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历史的误读与道德的偏执 

历史的误读与道德的偏执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1-17 02:02:09
历史的误读与道德的偏执 
时间:2022-11-17 02:02:09     小编:

"

-----迟到的反思

地处文化边城青岛,信息、资料有限,只知王彬彬一篇《过于聪明的中国作家》引起一场热闹的论争,却不知就里。直到前不久收到人大复印资料,才得以拜读全文。读后,我久久地陷于深思之中。王彬彬挑起的这场争论可能已经平息,但王彬彬凭他“正义”的激情,说出或表达了一代青年文人的义愤,却触发了我对当代中国文人“心路历程”和中国现实社会道德与人文价值重建问题的反思。这的确是一些非常重要的问题,这些问题的重要性远远超出围绕王彬彬的这场论争本身。但要将这些问题揆理清爽,却必须心平气顺不动肝火,将个人是非置于度外。这似乎只有旁观者方可作到;这似乎只有将争论气氛淡化才能作到。正因如此,笔者不自量力,在此围绕“历史的误读与道德的偏执”问题将自己多年来思索的一些观点陈述出来,作一“迟到”的反思。所谓“迟到”,不仅仅指对王彬彬的这篇文章,而更指文中所涉及的原本是一些早该廓清的问题。因此,行文中难免涉及的萧乾和王彬彬,并非针对他们个人文章是非的评价,而大都是作为“共名”运用并借以阐述或贩卖本人观点的,因为本文的题旨是对道德和历史的反思并非是参加什么论争。 上篇:历史的误读

萧乾先生关于吕荧事件的评述,涉及他对有关说真话的道德认识,而王彬彬批评否定了他的这种认识。但俩人在问题“真”、“假”本身上并没有分歧。他们都是基于今天的清晰的是非标准评价那场事件的。萧乾是从他个人经历反思中得出他的道德标准结论,而王彬彬的批评则产生于他由此而对当代中国历史或更准确地说中国知识分子“心路历程”的误读,即认为中国“聪明”的知识分子或其中的萧乾们应当为“前改革”年代悲剧承担道德责任。产生这种误读的不仅是王彬彬这一代人,而可能是整个“后”““文革””时代人。他们的“审父”情结难以解脱的痛苦,正源自他们父辈缺少“自审”意识的麻木。从这个意义上,我的确很理解王彬彬们。但批评他的父辈们过于聪明过于世故过于圆滑却是批评错了。恰恰相反,他的父辈们当年可能比他们今天更单纯、更幼稚、更“崇高”。这正是中国当代文人心路历程悲剧之渊薮。要认识这一悲剧渊薮,我们首先需要的是历史的批评而不是简单的道德指责。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产生于“五四”之后。以传播西方现代文明包括马克思主义为己任的中国知识分子,在民主革命时期作为民族解放的前躯,他们塑造出了以鲁迅、闻一多为代表的刚正群象。但为什么进入社会主义阶段(当然是极“左” 路线下的“社会主义”)后,同样这些知识分子, 面对吕荧这样的事件却突然个个成了连真话都不敢讲的以至为“身家性命”而纷纷抛弃“原则”、“正义”的懦夫了呢?不亲历或不深入研究那段历史的人,是读不懂的,是很容易得出他们群体怯懦的结论的。但如果我们了解了那一段历史,结论便可能完全不同了。这里的关键首先是要了解放前后知识分子身份地位和精神状态的变化。

解放前进步的知识分子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和使命,他们对自己是民族良知和社会正义、民主、进步精神代表身份从来没有怀疑过。他们横眉冷对千夫指、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凛然正气,不仅得到进步知识界的喝彩,而且受到广大觉悟工农的敬佩。当其时,知识分子的道德尺度与革命尺度是同一的,是非界限是清晰的,知识分子阵营也是(相对)团结的。因此,进步知识分子为崇高真理献身时,所付出的只是生命代价,其自身精神人格乃至他的亲友同志的精神人格都并不受折磨。而解放后(改革前)则不同了, 知识分子突然发现不仅自己前述种种正义代表身份被剥夺了,而且在新的“正义”、“真理”、“原则”的名义下,已经被置于受改造受批判甚至被嘲弄的地位——今天依然可以从电视上看到的电影《刘三姐》,便是在阶级斗争的故事框架中,对知识、知识分子“臭老九”形象尽情嘲弄的“样板”。这时,“革命”的道德原则与知识分子恪守的道德的尺度彻底错位了。知识分子的队伍必然地分化了。象吕荧事件所表现出的是非决不象王彬彬今天所认识的那样简单,只是一个敢不敢说真话的问题。让我们把当时的特定情境还原一下。

首先是前提。一方面,胡风是已定性的“反革命分子”,这是由代表正义的“组织”和伟大领袖判定的,而反革命意味着反对人类进步、反对崇高的真理、反对伟大的祖国等等 ;另一方面,入会的知识分子是进步或要求进步、 革命或要求革命的、追求崇高真理和热爱伟大祖国的。其次是任务。组织上要求后者揭发批判前者,最低要求也是划清界限。在这样的情境中,对知识分子行为的道德评价首先要看他们对客体(事实)真象的认识,其次看他们的动机,最后看他们的行为,并依此为据分为两大类若干种。Ⅰ大类是知道或看清事实真象的,清楚胡风是冤案;Ⅱ大类则不知或看不清事实真象,完全相信对胡风的定性。这一类相对说来比较简单,他们批判胡风是反革命,既是说真话又是捍卫真理,遵循革命道德当时良心也不受谴责。复杂性在于Ⅰ大类,他们又可以分为五种情况。A种, 或基于良知或出自恪守真理的动机或只是因为天真,而说出真话,当时(或随后)遭灭顶之灾,在今天获得崇高的道德荣誉;B种,或出于明哲保身保家的考虑或由于生性怯懦, 缄默不言,没有表态,或只是自我批判而不批判他人,他们在今天受到指责;C种, 则是在“真理”与真相的矛盾中对自己的事实与价值判断发生怀疑,自觉地进行自我思想斗争,“透过现象看本质”,力图与“真理”保持一致,他们当时不是说不说真话的问题,而是在为自己的觉悟不高,立场动摇而自责,他们将在以后的运动中分化,或成为B种,或变为D种、E种;D种,是明知真相,但为了个人安全利益不得不作“进步”状,违心地被动地加入批判行列中去不得不说假话,他们当时内心便承受着道德自我谴责的痛苦;E种,是置真象于不顾, 完全为了个人之“进步”的名利而泯灭良心地罗织罪名无限上纲落井下石,这样卑鄙的小人(余秋雨先生有讨伐小人“檄文”深合我意),在当时和在今天都应受到道德的谴责,不应有任何宽容(有作家对这样的人也保持宽容并讳其名,我认为不值得赞许)。

其中,最复杂的又当属B种,也就是王彬彬批评的“萧乾现象”。萧乾说, 能做到不说假话,也需要极大的勇气,甚至准备作出一定牺牲,这决非在伪饰自己。因为“三十年”历次运动中,对知识分子都有一次次表态交心要求,不主动说,被动也得说,在这种情况下,坚持不说假话,容易么?有时,不表态就是同情、就有罪,能说没有风险吗?既然有时明哲也不能保身,为什么不坚持说真话以保节操呢?这是今天特别需要提醒人们“读懂”的。我认为,其主要原因是在于说了真话,在当时不仅不能保持节操,而且要见弃于工农大众、见弃于自己的同类甚至自己的亲属;不仅危及自身、自己的亲属,甚至连带自己的朋友,真正是“身与名俱灭”!笔者其时也小,但迄今清楚地记着有把胡风画作老虎的漫画,以至我日后见到“胡风”两字便想起老虎,如同北方人听到“麻虎”想到狼一样!这与解放前知识分子的为正义献身的结局是完全不同的。那时进步知识分子为崇高真理献身时,所付出的只是生命代价,其自身精神人格乃至他的亲友同志的精神人格都并不受折磨,而这时坚持真理的知识分子却已成为“人民”和“历史”的“罪人”(用当时的话讲叫自绝于人民)。甚至与俄罗斯古典作家被流放的命运也完全不同——他们在精神上依然是强者甚至领袖——中国知识分子在精神上也被彻底“流放”了!因此,他们在当时的缄默对自己、对他人来说都是合乎人道的,甚至是不自私的,应当同情和赞许,也因此,随着运动" 的增多,中国知识分子越来越“聪明”便是合乎逻辑的结局,只要他们能保持政治清醒保持洁身自好便不应当指责。张中行先生在整风中,不是也给自己罗织一百零五条“罪责”向组织上“交心”么(《读书》95年8期)?

