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先秦诸子论礼与法

先秦诸子论礼与法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28 00:07:34
先秦诸子论礼与法
时间:2023-01-28 00:07:34     小编:

春秋战国 时代 是 中国 古代 历史 上 社会 经济 政治 急剧变动的时代,也是哲人辈出的时代,又是中国古代政治 哲学 兴盛和 发展 的重要时期。国家天下靠什么来治理,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才是最好的社会等 问题 是先秦诸子普遍关心和广泛讨论的问题。参政者的社会政治经济变革的实践活动,刺激了思想人物做深入的思考,由此而引出诸多的思想和 理论 。道德、仁义、礼法、刑政等成为思想界广泛关注和探讨的政治哲学范畴。一方面,久有传统的“礼”早就具有“法”的意义,以 自然 与道德为存在的前提,始终受到执政者的重视;另一方面,新兴的“法”层出不穷,逐渐发展,不断融入具有法的规定性的“礼”。于是,先秦诸子纷纷对“礼”和“法”的起源及其表现方式、功能作用,以及对“礼”与“法”、“礼”与“刑”的关系等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反映了当时思想界不同的政治倾向和主张,成为先秦思想史上的重要 内容 。考察先秦诸子对“礼”与“法”的观念的论述,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中国古代礼的观念中所包含的“法”的意义,进一步了解所谓“法出于礼”、“礼归于法”的历史演变过程。

古人论及先秦诸子,习惯于以学派分疏为线索,或分论六家之要旨,或罗列十家之著述。这一思路实源出于《荀子·非十二子》篇和《庄子·天下》篇,也成为直至今日我们 研究 诸子的 方法 。在一定程度上,这确实反映着思想发展的源流与脉络,各家各派自有其特征可以言说。但是,思想本身又不能完全以门户相对立而固守一说,而是互相 影响 、互相渗透,特别是在面对相同的社会政治问题时,古代哲人们所进行的思考及所得出的答案,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补充,相互吸收,这不仅表现在同家而不同派的思想中,而且也表现在不同家的思想中。以法家而论,就有儒法家(李悝、商鞅、吴起、韩非)、道法家(慎到、申不害)、名法家(尹文)的分别。在对礼与法的议论中,也同样反映出这种情形。因此,我们不妨仍以学派分疏为线索,兼及思想本身的内在联系,来考察一下先秦诸子对“礼”与“法”以及其相互关系的论述,从中可以看出诸家思想的异同。

一 儒家:以先王之礼为法的价值尺度

从历史的实际上说,制度之礼本身就是法。《左传》哀公十一年记有鲁季孙氏欲征田赋,使冉有问于孔子,孔子对冉有以礼论之,实为孔子以礼论法的一个例证。孔子说:“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如是则以丘亦足矣。若不度于礼,贪冒无厌,则虽以田赋将又不足。且子季孙若欲行而法,则周公之典在。”杜预注说:“丘,十六井,出戎马一匹牛三头是赋之常法。”可见,孔子虽没有明言法,而此处的礼就是法。孔子是不主张改变旧有的礼法的,包括赋税。凡行礼法当以周公旧典为依据。孔子也有直接涉及法的言论,如他说:“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4]。又,刑罚本是法的组成部分,故孔子以为“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5]。礼乐是根本法的原则和精神,刑罚则是具体法的规定,两者不可或缺。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孔子才有“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的感叹。礼乐的精神既在于道德,也在于法。由是,而“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6]。孔子的“德治”和“为仁”就是道德与法互为基础和保证所体现的政治理想。

孟子承继孔子学说,主张德治而倡言“仁政”,故而说:“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天下。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故说: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诗云:不愆不忘,率由旧章。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7]。他还说:“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可为也?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以史言之,则有“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夏说校,殷说序,周说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8]。又:“昔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几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9]。孟子多言古代先王的制度,而先王之制度就是先王之礼法,有其合理性和可继承性。所以孟子又申论其主张说:“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汙吏必慢其经界,经界既正,分田禄可坐而定也”[10]。可以说,孟子是借助对古代先王制度的论说来表述他的礼法思想乃至政治理想,而且又是以“率由旧章”和“遵先王之法”为中心,以“施仁政”为表现的。

荀子是继孔孟之后出现的大儒。当其时,法家已成气候,对于荀子也多有影响。因此,他对礼与法的论述最为丰富。他在进一步引申和阐发礼的思想的同时,对法的思想也有论述,特别对法家的“法”有所批评指摘。是先秦时期对礼法思想论述比较充分的思想家。荀子不仅有《礼论》之专篇论述礼的思想,而且在其他篇章中也多有涉及。其所谓“礼”,有不少具有法的意义。

荀子论礼,有几个层面的内容,又有礼、礼义、礼法等多种的提法。概言之,他对观念之礼、制度之礼、行为之礼都有比较明晰的论述。而重点则在礼的观念与制度上。 从“礼”的即定性来说,礼是上承有自的,无论观念之礼(道德)还是制度之礼(法)。荀子明确提出,因为人之本性“恶”导致人们为欲求而纷争,产生混乱,于是,圣王发现和确立的具有规范和节制作用的“礼”就成为普遍的行为标准,也是圣王制定法度的依据。即:“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性情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性情而导之也。使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又“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13]。荀子是以此论点来直接反对孟子的“性善说”的,与商鞅所讲的礼法起源论在思路上至为相近,反映出其思想的时代意义。简言之,以“礼”为标志的道德秩序和法的秩序,都是古代圣王为后世的治乱和安危所设定的标准尺度。故说:“礼者,表也;非礼,昏世也”[14]。又:“礼之于正国家也,如权衡之于轻重也,如绳墨之于曲直也。……国家无礼不宁”[15]。 另一方面,荀子还揭示出作为制度之礼所具有的“法”的意义,其中既包括礼仪规范,又包括多种法定制度。诸如,所谓“郊止乎天子,社止乎诸侯,道(禫)及士大夫”,讲的是祭祀之礼。所谓“有天下者事七世,有一国者事五世,有五乘之地者事三世,有三乘之地者事二世,持手而食者不得立宗庙”,讲的是宗庙之礼;所谓“天子之丧动四海,属诸侯;诸侯之丧动通国,属大夫;大夫之丧动一国,属修士;修士之丧动一乡,属朋友;庶人治丧合族党,动州里;刑余罪人之丧,不得合族党,独属妻子”,讲的是丧葬之礼。所谓“三年以为隆,缌、小功以为杀,期、九月以为间”,讲的是丧服之礼[23]。所谓“天子祩裷衣冕,诸侯玄裷衣冕,大夫裨冕,士皮弁服”,讲的是服饰之礼。还有,所谓“量地而立国,计利而畜民,度人力而授事,使民必胜事,事必出利,利足以生民,皆使衣食百用出入相揜,必时藏余,谓之称数,”讲的是建邦立国之礼。如此等等,都是法定的礼数,是必须遵行的。概言之,“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故德必称位,位必称禄,禄必称用。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故自天子通于庶人,事无大小多少,由是推之。故说,朝无幸位,民无幸生。此之谓也。”在这里,与其说是在强调礼数的重要,不如说是在确立一种立法原则。所以他说:“节用以礼,裕民以政,……上以法取焉,下以礼节之”;“其百吏好法,其朝廷隆礼,其卿调议,是治国已”[24]。

在荀子看来,理想政治就是礼与法并举,他认为“隆礼至法则国有常”[25],惟其如此,他在充分论述“礼”与“礼义”的意义的同时,又强调“法”的地位和作用,常常礼法并提。这一点与法家人物慎到以及管仲学派的一些思想有相近之处,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当论及礼的道德意义时,荀子既主张“积礼义、尊道德”,又强调“立法施令”[26];当论及礼的法的意义时,则强调礼的人伦意义,他说:“礼者,人主之所以为群臣寸、尺、寻、丈检式也,人伦尽矣”[27];兼而论之时,则说:“人君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28]。 荀子又以为,对国家政治来说,土地与人口,秩序和 法律 是至关重要的,而最重要的,莫过于君子的存在。所谓“无土则人不安居,无人则土不守,无道法则人不至,无君子则道不举。故土之与人也,道之与法也者,国家之本作也;君子也者,道法之总要也,不可少顷旷也。得之则治,失之则乱;得之则安,失之则危;得之则存,失之则亡。故有良法而乱者有之矣,有君子而乱者,自古及今未尝闻也”[33]。这里的“道”就是秩序,“法”就是保证秩序的有效手段。“道法”连称则可以视为“法的秩序”。但是在荀子看来,立法、执法较法本身更为根本,所以他说:“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34]。本来,人治或法治,并非是一种绝对的政治体现。法是人所制定的,并由人来执行和遵守的。荀子注意到,立法者如果是君子,则法得其人,是为良法;执法者如果是君子,则良法又得其人,是为善政。其首要的前提条件还在人,所以说:“禹之法犹存,而夏不世王。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35]。值得注意的是,对于礼义,荀子也有相类似的说法,如《荀子·王制》说:“天地者,生之始也;礼义者,治之始也;君子者,礼义之始也。”可见,无论是道德还是法,都是以人为本,以君子为本的。

荀子认为,知法行法又是做人处事的最一般的标准,所以说:“好法而行,士也;笃志而体,君子也;齐明不竭,圣人也。人无法则伥伥然,有法而无志其义则渠渠然,依乎法而有深其类然后温温然”[36]。又说:“不知法之义,而正法之数者,虽博,临事必乱 ”[37]。显然,这里所说的“法”,是具有广泛意义的,它和具有广泛意义的礼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

诚然,在荀子的观念中仍保留有“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士庶等级观。所以,他才一再强调以礼义法度与政令为不同的政治手段,分别用来治理士以上与庶民百姓的。诸如“凝士以礼,凝民以政;礼修而士服,政平而民安”[38];“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39];“刑政平而百姓归之,礼义备而君子归之”[40]。实际上,这里的礼不过是法观念下的具体礼数而已。

荀子作为一个在政治上既充满理想而又关照现实的思想人物,最终以“法”的思想观念充实了儒家传统的“礼”的思想。同时,他在立法思想方面又有相当的理论贡献,从而使“礼”所具有的“法”的意义进一步得到张扬,为后世政治思想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引导和思维模式。

