艺术创新......
美国竞争性民主模式的困境解析
发布时间:2022-10-07
【摘 要】美国两党制中体现出的竞争性民主模式,是资本主义国家民主制度的典范。竞争性民主政治的实质是一种利益集团政治,“政府关门事件”充分暴露了利益集团政治给美国政府的决策效率带来的伤害,使得美国的竞争性民主成为一种否决......
鲁迅小说中的风景描写艺术
发布时间:2022-12-15
摘要:鲁迅小说中的风景描写类型多样,发挥着象征寓理、民俗风情展现、格调与气氛创造、讽刺、抒情写意等多方面的艺术功能。这些风景描写与战斗的思想性相统一,为作品创造出优美、典雅的品质。鲁迅小说的风景描写在中国传统小说和现......
卡尔《美国小说评论史》
发布时间:2014-01-20
卡尔《美国小说评论史》 最近美国出版了纽约大学文学教授弗莱德列克·R·卡尔的《美国小说评论史:一九四○至一九八○年》,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的第一部小说评论史,作者原是个美国文学指南一类资料书籍的多产作家,素以写作详尽......
中国语境中的文艺美学(1)
发布时间:2013-12-18
提要:本文认为文艺美学在中国包含二个方面,是一种理论话语,一种学术建构,一种文化现象话语形式受到学科逻辑和文化逻辑相互纠缠的结果,二者的矛盾造成文艺美学从产生到现在的话语现象。从而可以理解文艺美学虽然在逻辑上矛盾重重而在......
论小学绘本教学中的“说”与“写”
发布时间:2018-05-04
摘要:绘本在国外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是儿童早期阅读的首选,儿童绘本教学在我国才刚刚起步。事实证明,绘本的确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绘本精美的图画和文字可以给学生带来非常丰富、自由的想象空间,教师在进行创造性阅读的同时,还可以利用绘本来丰富发展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对锻炼学生的说些能力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将讨论一下绘本教学对学生说些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关键词:小学绘本阅读写作绘本也就是图画书,.........
浅谈后现代文化语境中的接受美学
发布时间:2023-01-26
广大朋友们,关于“浅谈后现代文化语境中的接受美学”是由查字典论文网论文频道小编特别编辑整理的,相信对需要各式各样的论文朋友有一定的帮助! 回眸上世纪60年代,原西德乃至整个西方世界的美学研究都面临深刻转型。究其动力,既源于美......
后殖民主义播撒与当代中国思想回应
发布时间:2022-11-09
后殖民主义播撒与当代中国思想回应 后殖民主义播撒与当代中国思想回应 后殖民主义播撒与当代中国思想回应 与后现代主义紧密相关并共同构成中国“后学”问题的后殖民主义(postcolonialism),在当代中国成为时......
后院(短篇小说)
发布时间:2023-02-07
傍晚,河边风比较大,临河的这个碧野康城小区人来人往。于东观站在河岸,仰望10号楼28层。那里曾经住着同乡王显虎的伯父。于东观时常随同乡来蹭饭。今天于东观又想喝酒了,他就不由自主地步行到这里,到了小区,见到凶巴巴的保安他不禁伤感:免费提供酒肉的老人几个月前已经见马克思去了。那是个慈祥的老头,他不只是提供酒肉,还对于东观很客气。在这座异域城市,老人是唯一个对于东观那般客气的城里人。于东观疲惫的目光收回.........
说说杨红的小说语言
发布时间:2022-12-18
大约是在2010年初,我为改版了的《太行文学》向杨红约稿,她说她就不给我散文了,这回她要让我看看她的小说。我心里苦笑说,原来不知不觉间人人都成了小说家!我看到她给我的小说是一个中篇,心里再叫一声,原来所有写小说的现在都写......
写小说的快乐和自由
发布时间:2015-08-25
大概在我刚刚从诗歌写作转入小说写作的时候,我曾经写过这么些话,表达我对小说这种文本的理解,在小说的世界里,我与过往的智者相遇,并且对这种形式充满了别样的兴致―― 首先要说的是:写小说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马尔克斯第一次......