这就涉及王彬彬的“逆向思维”:“如果当时在场的所有人都象吕荧那样跑上台去说真话;如果当时全中国的书生,都象吕荧那样说真话,情况又会怎样呢?”所以,吕荧的灾难正在于萧乾们的沉默。王彬彬实在是太书生了。他的“如果”根本不能成立,不能成立的缘故不在于萧乾们是否可以集体不沉默,而在于萧乾们当时仅仅是数种情况中的一 种,不仅还有Ⅰ类中C、D、E三种人不可能上台说真话,而且,更有Ⅱ大类赤诚的正义事业捍卫者,在“时刻准备着”“保卫革命”与胡风或同情胡风“之流”的“邪恶”势力作斗争呢!这是当时最强大一种力量,是知识分子中自认为仍代表历史进步力量的一部分人,当然大部分是单纯幼稚追求崇高理想青年知识分子。他们自认为是与邪恶作斗争, 却构成了邪恶; 他们自认为代表正义,却践踏了正义。这是历史的悲剧,更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剧。但在当时,他们并不受道德的谴责,因为他们遵循的正是“无产阶级道德”。而随着运动的发展,当他们也成为革命对象时,才可能有所觉悟。这时,他们便归到第一类中分化了。但即使这时,王彬彬的假设依然不能成立,因为更多更年轻单纯幼稚追求理想的知识分子又站到“正义”的旗帜下,为了同样“崇高”的道义和理想而向他们的前辈或父辈宣战了——这便是酿成“文革”悲剧的社会基础。

萧乾吕荧时代我没有赶上,“文革”我却积极地参加了。我曾为自己有幸象革命前辈一样参加一场伟大的革命而兴奋不已。因此“大革命”开始后,在自认为崇高的动机下,我也曾用大字报伤害过老师。只是由于知识分子家庭的教养,由于自己的非红色出身,我没有打过人。但当我看到红卫兵们将狂热的政治热情瞬间化为暴力随意污辱毒打老师时,我的反应只是惊诧恐惧;恐惧的同时,却为自己的“小资产阶级软弱性”而自责——因为“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当时,我决没有看清“文革”本质的“觉悟”。因此,巴金先生说的知识分子应当忏悔,我想主要应当包括第Ⅱ大类人,及Ⅰ类的D或E类(如果E类能忏悔的话), 也包括我——尽管当时我只是高中学生。不能轻轻一句话把道德责任推给历史。每个站在“胡风们”、“右派们”、“牛鬼蛇神”对立面使他们遭到伤害的人都有责任,这责任从最轻处说便包括对所谓“正义”“崇高”名义的轻信(或说是受蒙蔽),包括个人道德良知的丧失。

正因为有此历史经验或教训,今天中老年学者对一些美好崇高的理念符号不再轻信了。但同时,由于缺少深入的历史反思与道德自审,更缺少真诚的道德忏悔,甚至缺少以文学形式的自审与忏悔(尤其是对““文革””——““文革””是一代青年用青春毁灭文明而又自毁的大悲剧),使今日的青年对他们的历史他们痛苦的“心路历程”产生了误读。王彬彬们的“审父”意识是合理的有积极意义的。如果留给再后一代,历史便几乎无法复原了。在历史和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今天是正视与深入反思总结的时候了。但对王彬彬们来说,是不是也应当自省一下,如果他们自己处在那个时代,会是那一类和那一种人呢?我想可以肯定的是,大部分人是会加入热情追求“崇高”的Ⅱ大类的行列中去的。 下篇: 道德的偏执

但是,对历史的反思“正读”理解萧乾们,并不等于今天我们就可以否定嘲笑吕荧;吕荧的行为仍是一种崇高。否定历史上的伪崇高,也决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嘲笑或可以容忍“痞子”文人嘲笑真崇高,甚至竭力推崇周作人肆意贬低鲁迅!不!在鲁迅面前,周作人永远是一(扌+不)黄土!对于当代文坛是非颠倒之浊流,应当坚决抵制和清算。真正的崇高是永远是人类精神的旗帜、正义的旗帜。尤其在伪崇高泛滥时代却能认清并敢于坚持真理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前驱,象张志新烈士,更是悲剧性崇高英雄,更值得后人敬仰。我从内心对他们表示钦服,因为我做不到。因此,我对萧乾们作道德辩护的同时,仍愿把我深深的敬意献给吕荧。我是从事美学的,吕荧不畏高压不随潮流坚持自己的美学观点,久已为我所敬佩。这是一种学术上的崇高。对美学界某位学者时时借政治东风压迫自己的学术对手的卑劣作法我甚感羞耻。因此,对高扬崇高、正义、人文旗帜的当代青年学者,我同样充满敬意。但问题在于他们的片面绝对的思想方法及其道德理论,恰恰使他们背离其崇高目标,而很可能导致伪崇高。这种片面思想方法,即是将复杂的事物绝对化地一分为二,非黑即白,非革命即反革命,用王彬彬的话说,就是“在说真话与说假话之间往往根本就没有中间地带可供逃遁”,不说真话就意味着说了假话,就意味着认可助长了邪恶。由这种方法支持的道德理论便是我认为应当引起重视并深入批判的道德偏执症。所谓道德偏执症,简单说来,一是道德的泛化,把道德评价贯彻到生活的各个领域;一是道德的拔高,用崇高的道德作为普泛标准要求他人。这种道德偏执症,既是诸多历史悲剧的社会因素,又是当前道德沉沦的重要原因。本文结合前文所述,重点讨论后一问题——道德的拔高或圣德的泛化。

从崇高的道德标准出发,怎么会导致悲剧的结局又怎么会导致道德沉沦呢?这不是几句话简单可以解释清楚的。我们首先从道德的分类与功能谈起。

现代道德不是“一体的”,而是分类分层的。从分类角度讲,它包括历史道德,如阶级道德、党派宗教道德等;还包括公共道德,如社会道德、人伦道德、职业道德等。从分层角度讲,它又有常德、美德、圣德之分。当今理论界在道德问题上的理论困惑,很大程度也在于道德划分的混乱①。而其中最严重的混乱就在于取消社会公德—常德,而用崇高道德取而代之。