二 墨家:崇先王而近儒,非道德而近法

墨子法“天”,具有鲜明的自然法思想。《墨子·法仪》说:“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虽至士之为将相者,皆有法,虽至百工从事者,皆有法。百工为方以矩,为圆以规,直以绳,正以县。无巧工不巧工,皆以此为法。……若百工从事皆有法度。今大者治天下,其次治大国,而无法所度,此不若百工。”可见,此所谓“法”,就是社会生活上的行为准则,又是治理国家的政治原则。而且,墨子所说的“法”是依乎自然,取法于“天”的“法”,所以说“奚为治法而可?故说莫若法天。天之行广而无私,其施厚而不德,其明久而不衰,故圣王法之。既以天为法,动作有为必度于天,天之所欲则为之,天之所不欲则止。”接着,墨子以自己所理解的自然法则为依据申述其主张说:“天何欲和恶者也?天必欲人之相爱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恶相贼也。……爱人利人者,天必福之;恶人贼人者。天必祸之。说:杀不辜者,得不祥焉。”《墨子·尚同中》也说:“当若天降寒热不节,五谷不孰,六畜不遂,疾灾戾疫,飘风苦雨,荐臻而至者,此天之将罚也,将以罚下人之不尚同乎天者也。”由此说来,墨子所说的“法”,与儒家所说的“礼”自有相通之处,都是以自然法则为依据的。

“古者圣王,明天鬼之所欲,而避天鬼之所憎,以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是以率天下之万民,齐戒沐浴洁,以为酒醴粢盛,以祭祀天鬼。其事鬼神也,酒醴粢盛不敢不蠲洁,牺牲不敢不腯肥,春秋祭祀不敢失时机,听狱不敢不中,分财不敢不均,居处不敢怠慢。”[43]

在《墨子·节用中》里,墨子历数“古者圣王制为节用之法、饮食之法、衣服之法、节葬之法”,此所谓“法”,实际上就是“礼”。

在与儒者的争论中,墨子反对儒者所强调的道德之礼,而有关治国之手段则直以“法”论之。所以,从政治思想的角度来说,墨子大体是主张法治的。诸如:“贤者之治国也,蚤朝晏退,听狱治政,是以国家治而刑法正。……故唯昔三代圣王尧舜禹汤文武,之所以王天下正诸侯者,此亦其法也。”又“昔者圣王制为五刑,以治天下”[44]。还有“天子亦为发宪布令于天下之众”[45],“法令不急而行”[46],“刑政之治”[47],等等,讲的就是法令刑罚之治。

此外,墨子也有言及成文法者,如《墨子·非命上》说:“盖尝尚观于先王之书,先王之书,所以出国家,布施百姓者,宪也。”《墨子·经上》还论述“法”的意义说:“法,所若而然也。”又《墨子·小取》说:“效也者,为之法也。所效者,所以为之法也。故中效,则是也;不中效,则非也。”

可以说,先秦时代的礼法思想,墨家自然占有一席之地。其论说既有与儒家相通者,又有与后起的法家不谋而合之处,总体上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在政治思想领域里思想家们所关心和所探讨的问题的一致性。立场与出发点自有不同,观点却多殊途而同归。究其原因则在于,思想家们都务求其思想的现实性和有效性,因为现实才是通向理想的必由之路。

三 道家:弃礼重道以为法,自然无为以为则

庄子承继老子学说,进一步阐明“无为”而“法自然”的政治主张,他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大美而大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54]又说:“一而不可不易者,道也;神而不可不为者,天也。……何谓道?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类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天道之与人道也,相去远矣,不可不察也。”[55]和老子一样,庄子也视“礼”为外在的、强加的制约,而非出于人的本性,所以成为乱患之原,所谓“礼相伪也,……礼者,道之华而乱之首”[56]。必须指出,荀子在论及礼时所说的“礼义法度者,是生于圣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57],这固然与老庄的看法有相同的一面,但老庄是以“圣人行不言之教”来反对外在的礼义法度的。其实,就礼的外在性来说,庄子也没有做别样的解释,不过是当时通行的解释,即所谓“信行容体而顺乎文,礼也”[58],只是他坚持“礼乐遍行,则天下乱矣”的观点,而与儒家相对立,并视儒家之礼为“世俗之礼”[59]。

不过,也许庄子并非总是全然生活在理想之中,尽管是以无可奈何的态度来加以看待,却多少透露出一些对现实的真实感受,故而对现实存在的礼和法的作用也是深知的,且视之与事物、德义、天道并存,都有着“不可不”的性质,所以《庄子·在宥》中说:“粗而不可不陈者,法也”;“节而不可不积者,礼也;”又说:“应于礼而不讳,齐于法而不乱。”这或许是庄子后学的看法,在此则不能深究了。庄子关于礼与法也有更为现实的观点,这突出地反映在《庄子·大宗师》中。他说:“以刑为体,以礼为翼,以知为时,以德为循。以刑为体者,绰乎其杀也;以礼为翼者,所以行于世也;以知为时者,不得已于事也;以德为循者,言其与有足者至于丘也,而人真以为勤行者也。”这到底是天的作为,还是人的作为呢?显然是人的作为。至多只能说是在“天道”的自然法之下的人的政治行为。可见,庄子也是不能不面对现实的。

最终,我们通过庄子的言论可以认识到:或许庄子的现实目标并不在礼法政治上,不过是以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以礼法为手段以求混世的吧。又或许,在庄子看来,为何非要担负这不该担负又难以担负的政治责任呢?因为从政治思想的角度来说,庄子思想本是现实批判主义再加上无可奈何的自保主义或遁世主义的。更明确地讲,庄子向往的是无知无欲、素朴自然的无政府的社会。

四 名家:名辨礼法以归于大道

名家作为名辩思潮的中坚学派,在先秦思想史上有其特殊的地位。名家的政治思想学说往往是从“名实之辩”中引申出来,又以其“名实观”加以论证的。这在名家代表人物之一尹文的学说中即有体现。尹文,《汉书·艺文志》名家类中,列有“《尹文子》一篇”,班固注说:“说齐宣王先公孙龙。”今存《尹文子》,虽有后人窜入的文句,大体可以视为其传世之作[60]。其中也有论及礼与法的内容[61]。

尹文倡言“名法”,故犹如春秋末的邓析,可以称为“名法家”。但在论及“礼”与“法”时,他首先注重的是“法”。所以,他说:“故人以度审长短,以量受多少,以衡平轻重,以律均清浊,以名稽虚实,以法定治乱,以简治烦惑,以易御险难,万物皆归于一,百度皆准于法。归一者简之至,准法者易之极。如此,顽嚚聋瞽可与察慧聪智同其治也。”[62]在这里,“法”作为政治上的标准和尺度,是治与乱的决定性因素。行法、合法者之为治,非法、违法者之为乱。实际上,此与“礼”有着同样的意义,即如《礼记·经解》中所说:“礼之于正国也,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规矩之于方圆也。”

尹文也提到礼乐的政治功能。他说;“圣人知人情之易动,故作乐以和之,制礼以节之。在下者不得用其私,故礼乐独行;礼乐独行则私欲寝废,私欲寝废则遭贤之与遭愚均矣。若使遭贤则治,遭愚则乱,是治乱续于贤愚,不系于礼乐。”又“礼义成君子,君子未必须礼义;名利治小人,小人不可无名利。”[63]

尹文又以“道”与“法”相对比,指出法治的不足。他说:“道行于世,则贫贱者不怨,富贵者不骄,愚弱者不慑,智勇者不陵,定于分也:法行于世,则贫贱者不敢怨富贵,富贵者不敢陵贫贱,愚弱者不敢冀智勇,智勇者不敢鄙愚弱。此法之不及道也。”[64]其实,这里的所谓“道”,毋宁说就是儒家的具有“法”的意义的“礼”,而所谓“法”则又不外乎刑罚一类的手段而已。

在论及君臣关系时,尹文说;“庆赏刑罚,君事也;守职效能,臣业也。君料功黜陟,故有庆赏刑罚;臣各慎所任,故有守职效能。君不可与臣也,臣不可侵君事。上下不相侵与,谓之名正。名正而法顺也。”[65]如此的话语,显然与孔子所倡“君君、臣臣”之论[66]和由“必也正名乎”所引申的“名正”、“言顺”、“礼乐兴”、“刑罚中”[67]的政治理想的表述是完全一致的,都是在注重“名实”关系的基础上肯定君权政治的合理性和合法性,而对当时政治上的“君不君、臣不臣”的现实深感忧虑,认为只有“君君、臣臣”才是法的秩序,才是礼的秩序。于此,则进一步显出尹文所讲的“法”与孔子所讲的“礼”的相通之义。

具体到“法”本身,尹文特将“法”进行了分类。故《尹文子·大道上》说:“法有四呈:一说不变之法,君臣上下是也;二说齐俗之法,能鄙同异是也;三说治众之法,庆赏刑罚是也;四说平准之法,律度权衡是也。”其中的“不变之法”和“齐俗之法”,其实就是“礼”的另一种表述而已。又《尹文子·大道下》说:“仁义礼乐名法刑赏,凡此八者,五帝三王治世之术也。故仁以道之,义以宜之,礼以行之,乐以和之,名以正之,法以齐之,刑以威之,赏以劝之。……用得其道则天下治,失其道则天下乱。”这样,在名辩的名义之下,尹文最终倡明了他的政治理想,礼与法,刑罚与道德,都成为实现其政治理想的必要手段了。这实在是非儒家而近于儒家。

对于“俗”,尹文与法家慎到的看法不同,不是“礼从俗”,而是“以法矫俗”。所以《尹文子·大道上》又说:“世之所贵,同而贵之谓之俗。世之所用,同而用之谓之物。苟违于人,俗所不与,苟忮于众,俗所共去。故心皆殊而为行若一,所好各异而资用必同。此俗之所齐、物之所饰。故所齐不可不慎,所饰不可不择。……故俗苟沴,必为法以矫之;物苟溢,必立制以检之。累于俗,饰于物者不可与治也。”确实,“礼”存在的意义还表现为“礼”与“俗”的关系。一般说来,“俗”表现为一定地域范围内共同生活的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行为习惯和行为方式。当这些行为习惯和行为方式被社会集团的权力核心以普遍意志的名义确立为社会共同的行为准则而必须加以遵守时,这种习俗就上升为“礼”,而有了人为法的性质。另一方面,在早期国家权力机关出现之后,当由官方确立和颁布的“礼”广泛普遍地贯彻到社会生活的最基础层面时,这种具有“法”的意义的“礼”又化为“民之日用而不知”的习惯、习俗,即儒家的所谓“化民成俗”。再一方面,当国家政治秩序出现动荡变乱,“礼崩乐坏”,从而导致原有的“礼法”难以循行时,重建礼法则必须要到社会习惯、习俗中寻找线索,即儒家的所谓“礼失而求诸野”。然而,由于“礼崩乐坏”,在有些方面“俗”也不免偏失其正道,“以法矫俗”也就有了十分现实的意义。慎到的“礼从俗”强调的是“礼”的包容性,尹文的“以法矫俗”讲的是法──也就是礼──的规定性,儒家的“化民成俗”强调的是礼的道德教化功能,他们均各有所重,各因时事而有其政治的意义。