亚裔美国人的文化休克分析
发布时间:2023-08-21
[摘要]文化休克是文化心理学的一个概念,指一个人初次进入不同母语文化而失去了熟悉的社会交往信号或符号,对陌生社会符号产生的深度焦虑症。文章在跨文化视角下概述了亚裔美国人的文化休克现状,分析了其社会文化及心理动因,论证了......
香港的后现代后殖民思想脉络
发布时间:2022-09-19
香港的后现代后殖民思想脉络 香港的后现代后殖民思想脉络 香港的后现代后殖民思想脉络 内容提要:本文关注香港“后学”现状,通过对香港学界的后学研究的学术透视,认为香港的后现代后殖民主义文化研究具有独特的处于......
杜康后裔的坚贞守望
发布时间:2023-08-07
如果酒祖杜康在世,对他的后裔――河北省迁安市贯头山酒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杜宝海那种对中华民族酿酒文化的血脉相承和坚贞守望一定会感赞不已,因为对博大精深的酒文化,杜宝海真的已经到了如痴如醉、生死相许的地步了。 杜宝海,有着......
美国畅销书作家著名的侦探小说家/内尔森·德米勒
发布时间:2023-08-05
主要作品 《该狙击手》、《荒岛夺命案》、《锤上帝》、《代理人死亡》、《该smack》、《该食》、《夜晚的凤凰》、《希特勒的儿童:真实的故事纳粹人类种鸡场》、《杀手鲨鱼:真实故事》、《求救》、《该陶奥德赛》、《Word的荣誉》、......
让小学生在写作练习中放飞自我
发布时间:2023-08-05
自主作文是学生认真观察生活的产物,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去感受着周围的环境,在感受的过程中,他们的心灵会因为外界的影响而产生各种各样的情感,这时学生就需要通过一种方式来倾诉他们的这种情感,而写作就是他们吐露情感的......
儒家家庭伦理在华裔美国文学中的嬗变
发布时间:2023-08-17
儒家家庭伦理在华裔美国文学中的嬗变 染和家庭故事的探索。通过上述语料库的定量分析,进一步证实了谭恩美是一位擅长以中国为背景讲述家族故事的华裔作家,其作品《接骨师之女》是一部探讨家庭伦理的家族小说。谭恩美对东方家族史和血脉......
后殖民批评民族性维度的展现
发布时间:2013-12-18
后殖民批评民族性维度的展现后殖民批评着眼于全球性框架内思考文学、文化问题,并因其跨国的理论旅行而产生种种变体。“民族性”作为其不容回避的一个问题,也因各自思考语境、认同需要和文化使命等方面的差异,而出现了种种不同的答案。......
中国网络小说改编剧的困境与建议
发布时间:2023-08-06
中国网络小说改编剧发展至今已走过了十七个春秋,其在改编与传播的过程中存在着无法忽视的缺陷与困境。一、中国网络小说改编剧的缺陷与困境(一)为博得眼球导致主题庸俗化网络小说创作本身就是一种网络行为,它是一种自由的、不受约束的写作模式,更是一种没有功利性的消遣行为。因为小说内容的不受限制性,为了满足部分读者的低级趣味,有些网络小说就着眼于情色、暴力等庸俗化主题来吸引读者。而在此基础上进行改编的影视剧出于.........
经典小说摹写人生幻象的“杂色性”美学特征
发布时间:2022-12-29
摘要:与经典诗歌、经典散文、经典戏剧等不同,经典小说具有摹写人生幻象的“杂色性”美学特征。经典小说一般主要通过题材涉猎、手法驾驭、风格探求等方面的“杂色性”来摹写一个不一定符合事实然而又有可能存在的人生幻象。这种“杂......
赚尽眼球的《太阳的后裔》
发布时间:2023-08-06
赚尽眼球的《太阳的后裔》,到底吸了多少金? 一、全方位吸金 长达1个月的海外拍摄以及大量的CG后期特效制作,让该剧的制作费高达130亿韩元(约合7280万元人民币)。 不过,截至3月20日,该剧各项收入已经高达3万亿韩元(约合1......
后现代语境中的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
发布时间:2015-08-19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 摘 要:文章对后现代语境中的阅读环境进行了归纳总结,提出高校图书馆推进阅读推广工作的思路和举措:积极应用新技术和多种媒介途径;践行“拿来主义”,不断拓宽阅读推广的内涵;重视读者交流,充分体现......