实际上,在日常的话语中,所谓道德通常就是指公德—常德②,而非圣德或崇高。现代社会公德—常德是大多人自觉自愿遵守的合乎文明人道的行为规范,如不损人利己、不损公利私、奉公守法、正直诚实、尊老爱幼、互尊互助等,它们的社会伦理意义在于对社会所有成员生存利益的公平维护,人人承担道德义务换来大家共同享受文明权益。它的核心是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均衡互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以个人利益损害他人或公共利益;同时,也不能以他人或集体利益名义无条件地(有法律的依据除外)损害个人利益,利人不损己。这是建立在现代民法通则和人权原则——公民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个人有权自由支配并对自己行为负责——基础上的道德准则。而这恰恰是基于人文价值原则:人文主义首先是人本主义,是对每个公民生命权的尊重对个人自由选择权的尊重。因此,除去在特殊情况下,即当他人生命垂危急需救护而周围人又可能救护时,对他们可以提出道德要求之外③,任何人都无权对他人提出以“身家性命”为条件的实践崇高道德的“绝对命令”。如有人落水,若岸上某人不会游泳却一定让其跳水救人,那无异于道德谋杀。同样,在极“左”政治运动中,无论是以真崇高还是伪崇高(在当时也是真崇高)要求他人,一定让那些胆怯者或明智者或幼稚者自己跳出来自投罗网,或冲上台去批斗“反革命”,都是极不道德的,因为那必然会导致悲剧发生。尤其是当这种要求是以“绝对命令”形式出现时,后果更为可怕——不是自杀就是杀人。吕荧不就是由追逐“崇高”的人们所杀吗?这也是我认为今日王彬彬们应自省之处——在他们身上我又读到了这种引起可怕回忆的“绝对命令”。

王彬彬在他的文章中,先引用了苏格拉底坚持真理从容赴死的例证, 又褒扬了鲁迅、肯定了吕荧。这都不错,但当他以" 此为“绝对命令”,批评萧乾们时,却极似当年的红卫兵。在“文革”的“审父”过程中,红卫兵经常提出这样的诘问:为什么别人都参加革命你却依然搞学问?为什么别人上了延安你却留在北平?为什么别人死在监狱中你却被放出来?为什么别人在战场上与敌人同归于尽,你却成了俘虏?结果,几乎所有的“旧”知识分子、所有敌占区文人、所有的被捕被俘人员统统都成了有罪者,且罪莫大焉。遭遇最惨者当属原朝鲜参战志愿军战俘了。其中之惨烈情节前些年报告文学已有披露,此处不赘。不过更大的悲剧还在红卫兵本身。他们审人审己,已经没有“不革命”的路可以选择了,于是,为了献身“崇高理想”、为了捍卫“毛主席革命路线”,他们毫不犹豫地把大刀长枪乃至机关枪大炮砍向射向对方 ,也就是自己昨日的同学、同志! 我至今仍保存着一张手按短枪英姿洒爽的徐州女红卫兵照片,她可能也“牺牲”在后来的武斗中了。这是一代人用青春和鲜血书写的悲剧。但遗憾的是,除了《枫》和早期的伤痕文学之外,甚至“红卫兵”作家们自己也将这些“伤痕”从记忆中抹去了④。整个中国似乎只有巴金老人在那里不停地呼吁、再呼吁。一纸极 “左”路线的封条, 封存了历史也拂平了人们心灵的创伤。

应当感谢王彬彬们,他们撕下了历史的封条,同时也唤起了人们的警觉。今天再重新回首的时候,人们才发现,我们既往对“文革”以及三十年极“左”悲剧根源的认识远没到位,类似历史悲剧重演的社会基础仍在,这其中,便包括对极“左”路线得以猖獗的社会舆论基础:道德偏执症的忽视。

如同在经济战线上我们多少年来总想超越商品经济阶段直接进入共产主义一样,在道德领域中,我们也是忽视公德—常德建设,总试图用崇高道德或革命道德取代社会公德—常德。换句话说,道德建设同样也不能越过初级阶段直接进入高级阶段。我们只能用公德—常德而不是崇高道德要求群众。我这样立论,或许会召来诸如提倡懦夫哲学庸人道德之类的归谬指责。在日寇入侵或国民党黑暗统治时期,如果人人都明哲保身,那我们民族岂不万劫不复了吗?但这样的“如果”也是不能成立的。正象不能人人皆崇高一样,也不可能人人皆平凡。肯定有少数先知先觉者,揭竿而起奋起抵抗。这就是革命者,这就是革命觉悟;共产党是无产阶级先锋队,含义就在这里。这时革命者应当倡导和实践的当然就不是公德,而是革命道德,使更多的人景行行之,使更多的人提高觉悟参加革命。革命崇高,要靠本人的觉悟的完成,而不能靠他人的道德命令实现。大多数群众在觉悟不到的时候,只要恪守常德保持良知坚持节操,不与敌人同流合污,不损害大众或民族的利益,在客观上也就是对革命的支持。因此,尽管常德并不能直接产生崇高产生革命,但它却是崇高或革命道德的基础,可以给崇高以道德支持。试想。如果日寇入侵中国时,全体中国人都不当伪军不作汉奸,日寇能统治中国大半江山八年之久吗?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抗战之所以艰苦,不是群众中革命觉悟者少了,而是丧失民族良知的汉奸多了(抗战结束时,八路军等革命军队约120万,恰好等于抗战所消灭俘虏伪军数)! 周作人不参加革命不是罪人,但他几乎是自愿当汉奸,却永远不应被宽恕!永远!张中行先生一直赢得我的尊敬,不仅是他的文章,而且是他对当时革命者的尊敬——尽管他自己没有参加革命。同理,“文革”中令人发指的法西斯暴行之所以大规模发生,也不在于张志新们少了,而是E 类丧失良知投机分子和没有道德良知约束的Ⅱ类“革命”青年太多了。否则,不至于那么多人被揪出来、被活活打死。尽管今天我们已永远无法将曾参与制造种种悲剧的 E类人揪出来进行道德批判了,但道德舆论的批判锋芒却应当永远不放过他们以惩戒后者!

因此当‘文革’结束后,伪崇高道德体系一旦瓦解,整个社会便失去道德支撑点,人们行为动机一下子从‘全心全意为革命’滑到千方百计为自己,极端利己主义日益猖獗。少数一辈子‘大公无私’的老干部,甚至一下子蜕变成‘大公皆私’鲸吞巨额国有资产的贪污腐化分子。但这时,我们的道德建设却依然停留在抽象高标准上,希望用崇高英雄形象或理想道德楷模约束全民道德。结果,适得其反:当我们把圣德作为常德要求人们遵行时,恰好使道德的调节功能失效,因为既然大多数人并不能实行圣德,彼此彼此,也就形不成道德舆论压力,反而使常德无人遵守,使缺德不受谴责,甚至得到道德鼓励:‘不吃白不吃,不拿白不拿’、‘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等等‘醒世名言’流行便是例证。这便形成恶人恶行肆无忌惮无法无天的道德土壤。贪污犯被揪出来,人们不是仇恨,而是嘲笑他不长眼;反之,奉公守法者,人们不是尊敬,而是怀疑这人是否缺心眼。崇高成了痞子们的嘲弄对象:‘大兵,学雷锋为我作点好事吧!’……结果好人做好事忧心忡忡,坏人做坏事却无人谴责……那些解救被拐卖妇女的公安人员不是讲比解放前打鬼子都难吗?因为全村没有人站正义和法律一边!试问,在这样的社会道德环境中,即是出来几个圣人又有什么意义呢?