五 法家:从礼法并重到以法代礼

法家以重“法”而称于世。梁启超说:“其发生甚早或竟在儒家前”,其确立则在儒墨道之后[68]。春秋至于战国,其代表人物多直接参与政治,为相于各诸侯国,如管仲、子产、李悝、吴起、申不害、商鞅等。而立言者则有慎到、韩非,又“《管子》、《商君书》虽非管仲、商鞅所作,然皆战国末之法家言者之所推演荟集,其价值亦与儒家之戴记埒也。”[69]法家从思想倾向上说已如前面所言,有着儒法家、道法家、名法家的分别。又因其思想学说传播分布的地域不同而有三晋(韩、赵、魏)之法家、秦法家和齐法家的分别。这后一种分别更令人思索,在学派分流演化上可以说既是结果,又是原因。既有本自地域文化的历史传统与现实的政治实践而发生者,是为三晋之法家和齐法家;又有为寻找其思想之归宿,觅风气所向趋而往之,最终落地生根者,是为秦法家。此三派法家的代表人物均有就礼与法的关系的论述,特别体现出与儒家礼法思想的联系与区别。 具体到“礼”与“法”的关系,商鞅从历史中寻找根据,指出:“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贤者更礼,而不肖者拘焉。拘礼之人不足与言事,制法之人不足与论变”[85],又从现实的政治实践中 总结 经验说:“效于古者,先德而治;效于今者,前刑而法”[86],又说:“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87]。可见,商鞅并没有全然否定先王之礼法制度,只是要根据时势对其加以变革更替。实际上,在法家人物具体的政治实践中,先王之礼法制度已经逐渐演变发展成为律令之法。不过,在商鞅的观念里,“法”才是现实的,道德或许只是理想,甚或是幻想。所以,他最现实的目的就是要以法定之礼来代替儒家所强调的道德之礼。因此,商鞅以儒家的道德之礼即“仁义礼智孝悌”等为“六虱”,称“法已定矣,而好用六虱者亡”[88],又以为“礼乐,淫佚之征也”[89]。 固然,商鞅所倡导的法治又是以刑罚为其保证的,因为“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95],所以刑罚就成为保证“必须如此”的“法”得以贯彻实施的必要手段。反观儒家,又何尝不是以刑罚作为礼治或礼乐之治的保证手段的呢?所不同者在于,商鞅法治下的刑罚对象是不以“礼”的等级性与道德性为限度,因而显得苛酷。故《商君书·赏刑》说:“所谓壹刑者,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有功于前,有败于后,不为损刑。有善于前,有过于后,不为亏法。忠臣孝子有过,必以其数断。守法守职之吏有不行王法者,罪死不赦,刑及三族。”

正是由于法家如商鞅者所倡导的法治是以刑罚为其保证的,法治也有就了近乎刑治的意味。如果说,像《尔雅·释诂》所训的“刑,法也”是合乎法治本身所包括的内容的话,那么,像《说文》所训的“法,刑也”就不能不说是后世一种历史的印象的反映了。其实,在“礼者,法也”的事实前提之下,礼治和法治早已达成了一致,即所谓“必须如此”。那么,“刑”自然就成为必不可少的。在这个意义上,儒家和法家的现实政治倾向恐怕又是一致的。

韩非是继商鞅之后,进一步 发展 法家学说的重要代表人物。同样是既论“法”,又论“礼”。就学派所承来说,和商鞅有相近之处。韩非也是出自儒门,即如司马迁所记:“与李斯俱事荀卿”,只是因志趣所向,“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96]。正因为韩非是出于儒家而归于法家,又对黄老道家的学说有所推崇,所以,他的学说既具有强烈的法家色彩,又糅合吸收了老子学说,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保有儒家的某些思想观念,因而不失为融汇儒法道的 总结 性人物。这在其对礼与法的关系的论述方面都有所反映和表现。

就其对“法”的论述而言,韩非确实不负后继法家之名,与商鞅至为一致,“以法为本”就是其思想的核心。《韩非子·饰邪》说:“故先王以道为常,以法为本,本治则名尊,本乱则名绝。”又说:“家有常业,虽饥不饿;国有常法,虽危不亡。”韩非明确以法禁赏罚为治国治民的根本手段,所以《韩非子 ? 六反》说:“圣人之治也,审于法禁,法禁明著则官法(治),必于赏罚,赏罚不阿则民用。官官治(官治民用),则国富,过富则兵强,而霸王之业成矣。”显然承袭了商鞅的法治学说。同时,韩非还有颇具道家“顺其 自然 ”的思想主张:“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属轻重于权衡,不逆天理,不伤情性”[97];又“不急法之外,不缓法之内;守成理,因自然;祸福生乎道法,而不出乎爱恶”[98]。在韩非的观念中,圣王之法治是至为完善,无所疏漏的,所谓“圣王之立法也,其赏足以劝善,其威足以胜暴,其备足以必完”[99],韩非认为,通过法治是可以实现理想 政治 的,所谓“圣人者,审于是非之实,察于治乱之情也。故其治国也,正明法,陈严刑,将以救群生之乱,去天下之祸,使强不陵弱,众不暴寡,耆老得遂,幼孤得长,边境不侵,君臣相亲,父子相保,而无死亡系虏之患,此亦功之至厚者也”[100]。这样的政治理想,除了“正明法,陈严刑”为其保障手段之外,与儒家“礼治”下的理想政治并无多大区别。说到底,先秦诸子不惟法家和儒家,都对 社会 政治抱有理想与现实的各自选择,“礼治”与“法治”只不过是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或此或彼的选择罢了,二者自有其相通之义,并没有对立到非此即彼的程度。

与孔子当年着重论及“礼”与“仁”的关系、以“仁”为“礼”的思想相对应,韩非则特别论及“法”与“仁”的关系,认为“法”与“仁”是治国治民的不同手段。这一方面是承袭商鞅的非仁爱思想而显出法家本色,如《韩非子·六反》说:“法之为道,前苦而长利;仁之为道,偷乐而后穷。圣人权其轻重,出其大利,故用法之相忍,而弃仁人之相怜也。”《韩非子·说疑》说:“有道之主,远仁义,去智能,服之以法。是以誉广而名威,民治而国安,知用民之法也。”另一方面,则反映了他对“仁”在现实政治中的无用论的观点。《韩非子·五蠹》说:

今儒墨皆称先王兼天下,则视民如父母,何以明其然,说:司寇行刑,君为之不举乐;闻死刑之报,君为流涕。此所举先王也。……夫以法行刑,君为之流涕,此以效仁,非以为治也。夫垂涕不欲刑者,仁也;然而不可不刑者,法也。先王胜其法不听其泣,则仁之不可以为治亦明矣。

尽管韩非也承认孔子为天下圣人,而且“海内说其仁美其义”,但是现实终归是“贵仁者寡,能义者难也”。因此,韩非认为,当时的儒家为诸侯出谋划策,“不乘必胜之势,而务行仁义,则可以王”,这是“求人主之必及仲尼,而以世之凡民皆如列徒,此必不得之数也”[101]。

当然,韩非也并非要使“法”走向极端的苛酷。所以《韩非子·八说》说:“仁者,慈惠而轻财者也;暴者,心毅而易诛者也。慈惠则不忍,轻财则好与,心毅则憎心见于下,易诛则妄杀加于人。不忍则罚多宥赦,好与则赏多无功;憎心见则下怨其上,妄诛则民将背叛。故仁人在位,下肆而轻犯禁法,偷幸而望于上;暴人在位,则法令妄而臣主乖,民怨而乱心生。故说:仁暴者皆亡国者也。”可见,韩非主张的是“法”的折中主义,不偏不倚,透露出与“礼”的尺度相一致的精神。 由于韩非和商鞅一样是主张以“法” 来代替具有法的意义的制度之礼的,因此,就其对“礼”的论述而言,多是论及仪节行为之礼和道德之礼。韩非对仪节行为之礼是颇为重视的。他认为在诸侯并立的现实政治中,仪节行为之礼的规定性也是要加以遵行的,否则必有亡国之忧,所以《韩非子 ? 十过》说:“行僻自用,无礼于诸侯,则亡身之至也。”还有:“国小无礼,不用谏臣,则绝世之势也。”又《韩非子·亡征》说:“国小而不处卑,力少而不畏强,无礼而侮大邻,贪愎而拙交者,可亡也”、“简侮大臣,无礼父兄,劳苦百姓,杀戮不辜者,可亡也”。可见,在韩非看来,仪节行为之礼和道德之礼自有其政治的功能和作用,不可轻视。当然,这与其为儒家弟子是有着直接关系的。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韩非通过对老子论“礼”的思想的 分析 ,谈到他对仪节行为之礼和道德之礼的认识。

在《韩非子·解老》篇中[105],首先对仪节行为之礼的意义加以确定,所谓:“礼者,所以貌情也,群义之文章也。君臣父子之交也,贵贱贤不肖之所以别也。中心怀而不谕,故疾趋卑拜以明之;实心爱而不知,故好言繁辞以信之。礼者,外饰之所以谕内也。故说:礼以貌情也。”今本《老子》中没有“礼以貌情也”一句,但是,这可以说是先秦思想家对仪节行为之礼的一般认识。子是如此,韩非也是如此。《韩非子·解老》中又说:“凡人之为外物动也,不知其为身之礼也。众人之为礼也,以尊他人,故时劝时衰。君子之为礼,以为其身。以为其身,故神之为上礼。上礼神而众人贰,故不能相应。故说: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众人虽贰,圣人之复恭敬,尽手足之礼不衰,故说:攘臂而仍之。”《老子·三十八章》有“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仍之”一句,这里则是从正面解释,而颇有儒家的意味了。君子、圣人在对行为之礼的认识和践履上有着与凡人、众人不同层次的表现,君子以礼而特立独行,圣人以礼而引导众人。这一意识,或许与韩非出于荀子之门而保有儒者风范有关。

其次,韩非将“礼”又被置于与道、德、仁、义相并列的体系中,所谓“道有积而德有功,德者道之功。功有实而实有光,仁者德之光。光有泽而泽有事,义者仁之事也。事有礼而礼有文,礼者义之文也。故说:失道而后失德,失德而后失仁,失仁而后失义,失义而后失礼。”同样是在《老子 ? 三十八章》中,有所谓“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后义,失义而后礼”一句,《韩非子·解老》中所引加了四个“失”字,梁启雄据《说文》“失,纵也”的解释而以为其本义与《老子》原文没有不同[106]。当然,韩非仍然是从正面加以解释的,“礼”作为外化的精神,是有其存在的意义的。