小学英语课堂学习中听说读写习惯的培养论文
发布时间:2023-06-09
一、培养良好的听的习惯。听力是语言学习和交际的基础。小学生通过听可以大量吸收新的语言材料,加深对所学语言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促进说、读、写各项技能的发展。因此,多层次、高密度、有趣、有用的听力活动是学生学习、运用语言的前提和基础。小学生听录音跟说跟读,往往只满足于听到,能跟得上说,而不注意语音、语调、重音、停顿等。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听清。在播放录音前可以分步提出听的具体要求,使听一次录音便有一次.........
浅析小说《心》的写作技巧
发布时间:2023-08-07
夏目漱石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作为伟大的国民作家和日本大文豪,享誉日本文坛乃至世界文坛。他虽然文学起步比较晚,38 岁时才创作第一部作品《我是猫》,逝世的时间又比较早,49 岁死于胃溃疡,总的创作时间并不太长,但......
论民族性与后殖民的反思的策略
发布时间:2013-12-18
论民族性与后殖民的反思的策略历史的谬误总有历史的理由,时过境迁后我们很容易对前人的主张挑三拣四而不去审视导致这种局限的因素,却忘了自己同样身在局中,进而反思自己的言说的历史情境对自身的局限。毕竟如马克思所言“人们自己创造......
试探小学语文汉字书写教学指导
发布时间:2023-08-05
摘 要:汉字的识记在小学阶段的汉字教学中是最主要的教学内容,更是写作和阅读的基础。就汉字书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提出了如何优化小学语文汉字书写教学指导的措施。 关键词:小学语文;汉字书写......
民族性与后殖民差异的成因探析
发布时间:2013-12-18
民族性与后殖民差异的成因探析对导致理论分歧的原因的分析可能见仁见智。但我认为理论分歧不可能凭空产生,它明显地受到先它而在的学术思想的制约,是吸收和批判这些明确的思想成果的产物;它甚至可能被小小的个人的兴趣爱好所左右,而不......
雪山上的太阳后裔塔吉克族
发布时间:2023-08-05
“塔吉克”一词为波斯语,意思是“戴王冠者”。这是一群太阳下的部落族群,有火一般热情的心,却生活在冷冷的白色雪山上。浅夏的5月还带着一丝凉爽之意,从北京出发,我和一群来自五湖四海的年轻设计师们来到了新疆喀什,等待着一同进入闻名已久的帕米尔高原,去探知雪山上塔吉克族人的生活,感受帕米尔神秘久远的古老文化。其实对于事先毫无做攻略和常识普及的我来说,在完全未知情况下接触感受到的东西才是最真切的,除了一些出.........
浅析萧红小说带有浓郁地域特色的女性意识书写
发布时间:2023-08-15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才华横溢风格独树的女作家,这位31 岁就与世长辞的年轻女作家,用她不到十年的文学历程,创作了近百万字的作品,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女作家之一!萧红的作品大多是以故乡为背景,以诗意的语言,谱写......
后现代语境中音乐接受美学的三大特征
发布时间:2023-08-19
一、音乐接受美学与刘索拉的歌剧《惊梦》 (一)后现代语境中“音乐接受美学”的出现 20世纪是一个文学、艺术批评尤为繁盛的时代,在这个世纪中,各种不同的文学、艺术思潮迭起。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西方的艺术风格开始从现代主......
“状语后置”说探疑
发布时间:2023-04-15
摘 要:在古代汉语语法的教学和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有一些教材和研究文章这样一种“状语后置”的提法。但是这种提法却极易引起师生在理解上的混乱,大家在分析句法成分时不知道这个成分是状语后置还是补语,不知道这两者有什么不同,......
后殖民文学批评历史化
发布时间:2023-08-06
摘要:阿里夫德里克从历史的角度考察后殖民文学批评,他在后殖民文学批评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即后殖民文学批评历史化。德里克的这个观点为研究后殖民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视域,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整理了德里克在他的几篇论文中提到的有关后殖民文学批评历史化的相关内容,探讨了他提到的文学语境、文化身份、本土主义和身份认同四个方面和历史化的关系,并对这四个方面与历史化的关系作出了一些思考。关键词:德里克;历.........
