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对某省3个市4所幼儿园5个大班的幼儿的日常对话情况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调查,共收集到对话案例492件,对话语句2001条。统计分析表明,幼儿之间的对话大致可分为日常生活对话、游戏活动对话、炫耀攀比对话、意外事件对话、征求回应对话、物质材料对话、探讨学习对话等。其中,围绕物质材料的对话次数最多,围绕游戏活动的对话时间最长。为帮助幼儿建构有意义的对话,教师可在集体教学活动中组织幼儿开展充分的交流,以帮助幼儿通过倾听找到“对话主题”,并组织幼儿开展专门的以“对话”为主要学习方式的集体教学活动。
【关键词】幼儿;对话;意义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5)07/08-0006-04
“人总是处在与他人的联系之中,自我与他人的对话构成了生命的存在。”〔1〕对话存在于幼儿的日常生活中,是幼儿获取经验、学习知识的方式,是幼儿成长、体验世界的方式。
一、对话的意义
(一)对话是幼儿文化并喻和文化建构的主要方式
玛格丽特・米德在她的经典著作《文化与承诺》一书中,将人类的文化划分为三种类型: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她认为,我们现在正处于并喻文化为主流文化的时代。并喻文化是指在同龄人之间以平行的方向传递文化,即同辈成员之间互相学习。同伴是幼儿的良师益友,幼儿之间可通过相互学习而获得发展。
(二)对话是幼儿认知和思维发展的重要因素
苏格拉底曾用“产婆术”启迪众人,产婆术就是指对话。在对话中,人们被询问、被质疑、被启发。在苏格拉底看来,对话是认识世界和探索真理的重要途径。幼儿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很多时候也是通过和同伴的对话获得的,在对话中幼儿产生疑问、寻求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丰富了自身的知识经验,拓展了对周围世界的认识。
巴赫金认为,“恰是在不同声音、不同意识互相交往的连接点上,思想才得以产生”。〔2〕维果茨基也认为,思维不是在言语中表现出来的,而是通过言语实现的。〔3〕费尔巴哈指出,“问和答,是最初的思维活动。社会初始阶段,思维需要两个人才能产生。只有当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后,人才将自己双重化。因此,在一切古老和感性的民族里,思维和说话是一回事”。〔4〕
因此,可以认为,幼儿语言和思维的发展是通过对话实现的。有研究指出,有效的信息交流、愉快的交谈及平等的沟通能丰富幼儿的语言,从而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此外,对话还能帮助幼儿传递他们的知识经验,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等。因此,对话对幼儿的发展十分重要。
二、幼儿对话的类型及次数、时间分布
研究者对某省3个市4所幼儿园5个大班的幼儿的日常对话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调查,共收集到对话案例492件,对话语句2001条。研究者对这些记录下来的对话内容从对话的类型、次数及时间分布等方面进行了梳理。
(一)幼儿对话的类型
1.日常生活对话
日常生活对话主要是指幼儿围绕着日常生活而展开的一系列对话。
嘟嘟:“我买了四种颜色的(玩具保龄球),其中有红色的。”
悦悦:“打保龄球要用三个手指头,我有时候能全部打完,有时候只能打到一个,一共有10个球。”
2.游戏活动对话
游戏活动对话的主题往往是幼儿正在进行着的游戏活动。
宇衡:“急降落,当当当!”
子珩:“火箭要在火箭台上起飞的!10、9、8……砰砰砰。”
宇衡:“飞机来了,这个是高式飞机。”
3.炫耀攀比对话
炫耀攀比对话是指幼儿为了炫耀自己拥有的物品或曾经做过的事情等而展开的对话。
佳祺:“下半年我就要去小学了。”
可可:“我能去育才小学,我姐姐也在那里上学。”
佳祺:“我也有姐姐在育才小学。”
4.意外事件对话
当在幼儿园生活中遇到一些偶发的意外事件时,幼儿也会产生对话。
葛晋:“挂毛巾那里有一只苍蝇。”
丹丹:“真的?”
葛晋:“不要放它出来,不然你会后悔的。”
5.征求回应对话
征求回应对话指的是幼儿征求同伴意见或对同伴提出的意见作出回应,例如寻求帮助等。
桂桂:“我不会画螃蟹。”
晴晴:“我会画,要不要我帮你?这是螃蟹的前爪,螃蟹的眼睛长在脑袋上面。”
葛晋:“你会画水母么?”
云灏:“会啊,一个半圆、几条弯曲的线,你看,水母画好啦!”
6.物质材料对话
物质材料对话是指幼儿围绕当前使用的物质材料展开的讨论,物质材料通常包括餐具、食物、图书、玩具、影片等等。
师雨:“宇衡,这是我的《大耳朵图图》。”
宇衡:“给我看看,给我看看。(〔唱〕大大耳朵,笨手又笨脚,跑步像陀螺,一动小脑筋,总是出错,想要做好事,但总闯祸。)”
7.探讨学习对话
探讨学习对话是指幼儿基于探讨和学习某种事物而展开的对话。
云灏:“8加8等于16。”
友友:“那62加62呢?”