最后,韩非以为,当“礼”真的只剩下形式上的繁文缛节而失去其本质的时候,“礼”也就演变成为“忠信之薄”和“乱之首”了。韩非的解释是:“礼为情貌者也,文为质饰者也。夫君子取情而去貌,好质而恶饰。夫恃貌而论情者,其情恶也;须饰论质者,其质衰也。……夫物之待饰后行者,其质不美也。是以父子之间,其礼朴而不明。……实厚者貌薄,父子之礼是也。由是观之,礼繁者实心衰也。然则为礼者,事通人之朴心者也。众人之为礼也,人应则轻欢,不应则责怨。今为礼者事通人之朴心,而资之以相责之分,能毋争乎?有争则乱。故说: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乎!”仪规之礼固然重要,但其目的却在于表达情感心志,只做表面文章,并不能触及人们的内心,仍免不了纷争;虚礼上的有应无应,也会使人招责生怨。在这个意义上,也要求“礼”的返朴归真了。其实,孔子早就有“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的感叹[107]。在“林放问礼之本”时,孔子回答说:“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108]。韩非以对老子言论的解说而达到了与儒家先师相一致的观点,而且又看透了现实生活中的争乱之虚妄所在。本来,在荀子那里,所揭示的“礼之所起”的意义在于息争止乱;而在韩非看来,“礼”却成了争乱的罪魁祸首。如此说来,作为社会生活准则和具有法的规定性意义的“礼”与一般的行为仪规之礼有着多么的不同,以至于在社会制度和政治实践中,“法”真的可以代替“礼”了。或许,这正是当时一种 历史 的趋向。

六 管子学派:礼法兼容, 时代 性的综合

《管子》一书,《汉书·艺文志》列于道家,《隋书 ? 经籍志》以后列于法家,反映了古人对此书的不同看法。在宋代以前就有学者指出其非管仲所作,早已成为公论[109]。就其学派归属及成书时代,近世学者也多有考辩。或以为稷下先生之文集(冯友兰、顾颉刚),或以为是战国秦汉百家文字之总汇(郭沫若),或直言为管子学派所作(张岱年)[110]。而对其融汇儒道法与阴阳等诸子百家言的 内容 ,又是人所共见。其实,自齐威王、宣王立稷下学宫汇集天下学士论学说道以来,诸子百家学说的传播与交流、争鸣与融合,使各派思想交光互影,难言其纯。《管子》的内容与性质,实有类于后来的《吕氏春秋》和《淮南子》,应是融汇儒法阴阳道等诸家思想的一个学派的著作,姑称之为“管子学派”不妨。只是并不像此二书的编撰那样明确有其召集者和主持之人而已。

由于《管子》一书思想内容至为广博,因此,从国家政治的角度对“礼”与“法”思想的论述也至为丰富。就其“法”的思想而论,可以说是代表着齐法家,在思想上又是有些近儒家的;就其“礼”的思想而论,则更是融合儒家思想的表现,从中总能看到孔孟荀思想的影子。

首先,在《管子》书中,有关“法”的思想论述十分突出明确,大有对先秦的法思想进行总结的意味。在此基础上,又常常将“礼”与“法”对举,并对“礼”的道德属性和法的属性有所论述。与商鞅法家不同的是,《管子》不仅肯定具有法的规定性的礼,而且又以道德之礼为法的依据,因而更接近于荀子。

一方面,《管子》既确认了“法”的最原初的意义在“自然法”上,同时又赋予“自然法”基础上的“人为法”以历史的合理性,所以《管子·版法解》说:“法者,法天地之位,象四时之行,以治天下。四时之行,有寒有暑,圣人法之,故有文有武。天地之位,有前有后,圣人法之,以建经纪。”又《管子·任法》说:“尧之治也,善明法禁之令而已矣。……黄帝之治也,置法而不变,使民安其法者也。”如前所言,这里的“法”与具有“法”的规定性的“礼”本质上没有什么差异,不过是像商鞅那样以“法”言“礼”而已,表现出管子学派浓重的法家思想成分。《管子》还进一步从国家政治的角度明确法治的普遍和现实的意义,《管子·明法解》说:“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故明主之治也,当于法者赏之,违于法者诛之。故以法诛罪,则民就死而无怨;以法量功,则民受赏而无德也。此以法举错之功也。故明法说:以法治国,则举错而已。”由此我们确实可以看到法家商韩的影子。而《管子·法法》所谓“法者,民之父母也”和《管子·任法》所谓“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为天下大治”的说法,比起商韩的“以法为本”和“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于大夫庶人”,显得更加直接和明确。又《管子·任法》所谓“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则不过是现实政治的写照。在《管子·权修》中还着重强调以法治民的道理:

凡牧民者,欲民之可御;欲民之可御,法不可不审。法者,将立朝廷者也;将立朝廷者,则爵服不可不贵也;爵服加于不义,则民贱其爵服;贱其爵服,则人主不尊;人主不尊,则令不行矣。法者,将用民力者也:将用民力者,则禄赏不可不重也;禄赏加于无功,则民轻其禄赏;民轻其禄赏,则上无以劝民;上无以劝民,则令不行矣。法者,将用民能者也;将用民能者,则授管不可不审也;授官不审,则民间其治;民间其治,则理不上通;理不上通,则下怨其上;下怨其上,则令不行矣。法者,将用民之死命者也;用民之死命者,则刑罚不可不审;刑罚不审,则有辟就;有辟就,则杀不辜而赦有罪;杀不辜而赦有罪,则国不免于贼臣矣。

可以说,这完全都是承袭和发挥法家思想的。

然而,在另一方面,《管子》又多以“礼”言“法”,揭示了具有“法”的规定性的“礼”的存在意义,说明“法”与“礼”的关系。《管子·君臣上》说:“天有常象,地有常形,人有常礼,一设而不更,此谓三常。兼而一之,人君之道也。”《管子·形势解》说:“仪者,万物之程式也;法度者,万民之仪表也;礼义者,尊卑之仪表也。”又《管子·枢言》说:“法出于礼,礼出于治;礼,治道也。万物待治礼而后定。”在这里,“礼”获得了“法”之本原的地位的。也就是说,最先在王权政治中起规范秩序作用的是“礼”,即所谓“礼出于治”。而随着社会政治的变迁,“法”观念的扩展,逐渐占据主要地位,于是“礼”的观念中所包含的“法”的意义逐渐直接为“法”的观念所覆盖,或以“法”来表述。在制度上,礼制就变成了法制;在观念上,礼治也变成了法治。“法出于礼”讲的就是这种制度与观念的变迁。当然,“礼”和“法”的发生与发挥作用还有着其他方面的根据,这就是《管子·心术上》所说的:“礼者,因人之情,缘义之理,而为之节文者也。故理者,谓有理也;礼也者,明分以谕义之意也。故礼出乎义,义出乎理,理因乎道者也。法所以同出,不得不然者也。故杀僇禁诛以一之也。故事督乎法,法出乎权,权出乎道。”在这里,“礼”和“法”在“理”和“义”的统摄之下皆归于“道”或合于“道”。同样,具体的“法”也是要和于“道”的,如《管子·法法》有所谓“宪律制度必法道”。这个“道”就是在天为“天道”,在地为“地道”,在人为“人道”的集中体现。实际上,以秩序而言,古人观念中的“理”、“礼”、“道”、“法”,讲的都是同样的意思。 然而,从政治思想上说,礼与法才是最首要的,或者说,礼法并举才是《管子》一书的核心内容。在这方面,“礼”,既有道德的成分,又有法的成分。《管子·五辅》列有所谓“礼有八经,法有五务”。具体地说,“礼之八经”就是:“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贫富有度。”显然,这是一种以道德为标准的“礼”的社会等级秩序。进一步加以引申,则是:“八者各得其义,则为人君者中正而无私,为人臣者忠信而不党,为人父者慈惠以教,为人子者孝悌以肃,为人兄者宽裕以诲,为人弟者比顺以敬,为人夫者敦懞以固,为人妻者劝勉以贞。夫然,则下不倍上,臣不杀君,贱不逾贵,少不凌长,远不间亲,新不间旧,小不加大,淫不破义,凡此八者,礼之经也。”而所谓“法之五务”是:“君择而臣任官,大夫任官辩事,官长任事守职,士修身功材,庶人耕农树艺。”这又是以上下为序列的“礼”的政治等级秩序。两者都是“法”的体现。在这个意义上,“法”和“礼”是合二而一的。如果要找出二者的不同表现,则如《管子·心术上》所说:“登降揖让,贵贱有等,亲疏有体,谓之礼;简物小大一道,杀僇禁诛谓之法。”实际上,无论是礼义、礼仪,都是在“法”的限制之下的。所以《管子·君臣下》说:“故法而守常,尊礼而变俗,上信而贱文,好缘而嫌焉,此谓成国之法也。”又《管子·版法解》说:“凡人君者,欲民之有礼义也。夫民无礼义,则上下乱而贵贱争。故曰:庆勉敦敬以显之,富禄有功以劝之,爵贵有名以休之。”

此外,上言“人君者中正而无私”为“礼”的第一要义,这又和《管子》特别强调“法”的公正无私一致,更加显出“礼”和“法”的吻合。“法”和“礼”都是一种既定的政治尺度,代表了公正和公理,所谓“上以公正论,以法制断”是现实法治政治的基本要求[113],也是合于天道地道的公理的。还有所谓“天公平而无私,故美恶莫不覆;地公平而无私,故小大莫不载。”和“行天道,出公理,则远者自亲;废天道,行私为,则子母相怨”[114]。在此,我们又一次感受到自然法意识的存在。那么,“舍公而任私,故民离法而妄行”[115],“法废而私行,则人主孤特而独立,人臣群党而朋成”[116],“私情行而公法毁”[117],讲的都是因“私”害于“公”而导致礼法弛废的恶果。故《管子·任法》说;“夫法者,上之所以一民使下也;私者,下之所以侵法乱主也。故圣君制仪设法固守之。然故堪杵(材)习士、闻识博学之人不可乱也,众强富贵私勇者不能侵也,信近亲爱者不能离也,珍怪奇物不能惑也,万物百事非在法之中者不能动也。故法者天下之至道也,圣君之宝用也。”又,圣王贤君的政治就在于“以法制行之,如天地之无私也。是以官无私论,士无私议,民无私说。”《管子·明法解》也说:“夫舍公法而行私惠,则是利奸邪而长暴乱也;行私惠而赏无功,则是使民偷幸而望于上也;行私惠而赦有罪,则是使民轻上而易为非也。”