成长写作与“小说家”的诞生
发布时间:2023-01-08
对于《聋哑时代》而言,其最明显的不同,既不在第一人称的使用,也不在成长主题的表现上,虽然这两个方面都是这部作品所着重表现的地方。这部小说最大的不同是它的结构。小说看似长篇,实则中篇小说的集锦。《序曲》之后,每一节皆以人......
小说美赏析(1)
发布时间:2023-03-22
(一)小说美学观 西方现代小说美学受现代哲学和美学的影响,学派林立。现象学、存在主义、阐释学、结构主义、结构分解主义等都导致了不同的方法和观点。诸如艾姆斯的小说美学、霍兰的小说心理学、洛奇的小说语言学、洛特曼的小说符号学......
语文“共生”,“美育”飞扬
发布时间:2017-04-01
语文有着天然的清香,能沁人心脾,陶冶情操;语文有着妙不可言的美感,能净化心灵,产生共鸣。由语文知识探讨其中的美感,不仅能使得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思,还能够使得他们在体验的过程中接受熏陶与影响。语文教学倘若离开了美育,无疑会......
后殖民主义与女权主义
发布时间:2023-03-22
后殖民主义与女权主义 后殖民主义与女权主义 后殖民主义与女权主义 后殖民主义与女权主义之间无论在实践上还是理论上都呈现出既相联系又相冲突的十分复杂的关系。它们之间一致性是显而易见的:这两种文化理论......
国际话语境中的中国大陆电影(下)
发布时间:2013-12-19
作者:尹鸿 III 艺术策略对于早已对好莱坞模式烂熟于心的西方人来说,他们希望能够从东方电影中看到某种对好莱坞的超越或者背离,因为他们始终是将中国电影看着是一种边缘、一种点缀或者一种补充。因而对于中国大陆电影来说,如何......
国际化语境中的中国大陆电影(下)
发布时间:2023-04-27
III 艺术策略对于早已对好莱坞模式烂熟于心的西方人来说,他们希望能够从东方电影中看到某种对好莱坞的超越或者背离,因为他们始终是将中国电影看着是一种边缘、一种点缀或者一种补充。因而对于中国大陆电影来说,如何用一种不同的"讲述......
国际话语境中的中国大陆电影(下)
发布时间:2013-12-17
国际话语境中的中国大陆电影(下) 国际话语境中的中国大陆电影(下) 电影艺术论文 更新:2006-5-15 阅读: 国际话语境中的中国大陆电影(下) III 艺术策略对于早已对好莱坞模式烂熟于心的西方人来说,他们......
中国书法艺术的语言表现形式
发布时间:2022-11-18
【摘 要】 文章阐述了中国书法的博大精深。首先概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渊源;其次,阐述了书法语言基本要素:笔法、字法、章法,阐释了用中国特制的毛笔书写中国汉字来传达中华传统文化信息的意象艺术,它孕育了完善而独到的中国书学理......
试论英语专业写作课网络教学模式中的语境构建
发布时间:2013-12-19
" 论文关键词:语境 语境构建 英语专业写作课 网络 论文摘要:随着国际交往的深入,文化的地位日趋重要,对外语学习者的文化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要求越来越高。那么这对英语专业的写作课网络教学模式又有什么启示呢?本文就尝试就语境......
巴金小说的修辞美
发布时间:2023-08-05
一、小说中明喻的功能 明喻属于修辞学中比喻的一种类型,是指通过一种联想,将两个本质不同的实物经某一相似特点联系起来。在表达上,明喻可增强叙写对象的形象性、生动性;在接收上,也可调动读者的兴趣,更加准确理解文本的内涵,......
新媒体环境下中小型图书馆建设的方向
发布时间:2022-11-05
[摘 要]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图书馆无论是建筑规模,还是现代化设施都接近世界一流水平。但许多中小型图书馆建设仍然存在诸多亟待改善的问题。为此本文从馆舍的美化、馆藏的利用、馆员形象的改变、读者心灵美的塑造等六个方面来论述如何......