由此,我们便回到了现实道德建设的话题上。我知道,王彬彬们的“审父”动机是基于他们对当下道德滑坡的义愤,希望凭借青春热情点燃人们心头熄灭已久的理想与崇高火焰。对此,我深表理解。对于自己不崇高却肆意嘲弄崇高、对于自己不革命却嘲笑别人革命的人,应当进行道德抨击。尤其对鼓吹理解周作人之流的文人,应当批判。但遗憾的是,选择萧乾言行和王蒙言论为批判目标时 , 他们的抨击方向却是错了。今日造成道德滑坡的原因很多,但从道德自身而言(不涉及市场经济对道德冲击),

因此,我的结论很明确,无论是挽救沉沦道德还是高扬人文精神,我们都应从社会公德和常德建设起步。这是真正艰巨的历史任务,也是真正崇高的目标。在和平时期,若能建设一个人人遵守公德,个个都合法“利己”不害人,真正“夜不闭户”的社会,那不正是我们的理想境界吗?但在今天,要使全体公民尤其包括广大农民遵守公德—常德,又谈何容易!它比经济翻两翻的任务艰巨的多!更比著述宏扬人文精神艰巨的多!这不仅在于它必须要经过一个长期艰巨的全民道德教育过程,还在于它实际上涉及一个艰巨地国民精神重建问题。

道德偏执症之所以在中国盛行,还在于我们民族从来就没有现代意义的社会公德意识。中国的所谓传统美德一直是与封建道德连体并存的。尽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以作现代公德释用,但在存天理灭人欲的框架中,它的共生命题却是“人所不欲,专施于人”——立起一座座贞节牌坊。礼教杀人也就是伪崇高杀人、圣德杀人,与“文革”期间所倡导的“宁为‘公’字前进一步死,不为私字后退半步生”一脉承传。我们今天需要的是建立在现代人权人道法制基础上的社会公德,用公民良知构筑起有效防止恶欲横流制止道德滑坡的舆论大堤。这便需要公德、常德之A、B、C的普及,需要补“前现代”的人文启蒙的课、需要多学科人文学者的投入、 需要舆论界文学界教育界的帅先垂范并配合法律界协同教育宣传,这是一项伟大的精神文明建设工程。眼下,迫切需要的是明确建设方向,形成抵制浊流的强大统一战线,并提出一些可操作性公德和常德建设方案。今天,商业道德建设已经具体化了,譬如扬弃抽象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口号,取而代之的是不讲服务“忌语”等。而我们文学界一些朋友却依然道德偏执崇高悬的,动辄批评作家不够伟大愧对鲁迅巴金曹雪芹等等,不能不使人痛惜他们偏离了“崇高”目标浪费了热情。一个作家是否想成为或能否成为伟大作家或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他个人的选择,即使作不到,也不承担道德的责任" ;只要他奉公守法,不晦淫晦盗,不低级黄色,不剽窃抄袭便无可指责。 为什么我们一定要以伟大作家的尺度去要求他们呢? 而当批评矛头对向他们的时候,恰恰放过了那些肆意贩卖精神鸦片晦淫晦盗蛀蚀社会公德的“作家”们。从这个意义上说,名作家写“报屁股”文章占领小报阵地,并不是坏事,只要他自愿——因为这对他们有限的创作生命毕竟是剥夺。因此,我认为文学界当前最为迫切的也最为实际的任务,不是要求每一位作家都成为灵魂的工程师,而是应当由一批作家牵头,提出并签署大多数作家都能遵守的职业道德—常德公约,先形成强大舆论,刹住晦淫晦盗低级黄色剽窃抄袭之风,先净化文学界道德风气,再影响整个社会。若果能成,这肯定是一件“公德”无量的大好事,其意义决不在人文精神阐释或终极关怀倡导之下。

——————————————————————————————————

① 譬如市场经济对道德建设是进步作用还是破坏作用,抽象讨论是没有结果的,应当说是两者兼有:在历史道德领域是进步,在公共道德领域是退步。笔者在拙著《审美系统模型》中有详尽论述,其中主要观点见《文学评论》03年一期《从恶的评价两难论及历史尺度与道德尺度》。

② 公德与常德不能混同,公德是道德性质划分、常德是道德层次划分;多数公德是常德,但在历史道德领域中的常德并不是公德。本文将公德与常德并列,是因为笔者认为目前最需要强调的是公德中的常德,故将两者平列。

③ 但这时的道德“命令”实际上已经转化为常德要求了,因为它实际上是对人的类同情心或良心的一种呼唤。

④ 新时期文学早期,青岛作者周立武曾在《上海文学》发表过一篇《巨兽》,便是以批判这种英雄主义的道德谋杀为主题的,遗憾的是作品的现代派形式使人们难以理解其内涵。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