在现实政治中的治国治民方面,《管子》主张,只有礼法并举才能使民心所向,天下太平的。正如《管子·权修》所说:“厚爱利足以亲之,明智礼足以教之,上自服以先之,审度量以开之,乡置师以说道之,然后申之以宪令,劝之以庆赏,振之以刑罚。故百姓皆说为善,则暴乱之行无由至矣。”又《管子·明法解》:“明主者,有法度之制,故群臣皆出于方正之治,不敢为奸,百姓知主之从事于法也。故吏之所使者有法,则民从之;无法,则止。民以法于吏相距,下以法于上从事。”

从某种意义上说,法治和礼治都可以构成理想社会,并且两者也是可以相通的。《管子 ? 入国》中有所谓“九惠之教”,即:“一说老老,二说慈幼,三说恤孤,四说养疾,五说合独,六说问病,七说通穷,八说振困,九说接绝。”在《管子·五辅》更有涉及到社会保障的内容:“薄征敛,轻征赋,弛刑罚,赦罪戾,宥小过,此谓宽其政。养长老,慈幼孤,恤鳏寡,问疾病,吊祸丧,此谓匡其急。”此两段文字,在《周礼》中有极为相近的内容,如《地官·司徒》中的“以荒政十二聚万民:一说散利,二说薄征,三说缓刑,四说弛力,五说舍禁,六说去几,七说眚礼,八说杀哀,九说蕃乐,十说多昏,十有一说索鬼神,十有二说除盗贼。”《地官·司徒》还有:“以保息六养万民: 一说慈功,二说养志,三说振穷,四说恤贫,五说宽疾,六说安富。”表明《周礼》与管子学派思想的内在联系。不仅如此,《管子》论述的内容使人们联想起孟子的“省刑罚、薄税敛”的“仁政”主张和由“老吾老”、“幼吾幼”而推广于社会的仁爱之心所构筑的理想,也使人们联想起《礼记·礼运》中的大同理想社会,可以说既是礼治的体现,又是法治的体现。诚然,法家的政治实用主义使人们过分地关注现实,而令人们几乎忘却了对理想政治的憧憬。《管子》中的理想性内容,或许足以补充这方面的缺失。

小 结

综上所述,在先秦诸子的论述中,虽有重“礼”、重“法”、重“道”的学派分别,但实际上,对“礼”和“法”,关注最深,论述最多的则莫过于儒家和法家,又以荀子及管子学派保留的思想内容最为丰富。那么,使儒法之争成为一种 影响 深远的历史公案是否可以说就是礼法之争呢?当然不是。至少以此来概括是不全面的。从上面的考察我们看到,“礼”中自有“法”的规定性内容。这样的“礼”和“法”一样,都是以道德之礼为精神根据的。尽管如商鞅等法家主张摒弃儒家的道德之礼,表现出一种强力政治的态势,但是这只不过是为适应于虚张声势的霸道政治的需要而已,因为任何法制都必然有其道德的根据。法家自可以不苟同于儒家的道德,如所谓“仁、义、礼、智、信、慈、惠、孝、悌”等,然而,又总要建立起一种道德体系。于是,或以不同的名词概念加以表述,或赋以旧有名词概念以新的意义。总之,社会上、人心中存在着意识和理念的总会有所保留的。正如王安石所说:“仁义礼信,天下之达道,而王霸之所同也。夫王之与霸,其所以用者则同,而其所以名者则异,何也?盖其心异而已矣。其心异则其事异,其事异则其功异,其功异则其名不得不异。”[118]

似乎可以说,在 中国 古代政治思想体系中,王道政治与霸道政治总有着理想性与现实性的分别,这一意识一直成为思想家讨论的焦点,也直接影响到历代的政治实践。那么,礼与法的关系的思想学说就是这一意识的集中体现。从广泛性和包容性的意义上讲,也许正像荀子及管子学派的思想表述那样,礼与法的关系本身既是折中的,又是融合的,甚至是同一的,正介于理想与现实之间,都可以成为实现由现实走向理想的手段和路径。最后值得注意的就是,“三礼”中的《礼记》、《周礼》的有关礼法思想无疑是包含了先秦诸子论“礼”与“法”的思想内容的。

[1]《论语·为政》。

[2]《论语·宪问》。

[3]《论语·子路》。

[4]《论语·尧曰》。

[5]《论语·子路》。

[6] 同上。

[7]《孟子·离娄上》。

[8]《孟子·滕文公上》。

[9]《孟子·梁惠王下》。

[10]《孟子·滕文公上》。

[11]《荀子·礼论》。

[12]《荀子·性恶》。

[13]《荀子·性恶》。

[14]《荀子·天论》。

[15]《荀子·大略》。

[16] 同上。

[17]《荀子·儒效》。

[18]《荀子·臣道》。

[19]《荀子·修身》。

[20]《荀子·大略》。

[21]《荀子·致士》。

[22]《荀子·不苟》。

[23] 以上均见《荀子·礼论》。

[24] 以上均见《荀子·富国》。

[25]《荀子·君道》。

[26]《荀子·强国》。

[27]《荀子·儒效》。

[28]《荀子·强国》。

[29]《荀子·荣辱》。

[30]《荀子·王霸》。

[31] 同上。

[32]《荀子·儒效》。

[33]《荀子·致士》。

[34]《荀子·君道》。

[35] 同上。

[36]《荀子·修身》。

[37]《荀子·君道》。

[38]《荀子·议兵》。

[39]《荀子·富国》。

[40]《荀子·致士》。

[41]《墨子·三辩》。

[42]《墨子·尚同中》。

[43] 同上。

[44]《墨子·尚同中》。

[45]《墨子·尚同下》。

[46]《墨子·辞过》。

[47]《墨子·尚贤上》。

[48]《老子·十章》。

[49]《老子·三十八章》。

[50]《老子·五十七章》。

[51]《老子·三十八章》。

[52]《老子·三十八章》。

[53]《老子·二十五章》。

[54]《庄子·知北游》。

[55]《庄子·在宥》。

[56] 同上。

[57]《荀子·性恶》。

[58]《庄子·缮性》。

[59]《庄子·大宗师》。 [61] 以下所引《尹文子·大道》(上下),见于扫叶山房《百子全书》1919年版,浙江人民出版社影印版,1984,第5册。

[62]《尹文子·大道上》。

[63]《尹文子·大道上》。

[64]《尹文子·大道上》。

[65]《尹文子·大道上》。

[66]《论语·颜回》。

[67]《论语·子路》。

[68] 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78页,北京,东方出版社, 1996。

[69] 同上,80页。

[70]《慎子·君人》。

[71]《慎子·君臣》。

[72]《慎子·威德》。此上引《慎子·威德》、《慎子·君人》,见扫叶山房1919年版《百子全书》所收,浙江人民出版社影印版,1984,第5册。《慎子 君臣》,见《四部丛刊》缪全荪辑本。

[73]《慎子·威德》。 [75]《荀子·富国》。

[76]《荀子·非十二子》。

[77]《商君书·修权》。

[78]《商君书·算地》。

[79]《商君书·说民》。

[80]《商君书·靳令》。

[81]《商君书·画策》。

[82]《商君书·定分》。

[83]《商君书·修权》。

[84]《商君书·壹言》。

[85]《商君书·更法》。

[86]《商君书·开塞》。

[87]《商君书·更法》。

[88]《商君书·靳令》。

[89]《商君书·说民》。

[90]《商君书·壹言》。

[91]同上。

[92]《商君书·算地》。

[93]《商君书·壹言》。

[94]《商君书·算地》。

[95]《商君书·画策》。

[96]《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华书局本,第7册,2146页。

[97]《韩非子·大体》。

[98] 同上。

[99]《韩非子·守道》。

[100]《韩非子·奸劫弑臣》。

[101]《韩非子·五蠹》。 [103]《韩非子·用人》。

[104]《韩非子·奸劫弑臣》。 [106] 《韩子浅解》,上册,142页。

[107] 《论语·阳货》。

[108] 《论语·八佾》。 [110] 同上,425~427页。

[111] 《管子·版法解》。 [113] 《管子·任法》。

[114] 《管子·形势解》。

[115] 《管子·任法》。

[116] 《管子·明法解》。

[117] 《管子·八观》。

[118] 《王文公文集卷第二十八 杂著 王霸》,上册,326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