云灏:“等于124。”
友友:“对,70加70呢?”
云灏:“等于200。”
友友:“70加70等于140。”
云灏:“100乘100等于10000。”
友友:“100乘100等于10000,1000乘1000等于1000000,10000减10000等于0。”
云灏:“那100减18块7毛呢?” 友友:“10000乘10000等于100000。”
友友:“5亿6千加上5亿6千呢?”
(二)幼儿对话的次数和时间分布
由图1和图2可知,幼儿围绕物质材料展开的对话次数最多(71次),围绕游戏活动展开的对话时间最长(78分钟)。这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苏联心理学家M・H・利西娜的个体交往发生理论,即4~6岁幼儿的同伴交往是以情境―活动性交往为主的,因此幼儿围绕物质材料和游戏活动展开的对话较多,时间也较长。相比之下,探讨学习类型的对话很少,主要出现在集体教学活动中。例如,在一次画小鱼的活动中,三名幼儿展开了这样的对话。
小爱:“你看,这是我画的鱼蛋。”
柏凌:“鱼是不会下蛋的。”
小爱:“我妈妈说会的。”
金桂:“我知道,那是鱼子。”
柏凌:“鱼子就是鱼蛋么?”
金桂:“鱼蛋要大一点吧。”
小爱:“反正鱼是会下蛋的。”
三、幼儿有意义对话的建构策略
教师作为幼儿重要的“对话者”,如何帮助幼儿建立有意义的对话,如何通过对话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究和学习的兴趣?研究者将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在集体教学活动中保证幼儿之间的充分交流
集体教学活动中让幼儿进行充分交流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很多时候教师为了在预设时间内完成活动内容、达成活动目标,会有意无意地阻碍幼儿之间有意义的对话。例如,在一次 “大海中有什么”的讨论活动中,幼儿相互交谈着。
幼儿1:“我去过大海,你去过么?”
幼儿2:“我去过, 我看见了快艇,开得好快好快的。”
幼儿3:“虎香鲸是海里最大的(动物)。”
幼儿1:“还有蟹老板和海绵宝宝。”
幼儿2: “你见过么?”
幼儿3:“乌龟的家不在海里,海龟才生活在海里。”
这时候,教师看见幼儿七嘴八舌地讨论着,大声地说了一句:“举手说!”幼儿一下子安静了下来,幼儿之间的对话就这样被打断了。
(二)挖掘对话主题,开展以“对话”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活动
教师可以通过倾听幼儿之间的对话,从而挖掘幼儿感兴趣的“对话主题”,进而在班级中开展以“对话”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活动。这类活动应该具备教学和对话两个要素,且这两个要素应具备以下特点。
教学要素需具备的特点有:(1)主题集中。教师需明确活动主题,并对活动开展做好计划。(2)能激活和利用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因为幼儿对话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幼儿的实际经验。(3)善于引导幼儿参与对话。如请幼儿详述,适时提问、说明和停顿等。
对话要素需具备的特点有:(1)讨论的主题不仅仅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答案是丰富多样的。(2)教师应对幼儿的参与及时作出积极的回应。(3)对话保持连贯,后面的对话建立在前面对话的基础上。(4)谈话氛围温馨、积极且富有挑战性,教师是合作者,而非评价者。
下面这段“对话式”教学是在几名5~6岁幼儿和一名幼儿园教师之间展开的,因整个对话篇幅较长,这里仅截取其中一部分。〔5〕
老师:“企鹅是不是住在圣・路易斯?”
所有幼儿(疑惑地看着老师):“没有。”
莫利:“他们不会住在圣・路易斯,因为那里有好多好多人,企鹅是怕人的。”
阿奇:“企鹅不怕人,但是它们需要水,它们从海里取水。”
老师:“那你们还知道什么?你觉得它们能住在湖边吗?”
阿奇:“当然不行。”
卢克:“它们不能住在湖边,它们要住在海边,我不清楚为什么,可能是因为它们要吃鱼。”
阿奇:“如果它们没有水,就会打破食物链,它们就吃不到鱼了。”
老师:“食物链是什么?”
卢克:“是这样的,大鱼吃小鱼,企鹅吃大鱼,然后虎鲸吃企鹅。”
阿奇:“然后,虎鲸还吃鲸鱼。我知道海洋最大的东西吃最小的东西!你们知道鲸鲨吃什么?它们吃浮游生物,但我们都看不到浮游生物。”
参考文献:
〔1〕周宪.20世纪的西方美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337.
〔2〕巴赫金.诗学与访谈〔M〕.白春仁,顾亚铃,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114.
〔3〕维果茨基.思维与语言〔M〕.李维,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4-8.
〔4〕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M〕.荣震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126.
〔5〕卡德威尔.把学习带进生活〔M〕.刘鲲,刘一汀,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