浅析历史与道德:消费主义考察的双重尺度
发布时间:2023-03-12
马克思对于一种社会制度或社会现象的评价主要有两种尺度:一是历史尺度,二是道德尺度。所谓历史尺度,以是否符合客观规律和历史必然性,是否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是否有利于实现全人类的发展为标准。所谓道德尺度,是指运用一定的道......
解读《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世界历史”概念
发布时间:2023-06-26
马克思于1845年春草拟了批判费尔巴哈哲学的提纲,随后又和恩格斯一起完成了《德意志意识形态》。该书对唯心史观作了彻底批判,又初步系统地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书中已经基本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范畴,诸如:生产力、分工......
由一道题的“错误”中读懂的
发布时间:2022-12-10
那次小测试是在刚教学完《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之后进行的。没有进行任何复习,就是想看看学生在学完这个单元之后的薄弱点在哪里。揣着这样的想法,进行了测试。一共12道题,同学们可以选做10题,每题10分,共100分。 测试中有这样......
海德格尔对荷尔德林诗歌的误读
发布时间:2023-06-15
“没有海德格尔,荷尔德林永远进入不了 哲学 ”吗?实际上,早在海德格尔出生近一个世纪前,荷尔德林就已进入了当时哲学的中心。而海德格尔在解读荷尔德林时,常常自作主张。 在德国以外的地方,荷尔德林的名字几乎总是跟海德格尔......
德语初学者典型语序偏误分析
发布时间:2023-04-19
【摘要】德语学习中语序偏误是初学者常遇到的问题,本文简要介绍德语语序特征,分析典型语序偏误案例,研究其原因,并提出相应建议,希望对德语教学与学习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语序;德语;偏误 一、德语语序特征 德语是一种......
浅析执政党的个体道德
发布时间:2023-02-20
" 论文关键词:执政党 个体 道德 论文摘要:作为党执政的主体所在,肩负以德治国的历史使命,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必须牢记为民、忠诚、廉洁、仁爱等美德。同时,要以党员自我修养来激活道德内生机制,以理想信念教育来丰富道德世界,以......
用景观解读历史
发布时间:2023-01-17
摘要:历史文化景观在城市发展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人们逐渐意识到,在以往加快城市化建设中,没有及时对历史文物进行合理规划及保护所造成的损失。因此,随着城市建设发展步伐的加快,这些历史遗产如何成为城市新貌的一部分,如何......
《囚鸟》的新历史主义解读
发布时间:2015-08-24
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新历史主义是对形式主义、结构主义等强调文学本体论的批评思潮的一种反拨。主张文学文本批评的跨学科性,让文学文本参与到其他文化文本的对话中来打破文学文本受保护的独立状态,使得文学批评从内射性......
“历史概念”的解读与高效课堂的构建
发布时间:2023-01-29
[摘 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为提高课堂效率,需要经过多个环节的设计与优化,而授课过程中“历史概念”的解读影响课堂的高度与深度。本篇论文主要以“封建”、“左”“右”等词为例谈一词多义以及对立词义区分现象,探讨“历史概念”的解......
对科学的误读误解
发布时间:2023-06-24
〔摘要〕 教材是教学之本。理应是概念清晰、命题正确、论证严谨、结构合理、行文流畅。然而《科学技术学导论》其中的篇章,非但没做到,反而错误迭出,以如此方式讲“科学”,怎能真正弘扬科学。文章以该书第三章“科学”为例,指出其......
论舒伯特钢琴作品的偏见与误解
发布时间:2023-05-23
偏见一:舒伯特只是一位好的歌曲作曲家 舒伯特在艺术歌曲上的成就,透过李斯特大量的改编以及被演奏,大家都已相当认可。但是他在器乐音乐上的成就,如弦乐四重奏和钢琴奏鸣曲等作品,仍是默默无闻,尤其是钢琴作品,除了有名的《流......
历史书写的锋刃与大历史观
发布时间:2015-07-31
马社香的新书《毛泽民夫人朱旦华访谈录》出版了。书的体裁是访谈录,采访原毛泽民的夫人、毛远新的母亲朱旦华,共计72篇,以第一人称口述,辅以作者的研究笔记,连缀出全书的筋骨。这本书论述的角度突出女性化和个性化。我们能看到作......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3-04-30
傲慢与偏见,两个贬义词,却让简・奥斯丁闻名遐迩,使《傲慢与偏见》成为了脍炙人口的伟大著作。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著名女作家简・奥斯丁的代表作,这部作品以日常生活为素材,一反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感伤小说的内容和矫揉造作的......
我们可以希望什么?——读康德的《历史理性批判文集》
发布时间:2013-12-19
我们可以希望什么?——读康德的《历史理性批判文集》 我们可以希望什么?——读康德的《历史理性批判文集》 我们可以希望什么?——读康德的《历史理性批判文集》 康德(I. Kant)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理性的三......
解读康德德性义务中的道德哲学
发布时间:2023-02-05
康德的德性论思想在西方伦理学史的地位十分独特。一方而,他是当代西方德性伦理学家批判和责难的对象;另一方而,他又可以被视为当代西方规范美德伦理学发展的源头。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康德赋予德性品质一种新的独特内涵,这不仅扭转了......
谈初中历史多媒体教学中的误区
发布时间:2023-02-10
【摘要】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已经逐渐深入课堂,绝大部分教师虽然対如何进行高效的多媒体课堂教学进行了有益的、大量的实践和探索,但是在实际的多媒体课堂教学中还存着或多或少的误区。本文拟从对“教师对多媒体教......
初中历史课堂的“听说读写”
发布时间:2023-03-25
由于课程及考试分值的改革,初中历史在学业水平测试中的地位发生了改变,在学生的意识中自然成为了副科,因此教师应该改变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把历史的基础知识学到、理解到、掌握到。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教师可以通过......
以色列政治中的偏执
发布时间:2022-10-20
犹太史教授伯纳德・沃索斯坦撰文称,近期,对选举候选人舞弊的投诉、对腐败问题的刑事调查、行贿受贿、金融犯罪以及强奸等各类丑闻在“中东唯一民主国家”以色列各政治阶层频发。犹太国家政治生活的美国化致使以色列政坛精英的行为标准......
巧克力,您不知道的历史
发布时间:2023-07-20
巧克力,您不知道的历史巧克力是全世界最重要的甜品之一,据21世纪初的一次欧洲范围内的调查显示,英国、丹麦、比利时、挪威、瑞士等国,每人每年要食用19磅以上的巧克力!而巧克力除了是食品,更是爱人之间互赠的主要礼物,尤其是情人节期间,巧克力成了爱意与甜蜜的代表。不过,您知不知道巧克力Chocolate最早的词源Xocoati是苦水的意思?这种苦水的原产地是那里?又是如何让人们发现?最后又如何从苦水变成.........
高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心理误区与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22-09-25
【内容摘要】传统的高中历史课堂中,教师和学生均存在一定的心理误区,教师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变这种情况。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就高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心理误区的改善方案进行分析和探讨,希望能够对高中历史教学起到一定的帮助。 ......
后上官婉儿时代与冯道的历史世界
发布时间:2023-03-14
数年前陆扬先生曾在一次讲座中旧题新论,探讨安史之乱后唐帝国受到重创却何以得以长久延续。他指出,安史之乱后数十年间,唐廷经历了漫长的调适期,其中包含多次转折和多项变革,但调适趋向在德宗朝逐渐明晰,到宪宗朝末年基本落定。中晚唐虽然延续藩镇林立的局面,但宣宗和懿宗时代,几乎所有藩镇都是文官节度使,但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文官,而是一个唐朝中央系统培养出来的清要官员。这一看法实已提到陆扬新著《清流文化与唐帝国》.........
历史虚构与国族想象——《我的1919》的文化读解
发布时间:2022-12-31
在西方文化和文明以前所未有的诱惑深刻地干预着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日常生活的同时,西方国家的中心主义情结和霸权优越感又刻骨铭心地刺激着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和破坏社群的认同想象。90年代以来,北京申办奥运会的受挫、美国对中......
论我国传统道德文化的历史转型及其时代意义
发布时间:2023-03-10
" [论文关键词] 传统 道德文化 历史转型 时代意义 [论文摘要] 传统文化凝聚着民族的向心力和生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精神导向和伦理垂范价值。我们生在现时代,活在传统中,这是不可选择的文化定式。各种解构主义对生活和价值的破坏性......
浅谈历史教学的德育渗透
发布时间:2023-04-07
浅谈历史教学的德育渗透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曾明确提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1]历史教学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使学生养......