先秦的“辩者”
发布时间:2015-08-18
现在一般认为中国哲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代,这个时代孕育了无数的思想家和思想派别,在中国的思想史上,先秦时期可谓是一个黄金时期,正如吕思勉先生所说,中国的“历代学术,纯为我所自创者,实止先秦自学耳”。可以说,先秦的哲学思......
从古玺看老子思想在先秦的流传
发布时间:2023-05-20
古玺是秦朝以前玺的特称。其中有大量成语玺,玺文或直接取自《老子》,或受老子思想影响。这些古玺可弥补先秦文献中老子史料奇缺之憾,对于研究老子思想在先秦时期的流传有着重要的意义。古玺所见的老子思想成语玺或称为箴言玺,乃用当时流行之格言、警句等制成,以对自己进行警戒或劝勉之用。与其他古玺相比,成语玺更具思想性,从中可以看到极其丰富的老子及道家思想。1.重道安宗,自然无为“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他以为“万.........
先秦法家进化论及其近现代影响
发布时间:2023-03-21
〔摘要〕 先秦法家进化论以其“因时而变”的变法主张和“法今王”的政治取向,并贯之以清醒的人性论认识和功利务实精神,服务于当时各国企望“富国强兵”的改革实践。这一极具革命性的学说,在某种程度上突破了古代的循环时间观,与受......
先秦食器考略
发布时间:2023-06-05
摘 要: 在多繁的制度中,先秦的食占著相重要的位置。然先秦食器多散於《周》、《》、《》三中,且理。其整理,配以片,列以其字形演程,列其出,形象先秦食器的用途及意。 词: 《》 食器 《三》 中自古以便是之邦,在中的文化中......
论先秦儒家主要代表人物的法律思想
发布时间:2023-05-04
【摘 要】以孔丘为代表的先秦儒家从“礼治”、“德治”和“人治”三个方面提出了一整套治理国家的法律思想和主张,对中国封建的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研究他们的法律思想并客观地进行评价,推陈出新,其中积极的思想主......
先秦邦交中的间谍与间谍理论初探
发布时间:2023-06-20
先秦时期是我国古代间谍活动的高峰期,间谍在国家大事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学界在以往的研究中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某一人、某一国或某一个阶段的间谍活动多有探讨。但总体而言,与邦交相关的军事间谍活动及整个先秦时期间谍理论等问题......
论先秦道家天命观的特点
发布时间:2023-07-12
“天命”是先秦哲学研究中一个很重要的范畴。研究者对儒墨甚至法家的天命思想都研究得比较充分,但对先秦道家的天命思想却向来少有探讨。零星的成果有:罗安宪分析了道家对天命所持的一种自然的无可奈何的态度,①张海英、张松辉探讨了......
先秦借贷活动探析
发布时间:2014-01-17
[内容提要]借贷活动在我国古代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引起学术界普遍重视,并有不少研究成果问世,但其中仍有许多空白和薄弱环节。有关借贷活动的最初发展及演变即是其中之一,本文拟对此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先秦;......
先秦饮食文化初探
发布时间:2023-02-11
饮食作为人生活中的主要内容,之所以有其文化,是因中国有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加之幅员辽阔,饮食风俗等具有浓厚的地域多样性,同时饮食文化与中国传统儒学及祭祀等礼文化联系紧密,更为重要的是中西方在饮食上有着明显区别,所以它在文......
论荀子乐论中“礼”与“乐”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2-12-15
摘要:荀子对于中国古典美学有着深远的影响,继承了孔子的观点,并且也产生了自己的观点,将孔子的思想发挥的淋漓尽致,对后世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荀子乐论中“礼”与“乐”的关系,阐明“礼”与“乐”同样重要,不仅关系到......
清华简与先秦时代的黄老之学
发布时间:2023-06-26
内容提要从“天→地→邦→人”的论述序列、“天道论”“因循论”及“利民”“尊君”理念等角度进行考察,可发现清华简《汤处于汤丘》与《汤在啻门》都包含有一定的黄老因素。尤其是《汤在啻门》一篇已出现四时、五行、刑德、气等明显......
论先秦思想家的环境保护思想
发布时间:2022-08-16
摘要:先秦思想家的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环境保护思想,“天人合一”“仁民爱物”“知曰常明”“取之有节”“圣王之制”等环保观念,设置环境保护机构,制定比较完善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的实践,都对今天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
从先秦法家视野看当今政治新常态
发布时间:2022-11-06
2014年“新常态”成为经济学界讨论热词,然而,随着起推动作用的顶层设计的结构化,起基础作用的经济的新常态化,中国政治亦步入新常态化轨道。 一、政治新常态的具体内涵 “新”代表着一种与以往不同的变化,“常态”则表明这种......
先秦儒墨义利观析要
发布时间:2023-06-15
摘 要:义利之辨,是一直贯穿中国古代思想史的一个基本问题。春秋战国时期,儒、墨、法、道、兵等诸子蜂起,他们对义利问题的探讨不仅在当时掀起了一次论辩的高潮,亦对后来中国传统思想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这其中,又以儒、墨两家......
浅谈荀子的礼法思想
发布时间:2023-07-28
摘 要: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上的大解放,诸子百家的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碰撞,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荀子的哲学应运而生,成为哲学思想领域重要的代表之一。他通过继承、发展和修正儒家的“礼治”和法家的“......
论先秦人性理论的演进与政治思想体制的建构
发布时间:2016-12-23
一、前言 先秦诸种人性理论虽纷繁各异,但有一共同点,即都是立基于现实社会,为解决现实社会的问题而来,关注的重心在此岸世界而非虚无缥缈的彼岸世界。如余英时所言,中国早在先秦时期就完成了关注重点从天上到人间的下沉,实现了马......
人治与法治——先秦古希腊关于统治方式问题比较
发布时间:2023-05-13
" 本章标题也许容易让人产生一种误会,以为先秦思想家谈人治,古希腊哲人谈法治,然后进行两者的比较。实际上,先秦思想家(以儒家和法家为代表)既谈人治又谈法治,并且还自觉地进行了比较。同样,古希腊哲人也是如此。所不同的是,尽管......
谈中国先秦与古希腊声乐的起源与审美
发布时间:2022-12-15
摘要 中国 先秦与古希腊声乐的起源上都深受宗教的影响,具有唯心论的特点,在声乐的表现形式上也是类似的,那就是伴有舞蹈的“诗乐”。“乐”具有本体的特征,“声”仅仅是表达 音乐 的手段之一。在声乐文化的审美观念上,中国先秦......
论先秦人格道德化及其当代启示
发布时间:2023-02-01
摘要:忧患意识发轫于周初“以天为则”和“以史为鉴”,是摆脱了宗教神和造物主观念下的主体自觉和人文理性觉醒,它对我国传统道德特别是人格道德的培育起着积极的重要作用。周初时期的忧患意识引申出“明德敬德”,德与人的关系开始......
分析先秦时期音乐教育
发布时间:2023-04-29
分析先秦时期音乐教育 分析先秦时期音乐教育 :小学音乐论文:音乐课堂教学过程 我国民族音乐的形成与特点 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分析先秦时期音乐教育 文章 来源 于 3 e d u 教 育 网 《尚书?舜典》中的一......
先秦儒家政治思想新评
发布时间:2023-04-29
一、儒家政治思想的特点 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孔子以后,"儒"又成了以孔子学说为宗旨而形成的学派时称谓。"儒者"即专指孔子及其门弟子。"儒学"即专指孔子思想及其门弟子发展的学说。孔于是中国政治思想史最伟大的人物,从孔子开始......
先秦时期重民思想评述
发布时间:2023-05-13
西汉贾谊在他的著作中更加清晰地阐述了重民思想:“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人民的力量如此伟大,以致于是“万世之本”。重民思想发源于西周,并且在管仲和先秦儒家的思想里不断得到发展。 一、周......
先秦时期家犬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发布时间:2023-06-27
一、 研究现状 关于先秦时期家犬的研究,国内现有的研究成果涉及的学科有考古学、古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历史学等。家犬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 关于家犬的判断标准 除上述研究外,武仙竹根据我国考古遗址出......
论《文子》的礼学思想
发布时间:2023-02-04
[摘要]《文子》具有丰富的礼学思想,对礼的起源、本质、作用及礼的弊端、制礼的原则等都有独到的思考,其礼学思想上承老子,下启庄子,是先秦道家礼学思想发展的重要一环。《文子》认为礼是人类社会发展到末世的产物,其本质在谦和敬。礼与德、仁、义一起构成圣人治理天下、统御万物的四种手段,但道德是本,礼是道德派生出来的,对于治理天下来说,是末之又末的手段,其作用仅及于一乡的范围。末世不可缺少礼,但礼破坏了人美好.........
荀子的隆礼重法思想与当代中国法治建设
发布时间:2023-05-16
荀子是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儒学大师,后世对他有很高的评价。隆礼重法,即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就是将道德教化与法律约束、德治与法治相结合,使礼与法共同化导人心、共建社会秩序。 在荀子看来,人无......
从先秦到民国:白鹭入诗史
发布时间:2023-07-03
白鹜是长寿、幸福的象征。端丽洁白谓之贞静,振翅于飞谓之奋厉,株守忘机谓之了禅,相栖相偕谓之笃情,淡泊节制谓之知足。自《诗经》开始,两干多年来,无数诗人怀着爱意,乐此不疲的描写白鹭、赞美白鹭。于是.白鹭从一首诗里飞出来,又飞入另一首诗。衣冠禽兽传说商朝末年,纣王荒淫无道,残害忠良。周文王姬昌被其囚禁h里七年,不得归国。他手下的大夫散宜生为救主,遍行天下,收集各种珍禽异兽,以进献纣王。其中,最珍贵的兽.........
先秦儒学的开展与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
发布时间:2022-11-02
先秦儒学,是一种十分成熟的思想形态,要想深入准确地认知它的内涵,就必须从发生学的意义上追根溯源,对其形成的 历史 进行认真的探讨。本文拟从“有典有册”的殷商文化入手,通过祖与帝、德与天、仁与礼、性与命等四对先秦重要 哲学 范......
先秦保护环境的思想及对治
发布时间:2013-12-18
先秦保护环境的思想及对治 先秦保护环境的思想及对治 先秦保护环境的思想及对治 内容提要:保护环境是人类二十一世纪的重大课题。先秦保护环境的思想及对治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关键词: 环境 保护环......
赛诸葛Q神料敌机先失好局玉米含泪坐化
发布时间:2015-09-11
生活很无情,有些人注定无法成为天之骄子,但没有蓝天的深邃,还可以有白云的飘逸;没有大海的壮阔,可以有小溪的优雅;没有原野的芬芳,可以有小草的翠绿。魔兽比赛中你可能永远无法拿到冠军,但你总能做点什么事来让观众铭记,而这其......
“仁之德”与“道之德”:先秦两种德性思想之比较
发布时间:2023-01-15
摘要:孔子和老子分别开创了儒、道德性思想先河并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以“仁之德”和“道之德”为其特色的孔、老德性观,不仅代表了中国德性文明发展的两大历史趋势,而且在彼此融摄中共同维系着中华民族道德文化的传统与主干。新形势下,认真解读两种德性观的内涵,在思想“原点”的比较中探索它们在核心概念、主体价值取向和德性养成路径上的差异性,传承和弘扬以“社会伦理”见长的孔子德性观和以“自然伦理”见长.........