新环境下制订中学美术课堂形式
发布时间:2013-12-19
" 摘要:调查显示,大多数中学美术课程的开展存在一定的困难,原因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开展的课堂教学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面对国家新的课程改革,本文仅在课堂形式的操作上了粗浅的研究和比较,通过具体的案例证明课堂形式对教学效......
论民事诉讼法律文书的写作中心
发布时间:2015-08-19
【摘 要】写好民事诉讼法律文书的写作中心具有重要意义,没能把握写作中心的民事诉讼法律文书如无矢之的,无法发挥其诉讼作用。无论对于民事起诉状而言,还是答辩状或者是一审民事判决书来讲,诉讼请求都是其写作中心,写作诉讼请求时......
网络背景下初中语文写作学习环境的建构
发布时间:2016-05-12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及其网络化时代进程加快,为语文作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教学舞台和机遇,燃起了语文作文教学成功的胜利曙光。网络背景下的初中语文写作学习环境的建构,充分利用了网络信息的开放性、多元化,满足了学生网络需......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方式
发布时间:2022-08-09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美的追求和向往是人们共同的心理特征,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美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促进教学任务的圆满完成。因此,教师应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并展示给学生,让他们欣赏和理解。 一、插......
后现代英雄的低俗小说
发布时间:2022-07-31
后现代英雄的低俗小说 重要导演:昆汀·塔兰蒂诺、雅各·范·多梅尔重要影片:《英雄托托》、《低俗小说》 让我在雪地里撒个野 1994年的戛纳电影节是在争吵和嘘卢中落幕的,原本呼声最高的《红色》名落孙山,基耶斯洛夫斯基没能实现二......
女性生存困境的真诚书写
发布时间:2023-08-21
摘要:秘鲁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曾获得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其作品多抨击军权、政权、神权,暴露时弊,但同时对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拉美穷苦妇女亦寄予着深切的同情之心,关注她们的生存现状和苦难,以男性作家的视角对她们的命......
新课改下高中语文的小说教学策略解析
发布时间:2023-03-02
【摘 要】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高中语文的小说教学需要一种全面的策略分析。当前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研究工作就是语文教学,新课程标准的颁布无疑为课程改革吹响了号角。在新课改下,语文教学中的优秀教师和研究者从实际的教学的......
政治上正确与后殖民理论
发布时间:2023-02-05
" 在当代马克思主义者杰姆逊看来,文化研究这个联合体目前正集纯学术与泛政治于一体,"文化研究是一种愿望,探讨这种愿望也许最好从政治和社会角度入手,把它看作是一项促成'历史大联合'的事业,而不是理论化地将它视为某种新学科的......
华裔美国妇女社会地位的变化上升历程
发布时间:2014-01-27
摘要:从19世纪30年代至今.华裔妇女移民美国已有一百七十多年的历史。在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挣扎之后.她们依靠着自己的努力逐渐由社会边缘跻身主流社会。本文借鉴令狐萍在其著作《金山谣:美国华裔妇女史》中将华裔美国妇女的移民史划分......
大牌崛起,书写世界之美
发布时间:2023-03-18
全球美学地板缔造者,中国十大地板品牌之一的书香门地,入选2015米兰世博会中国企业联合馆 开篇:地板界的LV,美学成就品牌梦 一家地板企业,第一个将美学理念融入地板的设计、制造、销售和消费的各个环节,倡导“美能增值”的核心......
国际话语境中的中国大陆电影(下)(1)
发布时间:2023-01-28
III 艺术策略对于早已对好莱坞模式烂熟于心的西方人来说,他们希望能够从东方电影中看到某种对好莱坞的超越或者背离,因为他们始终是将中国电影看着是一种边缘、一种点缀或者一种补充。因而对于中国大陆电影来说,如何用一种不同的"讲述......
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的题材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17
引言 1990年,英国作家戴维洛奇(David Lodge)在东安吉利亚大学文学研讨班上做了题为当今小说家:还处在十字路口吗?的讲话,感叹在他的《处于十字路口的小说家》一书出版20年后,他给小说家们归纳的4种选择①仍然成立,但让他震惊的是传......

分类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