混与分的历史
发布时间:2015-08-11
在政策支持、金融创新以及利率市场化加速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下,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趋势日益明显。 目前,包括工、农、中、建四大行在内的许多商业银行已经通过控股或参股的方式获得保险、基金、信托、租赁等金融业务牌照。截至201......
党政关系与党的民主执政实现的历史经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2-12-28
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所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了坚持“三个执政”,即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此后,学术界对执政方式及“民主执政”的研究成了热点。然而,由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执政受到了......
乾隆皇帝是怎么读历史书的
发布时间:2022-11-14
乾隆皇帝是怎么读历史书的 乾隆江山坐得好坐得稳坐得久,读书当然也读得大胆别出蹊径。乾隆读书广泛,但也有重点。他的重点自然是那些和他担当一样角色的皇帝们,甚至敢于批评唐宗宋祖 《御批历代通鉴辑览》,是乾隆亲自抓的一项文化重点......
黄卫古道踏出历史的回音
发布时间:2022-08-05
黄河的变迁,在内黄县留下太多印记:稀松柔软的黄沙地、漫山遍野的老枣林、漆色斑驳的古帝陵和汉庭院,还有卫河流过的黄河故道。故道覆新河,由此获重生,隋唐至清末的千百年间,卫河成为中原向北方漕运的中坚力量,也沟通、串联起沿岸的村落,一并走向繁盛。漫步黄卫古道,可一窥卫河往昔的繁盛,触摸古道上的人文脉络,倾听中原历史的悠悠回音。千年永续的卫河卫河发源于太行山南麓,不急不缓,涔涔流过河南、山东、河北、天津四.........
人在历史中的主体作用:对马克思历史分期理论的解读
发布时间:2023-04-06
摘要:本文对中国和西方传统历史分期方法中的“人”进行了整理,指出其无法代表现实而全面的人类群体,无法真实地体现人的一般本质,在研究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方面存在缺失。马克思历史分期理论的重要意义,就在于以唯物史观为基础来......
道家与道教的“理身理国”思想――先秦至唐的历史考察
发布时间:2022-12-31
作者:陈进国 内容提要:本文考察了先秦至唐道家和道教各派“理(治)身理(治)国”思想的发展。道家及道教各派都曾围绕着理(治)身与理(治)国的关系进行过不同层次地探讨。从“天人合一”原则出发,道家和道教各派不仅将身......
浅释审计职业判断的偏误
发布时间:2013-12-18
【摘要】由于人的有限理性,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无法避免审计判断偏误,但是通过自身的努力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判断偏误。本文从认知心 理学 的角度,分析了认知过程的各个环节,结合审计实务,指出可能存在的、影响审计人员判断的因......
解读《道德经》中蕴含的审美文化与思想
发布时间:2023-04-18
【摘要】老子的《道德经》博大精深,包含了对人生、生命、自然、世间万物的认识、感悟和理解。老子一生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以自然为美,以无为胜有为。《道德经》已成为道家学派的经典之作,其中蕴含的大智慧涉及各个层次......
浅析“道德教育”与“道德的教育”
发布时间:2022-08-28
在现代社会里,由于各种不道德现象频繁地冲击道德的底线,拷问人们的道德良知,因此人们都希望重树道德的权威,塑造道德的人格,促进社会风气的好转。正是在这种道德愿望的感召之下,道德教育越来越受重视。不过在笔者看来,当人们热衷......
留学生惯用语的偏误分析
发布时间:2023-03-09
摘要:对外汉语教学旨在教授学生如何用汉语进行交际。因此,对于学生口语的重视要多于书面语。而存在于汉语口语中的短小定型习语――惯用语,以其生动形象、幽默含蓄、通俗易懂等特点吸引着留学生去学习,但是惯用语自身又有其复杂性......
《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
发布时间:2022-11-15
本书简介:格鲁夫透露了他的策略,专注于如何应对任何领导人都为之害怕的梦魇时刻,即当巨变一夜之间发生时,公司必须尽快适应,否则可能被淘汰。 好评观点:从公司成立伊始,格鲁夫就是它的中心。这本书是格鲁夫用自己的话讲述自己......
年号:你应该知道的历史常识
发布时间:2023-02-20
一、关于“年号” “国号”是对一个政权的称谓,“年号”则是对某一历史时段的称谓。年号是我国历史上用来纪述年份的一种特有方式。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是“贞观”,其间的史事就以“贞观××年”来记述。(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
历史纪录片与中学历史教育
发布时间:2023-02-28
历史从来都不是枯燥的,历史教学更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在各种多媒体出版物中呈现的历史却让人无法把握历史的真伪,而历史纪录片给我们提供了经过了还原的相对真实的历史,将历史通过影像娓娓道来,让学生获得了感官上的真切体验,从而加深了对历史知识的印象,我们可以借鉴一下。一、历史纪录片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中国通史》是中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部历史专题片,以历代治乱兴衰的历史经验教训.........
修昔底德的人性说及其历史观
发布时间:2023-05-05
【 内容 提要】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人性一词有较为广泛的涵义,包括天生的、 自然 而来的个体的人、群体的人以及人类所共有的品性、能力、生理特征等等。修氏特别关注的是与重大 历史 事件有关的人类所共有的本性,即人......
孟德斯鸠政体理论的历史地位
发布时间:2023-05-16
[摘 要]孟德斯鸠是十八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之一,也是西方国家学说和法学理论的创始人。他的政体理论对于法国的政治文明,欧美、亚洲的政治发展,乃至全世界的资本主义的发展,都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他......
浅析康德历史哲学的基本特点
发布时间:2023-02-04
康德的历史观念仍然带有浓烈的自然权利哲学的残余,他生活的时代恰好经历了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一种强烈的时代意识促使康德去仔细思考当然是通过哲学的力式历史的本质意义因此他的历史首先是一种反思的历史,即凸显哲学功能的历史......
历史与当下
发布时间:2023-01-19
[摘 要]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马基雅维里为传统政治学说注入了许多新的元素。本文以其代表作《君主论》的第十五章为切入点,围绕马基雅维里对现实,道德,美德等概念的看法以及学界对此的讨论展开描述。 [关键词]思想史;文艺复......
浅析中国道路的世界历史意义
发布时间:2023-04-01
一、中国道路的成功使世界各国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更具多样性 在开放环境下,一个国家发展模式的建构必然与各国特定的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密切相关,没有必要追求与其他国家完全一致,因此在社会发展道路的选择上应该尊重多样性、尊重选择......
鲁迅视野里的读经与读史
发布时间:2023-03-25
读经与读史的问题,是观察鲁迅精神的一个主要问题,因为鲁迅不仅自身经历过读经与读史的时期,而且以自己读史的经验参与读经问题的论战。在这个文化问题上,鲁迅虽然自身读过经书,但反对读经,而主张读史,尤其是读野史。 鲁迅反对......
作为隐喻、记忆与经历的历史:“80后”历史书写三调
发布时间:2022-09-05
1918年5月,《新青年》杂志第4卷第5号刊载了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其中有一段后来被广为援引的话:“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除了人所共知的启蒙命意之外,鲁迅这一笔的意义还在于,他将“历史”明确地引入新文学的视域,就像孟悦谈到的,从此,“‘历史’便如同一位隐而不露的主人.........
历史的跨越与激荡
发布时间:2023-07-28
" ——1998年以来村委会选举评述 1998年,在中国村民自治及其相应的村民委员会选举进程中具有跨越性意义。1998年以来的全国村民委员会选举也因此显得格外扣人心弦,风云激荡! 198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
文本与历史的变迁
发布时间:2015-08-24
为什么“智取威虎山”的故事可以引起不同时代读者与观众的兴趣,不同时期的“智取威虎山”在艺术与表达方式有何相同或不同之处,与时代的变迁又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作为一个香港导演,徐克有过《青蛇》、《倩女幽魂》等艺术片时期,......
论德沃金的道德解读_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1-16
提要:德沃金的法学理论,不仅是关于权利道德与原则的学说,而且更重要的是关于宪法的道德解读的实践学说。宪法道德解读方法在宪法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了沟通与对话的天桥。在德沃金看来,“道德解读”就是一种“解读和实施政治性宪法的......
解构与建构:解读《弗洛斯河十的磨坊》的道德
发布时间:2023-02-03