浅谈先秦儒学的地域文化特色
发布时间:2023-02-09
儒学是一个开放的思想体系,它能不断吸纳不同文化因素以丰富其内涵。早在先秦时期,儒学在生成、传播的过程中,就从不同的地域文化中汲取营养,形成了异彩纷呈的地域文化特色。本文拟以邹鲁儒学、齐地儒学、三晋儒学为例,对先秦儒学的......
作为现代政治哲学的先秦思想。
发布时间:2023-01-17
摘要: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一直存在争议。如果我们将哲学定义为对超时空与人群的人类根本问题的系统反思,那么中国思想是含有哲学之向度的,并且中国哲学有其表达系统反思的方式。哲学的比较应以不同哲学流派所面对的问题为基础,因为......
民本与民主——先秦与古希腊关于政权基础问题比较
发布时间:2023-01-12
" 正如人治与法治一样,民本与民主也是中西政治思想史上的一对重要概念。可以这样说,人治与法治,民本与民主就像两根柱子,分别支撑着中西政治思想两座大厦;又如两块磐石,分别为中西政治思想奠定了坚实基础。人治与民本相关联,法治与......
试分析先秦两汉文学中的鱼文化
发布时间:2023-03-05
摘要:自古以来鱼便同我国人民的生活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因其对人民社会生活的重要性,从上古时期起,我国人民便开始借鱼抒情,故而的有关鱼的文学作品成为了先秦两汉文学作品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形成了独特的――鱼文化。本文从民俗......
中国古代礼与法的关系之礼的法律化浅谈
发布时间:2023-07-15
一、礼与法 礼,就是各类纲常礼教及其外在体现,它起源于祭祀,后来内容逐步延伸并影响到家族(宗族关系)、等级关系、国家等各个方面,成为规范、约束社会秩序的一种普遍性社会规范。礼主要是从儒家思想的礼的内容逐步演变和发展而来,......
分析先秦儒者的仁道命题之差异
发布时间:2023-03-09
分析先秦儒者的仁道命题之差异 分析先秦儒者的仁道命题之差异 分析先秦儒者的仁道命题之差异 【摘 要】孔子的仁与道表达出的是两个范畴,在我们今天看来,其隐藏在历史文本内的潜台词应当是两种概念,两种定义。当孔子说“吾......
论先秦儒家的主体人格思想及其现实意蕴
发布时间:2022-12-10
论先秦儒家的主体人格思想及其现实意蕴 论先秦儒家的主体人格思想及其现实意蕴 论先秦儒家的主体人格思想及其现实意蕴 精品 源自地 理 科 [论文关键词]仁 主体人格 君子人格 圣德 内圣外王 [论文摘要]先秦儒家的主体人格思......
反就业歧视立法诸问题与新展望
发布时间:2023-05-04
【摘要】就业平等权是我国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就业促进法》、《劳动法》等均对平等就业做了相应规定。然而,面对日趋多样化的就业歧视现象,当前立法对就业歧视的规范仍存在漏洞和空白点,为了更好地维护劳动者的就业平等权......
先秦文学中体育意象语言描写研究
发布时间:2023-01-28
引言 文学作为独立的个体,本身就需要具有其独立性以及系统性两个特点。先秦时期是我国古典诗歌得以发展的最有利时期,文坛中出现了很多新的诗歌流派,各个不同的派别之间互相争斗,使得先秦时期的诗歌名句有很多都流传了下来。本文以......
诸暨市纺织行业电子商务应用分析的论文
发布时间:2022-09-06
近几年来随着Internet的日益发展,中国网民的数量正在不断上升,电子商务也随着这股潮流为越来越多的网民所接受,浙江省诸暨市的不少纺织企业也逐步意识到了电子商务的作用,总体来说诸暨市的纺织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的情况还处在初步阶段......
“负志”之罪与秦之立法精神
发布时间:2023-04-01
[摘要] 秦代法令中的“负志”表示怀有志向或坚守节操,“负志”之人试图与当政者保持距离而拒绝入仕,因而受到法律的惩罚。法家是君主专制制度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们利用人性的弱点为专制君主服务,以“富国强兵”的名义无视个人的权......
先秦思想家的环境保护思想的分析
发布时间:2023-07-02
生态环境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正如马克思指出的: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当今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时刻提醒着人们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社会各界都在为改善生存环境,寻求可持续发展道......
先秦史著文学化的文化内因探究
发布时间:2023-06-06
《左传》《国语》《战国策》是先秦的历史著作,同时又是有一定文学水平的历史记述,具有很高的文史价值,有专家把它们归到历史文学的范畴中去,还有学者把它们称为叙事体文学。作为先秦史学著作,记事中出现了具有较高艺术成就的文学化......
浅论晚明心学自然性向先秦儒学社会性的回归
发布时间:2023-05-05
摘 要:李贽晚明心学强调“童心”,强调人应该无所熏染,应保持本真,不论是好色、好货、好勇,这都是人性的表现,只有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人。儒学强调仁义礼智信,强调如何教化人民。所以,无形中“心”、“儒”两学就形成了一种对比......
论秦始皇的“法治主义” 
发布时间:2023-03-17
" 秦始皇称帝后,主张“事皆决于法”,[1]从而高扬起“法治主义”的大旗,以理天下。直到今天,法治主义也是个十分诱人的主张,而法制社会更是今人努力在追求的一种理想社会境界。难道在几千年前,这位极权皇帝就已经实行了法治主义......
道家与道教的“理身理国”思想――先秦至唐的历史考察
发布时间:2022-12-31
作者:陈进国 内容提要:本文考察了先秦至唐道家和道教各派“理(治)身理(治)国”思想的发展。道家及道教各派都曾围绕着理(治)身与理(治)国的关系进行过不同层次地探讨。从“天人合一”原则出发,道家和道教各派不仅将身......
成部平原先秦时期的水工遗产与古蜀文明进程
发布时间:2022-08-07
【摘要】近年来成都平原先秦时期的考古研究成果不仅勾勒出先秦时古蜀文明的发展脉络,更一步阐释了地理环境、气候和水源等对于蜀文化和蜀地传统治水技术的深刻影响。从目前的古材料看来,至迟在春秋晚期,西蜀地区已经开始普遍使用笼......
论述诸葛亮形象
发布时间:2023-02-14
在《三国演义》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中,诸葛亮无疑是塑造得最为成功,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个。可以说,他是全书的真正主角,是维系全书的灵魂。罗贯中满怀挚爱之情,倾注全部心血,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将他塑造为一个高雅、睿智、充满理想色......
从“礼治”到“法治”?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4-28
一 根据一般流行的见解,传统的中国社会,从政治学的方面看,是一个“人治”的社会,从社会学的方面看,是一个“礼治”的社会,而无论“人治”还是“礼治”,在今天都不具有超越时代的意义,因为归根到底,它们只是另一种社会、另一个......
中国东北地区先秦时期火葬墓研究
发布时间:2023-03-16
[摘 要]火葬墓是一种特殊的墓葬形式。在火葬的墓葬礼仪中,一个重要明显的区别于其他葬式的特点就是火的使用,现在能够观察到的火葬墓均掩埋于地下,且基本属于一次葬、二次葬的范畴。东北地区的火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焚烧一次葬的......
有关孙中山先生葬礼的几件文物
发布时间:2023-05-04
1925年3月12日,一代伟人孙中山在北京病逝。但直至1929年6月1日,国民政府治丧委员会才举行隆重的安葬仪式(即奉安大典)。今年时值孙中山先生奉安85周年纪念,特披露珍藏的《总理奉安实录》一书、纪念章和若干老照片,回顾当年往事,缅怀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一、印发《总理奉安实录》在奉安大典礼成后不久,奉安委员会决定成立“总理奉安专刊编纂委员会”,以蒋介石、胡汉民、戴季陶、孙科、叶楚.........
圣王与哲学王——先秦古希腊关于理想统治者问题比较
发布时间:2023-06-24
" 先秦诸子在政治上、哲学上存在各自不同的看法,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理念,这就是“圣王”。“圣王”对中国历代政治思想与政治实践的作用与影响可谓至深至远。“哲学王”是柏拉图政治思想中的一个核心观念,也是贯穿柏拉图一生的精神信......
论考证胡适先生对宪法与法制的解读
发布时间:2016-09-21
胡适是宪政的忠实拥护者,胡适注重宪政与人权之问的关系,为宪政和法制赋予了有价值意义的内涵。从人权角度出发,认为宪法是人权的重要依托,是个体权利的可靠保障。对于立国与立宪以及约法与人权方面,他也有过深入的研究。胡适宪政思......
中法传统婚礼礼仪对比
发布时间:2023-01-18
[摘要]礼仪有两层含义:外在的穿着和行为以及其内涵。二者缺一不可。每个人自出生起就受到礼仪影响。婚礼是人们自觉参加的重大场合,故需完美礼仪。中国传统婚礼喜庆,法国传统婚礼神圣。以此为基调,我们将会看到两国的方土异同。 ......
中国诸法域法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与借鉴
发布时间:2015-08-04
摘 要 大陆地区、台湾地区、香港地区和澳门地区由于地域、历史及人文环境等诸多原因,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法律系统,这种既接近又相隔的特殊状况使两岸四地在法学人才培养模式上可以相互借鉴。本文将对两岸四地的法学人才培养情况进行整......
先秦儒家孝道在传统社会中的伦理价值
发布时间:2023-06-07
先秦儒家孝道在传统社会中的伦理价值 先秦儒家孝道在传统社会中的伦理价值 先秦儒家孝道在传统社会中的伦理价值 论文关键词:儒家孝道;传统社会;社会稳定;当代省思 论文摘要: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是儒家孝道的创始......
试论孔子对华夏礼乐文明的贡献
发布时间:2023-04-18
[摘要] 通过对《论语》、《孔子家语》、《史记・孔子世家》等文献的研究,描述孔子礼学思想的基本面貌。重点在于阐明孔子为中国传统礼制、礼义、礼学思想所贡献的主要的理论原则和实践精神。 [关键词] 孔子;《论语》;《孔子家语》......
秦朝的法律制度
发布时间:2023-07-14
广大朋友们,关于“秦朝的法律制度”是由查字典范文网论文频道小编特别编辑整理的,相信对需要各式各样的论文朋友有一定的帮助! 1、立法指导思想:(1)法令由一统,全国都要实行统一的法律令,并且最高立法权属于皇帝。(2)事皆决于......
先秦时期地方监察机构的设立和演变
发布时间:2016-09-26
早在西周,自上而下的监察已成雏型,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天子巡狩二是诸侯国君亲自省视或派员巡行;三是向地方派遣监察使臣。 周武王灭商后,因商的残余势力还较强大,武王采取了两项措施,一是封商纣王之子武庚于殷的旧都,以安抚商......
场合与服饰的禁忌礼仪商务礼仪论文(1)论文
发布时间:2023-04-19
时尚指甲引来异样目光 案例一 一位在银行工作的女职员发觉,尽管没人对她明说,她的同事似乎很注意她那长长的、精心修饰过的指甲。当她剪去长指甲后,又发现人们对她的态度迥然不同。不久,她就被选中参与一个高级主管人员的培训计划......
来自星星的孩子,首先是个孩子!
发布时间:2023-03-09
美国俄勒冈大学在读博士生,早期干预所研究生助教。俄勒冈州持证早期干预师,国际早期干预研究协会(ISEI)、美国特殊儿童委员会(CEC)及其属下童年早期分部(DEC)成员。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院。目前,自闭症的成因还是个......
论《秦风》与《豳风》的不同风貌