[摘要]道德观念是v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作品的主题,小说的故事结构设计、人物成长线索都是为了呈现这一内涵主旨而建构。从文学作品创作角度为切入点对《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的核心故事情节以及主要人物心理发展过程进行解读与研究,进而得出了《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文学作品的深刻涵义和“牺牲自我奉献他人”的道德观。[关键词]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乔治,艾略特;道德观[中图分类号]1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
浅析身份认同的交缠与岭南文化历史的重塑———解读《田野上的史记》
发布时间:2022-12-07
熊育群的散文集《田野上的史记》,副标题为行走岭南,是作者二十多年来在岭南大地上四处行走后,对岭南的民系、历史、风俗等所形成的个体体验以及审美想象,是对长期以来人们对岭南历史文化太忽略以及抱有偏见的补苴和去蔽。该散文集,曾获得过第五届鲁迅文学奖。全集收文24篇,分别辑为生命的奔赴田野上的史记山水形态之外辛亥革命的血四部分。其中生命的奔赴辑中4篇散文曾被作者先前出版的另一部散文集《路上的祖先》收录过,.........
石门栈道,两汉三国的历史风云
发布时间:2023-05-03
汉中石门栈道风景区位于汉中市北18公里的褒河谷口,是以褒谷口为中心,石门水库为依托,汇聚栈道文化、三国文化、水文化、宗教文化、古摩崖石刻为一体的综合性游览胜地。其中的褒斜道、石门及摩崖石刻,早在1961年就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景区内林木苍翠、奇峰峥嵘,既有雄伟壮观的坝堤和烟波浩渺的水域风光,又有底蕴深厚的人文历史遗迹。在这里,你可以从2000多年前的公元前206年起步,从汉高祖刘邦.........
让初中历史教学与德育教育融为一炉
发布时间:2017-06-14
让初中历史教学与德育教育融为一炉自从素质教育实施以来,对于初中历史的教学而言,要求学生掌握的并不是熟记每一个谨小慎微的历史事件的各个要素,在考试中取得高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在学习的历史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树立正确而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那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该如何让初中历史教学与德育教育融为一炉,使二者合二为一呢?一、对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在历史教学中不应当抹杀他们的想法看法,.........
刘德军:新旧动能转换的历史逻辑
发布时间:2022-12-26
刘德军:新旧动能转换的历史逻辑专访山东省宏观经济研究院战略规划所所长在当前的经济背景下,新旧动能转换缘何成为政府施政的热词?其历史逻辑与内核是什么?其与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系是什么?我们正在进入一个以消费为主导的经济阶段《齐鲁周刊》: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旧动能转换,这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刘德军: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下行周期,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些问题。从国内来看,.........
品读历史故事 感受爱国情怀
发布时间:2023-01-16
高年段的《品德与社会》均有历史题材的内容安排。在教材中,历史知识不再是要求学生系统接受的内容,而是促进学生认知发展、品德成长的工具。它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对中国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以引发学生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爱国意识,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一、歌唱祖国,激发热情音乐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一门具有很强时代性的艺术形式,尤其是那些斗志激昂的爱国歌曲,运用她为历史题材教学服务,有助于激发学生爱国情感,更好.........
试论信息技术与中学历史课程整合过程中易发的失误
发布时间:2023-05-01
" 论文关键词:信息技术 中学历史 失误 论文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越显重要,只有将信息技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恰如其分地运用,避免一些易发失误,才能有利于学生历史课堂知识的获取和......
高中历史教学中传统美德教育的实践与应用
发布时间:2022-11-28
历史的学习不在于背诵课本上的时间、事件和意义,机械的背诵只能让学生失去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也不利于学生知识的灵活应用。历史的学习关键在于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历史是一面镜子,帮助人们了解过去知晓未来,感悟生活,塑造人格,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不能以为历史的教学很简单,在课本上让学生勾勾画画就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师重要的职责在于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建立逻辑思维体系,对学生进行美德教育.........
对外汉语离合词偏误分析
发布时间:2023-06-24
离合词是现代汉语中一类特殊的群体,适应了汉语表意精确性和多样化的要求,提高了言语交际的效率[1],是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它的特殊性和使用的灵活性也使得离合词教学成为对外汉语教学的一大瓶颈。本文试图通过对留学......
印象派歌曲《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的历史影响
发布时间:2023-06-15
毕业论文 摘 要 克劳德•阿希尔•德彪西的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是德彪西创作的唯1的1部歌剧,和他的其他钢琴、管弦乐作品1样带有印象主......
人的存在形态的历史发展与德育范式之间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3-01-14
从根本上说,德育是一种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进行的、使人成为人的教育实践活动。德育要使人成为怎样的人以及通过何种方式去实现这一目标,取决于人的现实存在形态和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因此任何德育理论和实践都必然以某种人学观为依据。马......
要命的媒体误读
发布时间:2022-12-16
媒体为什么经常出现误读呢?首先是记者提前发稿。政府部门制定的政策措施还没有正式出台,有些记者为了抢新闻,就私下向有关人员打听,再加上自己的“合理想象”,以致误读。还有一种是记者无知的误读。如2010年6月,国家质检总局下发......
读《审判的历史――从苏格拉底到辛普森》
发布时间:2015-07-29
一、对动物的审判 1545年4月,阿尔卑斯山上圣朱莉小镇的葡萄园遭到象鼻虫的大肆侵袭,继而威胁到镇上的经济发展。人们向教会寻求帮助,但不可思议的是,他们向主教法庭提出救济申请。①法官接到起诉状后还安排了两个律师为象鼻虫辩......
浅谈历史故事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3-02-04
一、拣选历史故事要把握的原则第一,真实性。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针对历史故事的选择应该紧紧守住真实性这条底线,在整个布局中要完全按照历史资料的记载。在围绕课本内容展开描述时,教师更要尊重历史,完全参照历史事实,切勿在整体上进行无度的虚构和编造,唯有如此才能让历史故事在历史教学中更好地应用。第二,趣味性。历史故事就是历史课堂的调味剂,历史故事的趣味性越强就越能引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人民币汇率的误读
发布时间:2023-01-01
如果这一中间价机制改革平稳推动,就将成为2005年汇改重新启动之后最重要的一步。 尽管如此,市场上贬值预期并未消退。同时,为稳定市场预期,人民银行被迫加大了在外汇市场的干预和监测,而这些措施又被市场解读为汇率市场化改革的......
被误读的欧洲贵族
发布时间:2022-09-27
现如今,中国的许多有钱人把孩子送到英国上贵族学校,希望他们毕业后也能成为贵族,但当他们发现即使是英国最好的学校――伊顿公学的学生,睡硬板床,吃粗茶淡饭,每天还要接受非常严格的训练。甚至比平民学校的学生还要苦时。他们怎......
论史传题材与关汉卿的历史剧
发布时间:2022-11-12
一、《单刀会》简介及其与史传材料的比较《单刀会》全名《关大王独赴单刀会》,取材于《三国志》,是关汉卿最著名的历史剧之一。剧写东吴大夫鲁肃,为索取荆州,设计三条,宴请关羽,欲在宴会上相机行事。他先与乔公商议,乔公历数关羽神勇威猛的显赫功绩,以为荆州断不可取;后与关羽故友、道士司马徽商议,并邀请司马徽赴宴陪客,司马徽盛称关羽酒后性情暴烈,又言西蜀英雄众多,以为此举必无善果,力辞不往。鲁肃不听规劝,一意.........
长春市道路绿地建设的历史研究
发布时间:2022-10-22
长春市道路绿地建设的历史研究 一、自然环境二、植被三、绿化概况长春市作为北方第一个园林城市,他的根本改变,是在提出建设“森林城”之后。1988年,长春市委在全国率先提森林省市创建目标,同年制定的森林城蓝图并通过国家论证。1989......
被湮没的历史与记忆
发布时间:2022-12-23
杨辉 1979年生,陕西蓝田人。陕西师范大学文艺与文化传播学在读博士,西安科技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教师。发表论文及小说多篇,著有《终南有仙真》《小说的智慧》《骊山释道》等。 过于聪明的作家,即便并无狂乱年代临深履薄动辄得咎......
论“抽象”与历史的丧失
发布时间:2016-12-23
就马克思《哲学的贫困》这一文本而言,形而上学与哲学可视为高度接近的同义概念,并且,正是因为抽象这一运思模式,才生成了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形而上学与哲学。基于此,我们的问题是,作为运思模式的抽象何以生成了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
“历史哲学”中的“历史—哲学”关系
发布时间:2013-12-17
" 引论 在黑格尔对形而上学与科学进行综合的企图失败之后,欧洲哲学开始为纯粹理性寻找其他的出路。这种寻找构成近代哲学向现代哲学的过渡,或者也可以说,构成现代哲学的一个基本开端并且成为它所包含的一个贯穿要素,从而使十九世......
音乐史写作:艺术与历史的调解
发布时间:2013-12-17
《音乐史学原理》① 一书似乎只能出自德国学者之手——因为它的思维深度和力度,也因为它的视野宽度和广度。当然,此书所关心的主题对象——音乐及其历史写作”。 这种德国式思辨与写作的特色之一是刨根问底:透视习以为常的现象,以......
浅议历史教学中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作用
发布时间:2013-12-19
" 论文关键词:历史教学 历史学科 知识体系 高考模式 学生 论文摘要:在学生的知识体系中,历史学科虽然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大多数学生并未能真正认识到。3+X的高考模式,让学生从初中开始便对语文、数学、英语情有独钟,......
品德与社会历史题材主题活动教学例谈
发布时间:2023-01-05
小学中高年级是学生逐步熟悉和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时期,而历史题材也是这一时期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主要题材之一。那么,如何实现历史与现实的链接,如何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将广阔的教学内容和学生无限的探索热情协调起来,笔者在教学实践......
德国团体诉讼的历史考察(上)(1)论文
发布时间:2013-12-18
在各国关于“群体性纠纷解决机制”的讨论中,团体诉讼经常作为一种制度样本而被屡屡提起。不过,对于欧陆之外的法学家而言,真正理解这一制度却并不容易。单单关注法条显然不够,德国学者关于现行法的法解释学和法政策学论著,也不能提供......
浅读1854年波罗的海之战的重要历史价值
发布时间:2023-07-22
波罗的海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咸水水域,它的面积为42万平方公里,平均宽度约190公里,最深处超过450米,冬季很容易结冰。19世纪中叶,它的周围是俄罗斯帝国(包括芬铸)、普鲁士王国、瑞典王国与丹麦王国等等,它经厄勒海峡(Sund,松德海峡......
政治无意识:如何解读中国历史?
发布时间:2022-12-02
著名文化批评学者、美国杜克大学教授詹明信(1934~),曾访问中国北京和上海。根据他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北京之行的演讲所出版的《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一书,曾经风靡一时。但我感兴趣的是他北京之行前稍早,在康奈尔大学出版社出版......
解读困与道
发布时间:2016-08-24
中国文学的对外译介已有三百余年历史。自清末.中国文学就一直致力融入世界文学。当今世界全球化语境下,伴随着弱势文化逐渐失去民族身份的危机,作为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愿望极其迫切。翻译出版是中国文学走向......
对巴尔扎克的误读
发布时间:2013-12-18
《人间喜剧》的译名是倒置 “谁佩受创造者的称号?唯有上帝与诗人。”确实,巴尔扎克创造了一个法兰西资产者的世界,正如但丁创造了一个中世纪鬼魂的世界。几十年来, 中国 几代读者们习惯于将巴尔扎克小说总集称为“人间喜剧”,......
德国团体诉讼的历史考察(下)(1)论文
发布时间:2013-12-18
三、团体诉讼在20世纪的发展Ⅱ:通过《一般商业条款法》的发展 (一)一般商业条款的兴起及其带来的法律问题 所谓一般商业条款,是指企业在商业活动中针对不确定买家事先拟定并且反复使用的合同条款。就其产生和兴起的历史背景而言,一般......
道德运气与道德责任问题
发布时间:2023-04-02
" 【内容提要】根据直到康德才得以完全确立的传统道德责任观念,一个人必须要为之负责任的事情只是那 种直接依从他的意志作用力而完成的行为,而独立于意志的任何东西一直被认为是与道德特性的归属毫无 关系的,这在不同的意义上既符合、......
《唐史史料学》读后与补遗
发布时间:2023-05-12
[摘 要]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了黄永年先生的《唐史史料学》,是唐史研究的必备工具书。黄先生昔年受业于吕思勉、顾颉刚等先生,学有渊源。黄先生主要从事于唐史研究,参与了中国现代古典文献学科体系的创立,先后担任全国高等院校古籍......
简析东方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审视与现实思考
发布时间:2013-12-17
" 论文关键词:现实社会主义;选择;创造;自然 论文摘要:现实社会主义的一切问题都源于它的落后性,是落后造成了其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也因落后带来了其社会主义实践的困难与挫折。落后与先进的交织,使东方国家的这条历史道路变......
被误读的花期(组诗)
发布时间:2015-08-25
荷叶的故事 也许你已期待太久, 或许是我来得太迟, 于千朵之中,终将你采撷。 似前世的约定,似轮回的注定, 你别离以淤泥,别离以血脉, 胜于一朵莲的骄傲,在我的手心绽放。 萎凋,风干, 褪去前世所有的尘霾, ......
历史教师的素质与历史课堂教学素质教育的实现
发布时间:2014-01-26
素质教育要求教育者以人为本,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而作为历史课教学,理所当然也应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和创新。 一、对历史教师素质的要求 ......
音乐史写作:艺术与历史的调解(1)
发布时间:2023-01-31
这种德国式思辨与写作的特色之一是刨根问底:透视习以为常的现象,以洞察旁人未见的本质;剖析法定认可的惯例,以追问心照不宣的前提。依照一般的看法,音乐的历史,无非就是音乐发展历程的记录与解说,人物、作品的编年整理,风格、流派......
“交往”与历史转折
发布时间:2022-10-17
" 在传统的历史哲学里,交往是一个很少被提及的范畴。但是,在唯物史观中,它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唯物史观的实践原则与交往原则有着一致性,它们都是主客体交互关系中的中介范畴,只不过交往范畴是实践范畴在社会历史领域的拓展和......
“碎片”“传奇”与历史的“魅影”
发布时间:2023-01-24
这是一个碎片化的时代,总体性的历史已经不可挽回地终结了。遥想当年,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宏阔与笃定令人念念难忘,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以偶然性和不可知论相号召的新历史主义小说才大行其道。自此以后,新世纪文学的历史叙述......
“微课”与历史课型的转变
发布时间:2023-02-20
摘 要 历史新课程改革提倡学生都能了解基本的历史知识,使之具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在当今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为了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在历史课上得到相应的多样的发展,微课应运而生。微课正是从学生个体差异性出发,实现教学以学......
被误读的审计报告
发布时间:2022-12-16
被误读的审计报告 不是不应该关注个案,而是应该更多地关注制度上的东西 http://wWW.LWLm.cOM “又见审计风暴”,“重磅炸弹”,“仍然触目惊心”…… 2005年6月28日,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2004年度中央预......
感受身边的历史与社会
发布时间:2022-11-10
感受身边的历史与社会中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自然条件、不同的人文环境产生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提起身边的乡土人文资源,学生感到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乡土历史所涉及的内容是学生最熟悉的社会环境,也就是自己的家乡。人人对家乡的山水、传说、人物、建筑、风俗都有着十分深厚的情感。说陌生是因为现代学生的大部分历史知识来源于教材、课外书、电视网络等,对家乡的了解反而并不深入。上.........
历史的选择
发布时间:2015-08-18
[摘 要]本文在对比、分析“民族自自治权”和“民族自决权”的内涵、基本内容以及使用原则的基础上,认为:“民族自决”不适用于西藏,“民族自治”是西藏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民族自治权”;“民族自决权”;西藏发展道路 ......
制度德育研究十五年:历史回顾与现实反思
发布时间:2023-03-18
摘 要:“制度德育”可谓是新世纪道德教育的时代诉求,是在批判传统学校德育的基础上形成的,以富有时代道德的精神制度规范学校德育,以“善的制度”涵养“善的德性”,培养具有主体性、充满正义和和谐德性的道德人格,主要通过建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