发布时间:2023-03-25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我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诗经》产生的地域非常广泛,因而形成了不同的风格与艺术特征。东周前期,秦国疆土在......
论秦国覆灭
发布时间:2023-03-27
[关键词]政变;经济基础薄弱;赋税重;焚书坑儒 公元前221年,秦灭齐国,结束了七国鼎立的战国时代,开创了大一统王朝的开端。自此中国历史开启了崭新的篇章。在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在中央创建皇帝制度,实施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
秦朝的法律制度
发布时间:2022-11-17
广大朋友们,关于“秦朝的法律制度”是由查字典论文网论文频道小编特别编辑整理的,相信对需要各式各样的论文朋友有一定的帮助!2、 云梦秦简:1975年12月,在湖北云梦城关睡虎地十一号墓地发掘出大量记载秦朝法律令的竹简,共1155枚。竹......
从当代治理哲学探究中国先秦哲学的价值
发布时间:2023-06-21
20世纪90年代,国际上兴起了治理(govern-ante)思潮。面对西方政府、市场调控的失灵,各种治理理论走向共识,即社会自主治理机制不可忽视。治理理论认为,现实社会是多中心、多领域、多层次、多维度、多因素、多变量、多主体的,简言之......
夫妻礼仪对孩子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2-11-19
情感专家小莉在《婚内见人品》中写道:一位企业家朋友,每次招聘高管,都要请对方的太太或老公吃饭,然后通过观察其对伴侣的态度,判断人品。 如果一个人对待伴侣傲慢无理,基本可以判断他的修养不够,公共场合都这样,他们私下相处的......
分析先秦文学研究的精准典要之论———读《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探源》随感
发布时间:2017-06-16
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探讨中华文明的起源,这个历程至早可以上溯到20世纪中叶。先生是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前辈学者,在大学本科及攻读研究生期间,亲身经历了有关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讨论。先生在《探源前言》中称:文革刚结束,我的第一篇关于中华文明史,初期中国文学史的论文,就是学习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用以认识中国文学初期形态诸问题的成果。由此可见,《探源》一书是先生在六十年教学和科研成果的积淀,犹如陈年佳酿,.........
商务礼仪和政务礼仪商务礼仪论文(1)论文
发布时间:2023-04-29
礼仪:礼者,敬人也,是做人的要求,是尊重对方;仪,是形式,是要把礼表现出来的形式,两者相辅相成,在国际活动接待中缺一不可。礼仪三要素包括:礼仪是交往艺术,交往强调互动,互动看结果;礼仪是沟通技巧,沟通强调理解;礼仪是行......
商务礼仪之会面礼仪商务礼仪论文(1)论文
发布时间:2022-12-03
商务交往中,见面时的礼仪是要讲究的,前面讲过首轮效应,第一印象非常重要,说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事,一个年轻的小姐与一位先生握手,有的小姐自认为很淑女、很懂礼貌,相反表现的却是不懂礼貌,没有见过世面、不够落落大方。(握手的......
基于空间向量模型的先秦文献相似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2-11-02
摘 要: 本文基于空间向量模型,利用TF-IDF值,对《楚辞》、《公羊传》、《管子》、《谷梁传》、《国语》、《韩非子》、《老子》、《礼记》、《论语》、《吕氏春秋》、《孟子》、《墨子》、《商君书》、《诗经》、《孙子》、《武子》......
浅谈入诸葛法眼的三国奇才
发布时间:2023-02-17
雄才大略的诸葛亮在三国的江湖中笑傲群英,能入他法眼的人才委实不多。然而,有一个非常厉害的奇才,诸葛亮对其非常看重,不仅费尽周折将其网罗至刘备麾下,且公开称赞这个人比自己强:运筹于帷幄之中,吾不如子彻远矣。 诸葛亮所赞的......
唯光论与先验哲学
发布时间:2023-03-22
" [提 要] 在当代,正当形而上学遭到前所没有的无情批判和摈弃时,有人却高声呼吁:“回到康德去”!早在200年前,康德就提出了“形而上学如何可能”的问题。在他的名著《纯粹理性批判》中,他针对这个问题,用“综合的办法”对纯粹......
浅论先秦儒家伦理思想塑造大学生道德情操模式的构建
发布时间:2022-12-12
" 论文关键词:先秦儒家伦理思想 大学生 道德情操 塑造 论文摘要:从先秦儒家伦理思想的现实意蕴及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操塑造的内涵切入,分析了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操塑造的现状,探讨了先秦儒家伦理思想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操塑造的意义......
美国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 在儿子毕业典礼上讲了啥
发布时间:2022-12-12
2005年,罗伯茨被小布什提名为首席大法官,直播期间宣布提名时,罗伯茨时年4岁的小儿子杰克突然跳出来砸场子,在镜头前手舞足蹈,嗨到忘形。小布什和罗伯茨强作镇定,装作什么也没发生,还是简妮冲上去把儿子揽到身后。第二天,跳舞视频传遍美国,大家揣测这是什么舞步。《美国邮报》调侃说:小伙子,干嘛这么兴奋,你爹还没得到这份工作。后来,还是成功出任首席大法官的老爸揭秘:他跳的不是舞蹈,只是在模仿蜘蛛侠用手嗖嗖.........
《礼记·月令》与古代自然法思想
发布时间:2023-03-13
在古代世界,作为 自然 法思想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将自然秩序与人类的 社会 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其 规律 性来规范人们的社会生产和生活,它反映了古代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和理解。在 中国 ,这一思维方式自有体现,特别集中地反映......
略论行政法的先决条件与客观基点(1)论文
发布时间:2013-12-18
在行政法学研究中,人们更多地是从某一视角来认识行政法,因而缺少一种整体、综合的观念,对行政法的概念关注较多却对行政法的本体与价值理念之探究较少。笔者以为,我们应探求行政法的全体(综合)存在,从而避免在行政法学研究上犯类似于......
盗马贼与秦穆公
发布时间:2023-04-21
春秋时期,盛夏的一天,秦宫御苑马厩里一夜之间丢失了十多匹良马。这些御马膘肥体壮,毛色亮滑,是准备配备给部队的军马。这些马还是秦国用重金从西域买来的,现在突然一夜丢失,这可是关系到国家征战拓疆的大案。秦穆公闻讯后怒上眉梢,当即严令御马监的官吏和巡城将军严查暗访,务必要尽快破案。顿时,秦都雍城(今陕西省凤翔县)百里之内警戒森严,到处增岗设卡,军士官兵四路八乡追查盗马贼。这天晚上,巡城大将军孟明视率着一.........
先秦儒家德福思想的积极心理学意蕴探析
发布时间:2023-04-20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作为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自20世纪末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后,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先秦儒者虽然距今已有二千多年,但其古老的思想不乏永恒的人文精神,先秦儒家早已经在其德福思想中展现......
商务礼则商务礼仪论文(1)论文
发布时间:2022-09-08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国际商务舞台上,如能熟练而恰当地运用礼仪知识,就有可能对业务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下列准则应当熟知: 知己知彼,入乡随俗 由于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对礼仪有很大影响,因此在与国外商家做生意时,要尽可能多......
浅谈《孔子家语•执髻》篇与《周礼》可靠性问题
发布时间:2023-05-23
在中国文化的典籍之中,无论《孔子家语》还是《周礼》,在关于所谓作者与成书年代问题上,都曾具有极大争议。即使在疑古思潮盛行时期,除了少数极端的疑古论者,学术界大多还是隐约看到了它们的价值。但是,其价值究有几何,却未必符合......
商务赠礼商务礼仪论文(1)论文
发布时间:2023-04-03
在有些国家,商务礼品与做客礼品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既包括礼品种类,又包括赠送场合。做客礼品是客人用以表达对主人设宴款待或留客住宿后的感激之情,它的感情色彩较浓,最能反映送礼人的个性和品位。而商务礼品所表达的是一种职业联系......
物权优先效力的问题属性与讨论方法
发布时间:2013-12-19
物权优先效力的问题属性与讨论方法 物权优先效力的问题属性与讨论方法 物权优先效力的问题属性与讨论方法 听了戴孟勇先生的报告挺受启发,感觉以前在很多时候没有经过反思就接受了一些结论,现在......
论现代民商法文化的先进性与局限性
发布时间:2022-10-20
近年来,中国大陆私法学者对现代民商法文化的讨论存在两种倾向:一讲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现代民商法及其文化似乎无所不能,通篇誉美之词;一讲建设和谐社会,现代民商法及其文化又似乎尽是缺陷,一无是处。针对这两种偏颇的观点,本文认......
我国信用权立法诸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3-12-19
我国信用权立法诸问题研究 我国信用权立法诸问题研究 我国信用权立法诸问题研究 我国信用权立法诸问题研究 ----------兼谈律师信用权立法保护 山东德衡律师事务所 王 中 内容摘要:信用权具有财产权和人格......
育身心 探学理 明教法 诸实践
发布时间:2022-12-28
一、清晰“为何学”――体育自身在教育中的功能 2001年以来学校体育课程与教学开始改革,至今改革十余年,现实实践中存在许多的困难,各种思想认识上的碰撞,进一步推进了我们对体育学科的深入探究。虽说传统陈旧的理论因逻辑混乱而成......
秦代建筑排水作法
发布时间:2023-07-17
摘要:本文以考古资料为依据,主要从材料、技术、做法等方面对秦代的建筑排水的进行深入了解与探究。 关键词:秦代 排水管道 排水竖管 排水弯管 引言 排水设施不仅能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便利,也能提供卫生和安全的保障。伴随......
先秦儒家让贤观念的推陈出新及其双重维度
发布时间:2015-08-19
[摘 要]西周春秋时期的公子让贤,是在官爵世袭的制度安排下作为世族推举执政大臣的一种补充而得到提倡。先秦儒家则开始在抽离世族繁盛的背景下弘扬贤能居位的理想,将“贤”的对象从世族内部扩展到社会各阶层当中。“推贤让能”与贤......
从《先圣大训》看杨简对大、小戴《礼记》的态度
发布时间:2023-08-04
【摘要】《礼记》分大、小戴,由郑玄所注《小戴礼记》广泛流传,历史上学者们大都奉《小戴礼记》为经典,即是我们通常提到的《礼记》。但杨简却独具一格,在其《先圣大训》中对《小戴礼记》提出了怀疑并进行改造,主要以《大戴礼记》......
巴西礼节和礼仪/商业惯例商务礼仪论文(1)论文
发布时间:2023-04-28
进餐和娱乐商业午餐和晚餐在巴西很普遍,但不太适合于介绍性会面。通常包括四五道菜,为期近两个小时。午饭是一天里的主餐,晚饭通常在晚上8点进行。 餐桌礼仪没有在美国和欧洲那么严格。有些巴西人用大陆方式拿刀叉(一手总拿着叉......
三阶教《七阶礼》与佛名礼忏
发布时间:2023-03-01
内容摘要:大住圣窟所刻《略礼 七 阶 礼 佛 忏悔等文》与三阶教《七阶礼》有诸多相似之处,从《七阶礼》的演变轨迹及大住圣窟对三阶教的影响等方面可以确定《略礼 七 阶 礼 佛 忏悔等文》影响了《七阶礼》,从中可窥《七阶礼》的起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