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世界文学史上,《动物庄园》和《猫城记》都是著名的动物寓言式讽喻小说。作品均出现于20世纪前半叶,主人公都是动物。作家乔治・奥威尔和老舍通过动物对当时各自所处的社会进行了鞭挞,特别是杰出的讽喻方式使作品享誉世界文坛,成为中英现代文学中讽喻小说的经典之作。动物寓言、虚实相生的构思以及荒诞、对比、象征等多种创作手法的结合,不仅深化了主旨,更体现了老舍与乔治・奥威尔在讽喻文学创作上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动物庄园》 《猫城记》 老舍 乔治・奥威尔 动物寓言 讽喻
两部小说创作年代虽相隔十多年,却都以动物寓言故事的形式表现政治主题,充分发挥了动物寓言的讽喻功能,使其变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由于动物寓言既不讲究人物形象的丰富多彩,也不需要故事情节的引人入胜,作家采用这种形式,可谓扬长避短――发其思想敏锐之“长”,避其不善于编织情节之“短”,因此形成了构思奇妙、主旨深刻、语言犀利的艺术特色。本文从两部小说的结构和讽喻技巧入手,通过综合比较《动物庄园》与《猫城记》的创作手法,发掘出老舍与乔治・奥威尔在讽喻文学创作上的异同,进一步探求它们的艺术魅力。
一、生动奇特的整体构思
(一)动物寓言 通过讲述动物的故事来讽喻人类文明的小说题材在西方并不罕见,如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庄园》、卡夫卡的《变形记》等,然而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猫城记》作为动物寓言式长篇讽喻小说,可谓开现代文坛长篇寓言讽喻之先河。《动物庄园》和《猫城记》均出现于20世纪前半叶,主人公都是动物。值得一提的是,在作者笔下,动物与人类的心理是相通的,对自由的追寻是一致的。如在猫国,猫不仅有国魂、首都猫城,还有国食――迷叶。猫人小蝎曾出国学习,家里有妻子,十二岁就结婚了。他的妻子什么都会,尤其会生孩子,是顶好的女人。猫小孩是世界上最快活的小人们,虽然非常的脏、瘦、臭、丑,缺鼻短眼的,满头满脸长疮的,却都非常得快活。“我”看见一个脸上肿得像大肚罐子似的,嘴已肿得张不开,腮上许多血痕,他也居然带着笑容,也还和别的小孩一块跳,一块跑。② 可见猫人们即使处于恶劣的生存环境,也保持着乐观的心态。其中通过动物无不体现了人类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但人类的贪婪自私的本质也暴露无遗。
在《动物庄园》和《猫城记》中,动物与人已经融合为一体,动物世界不从属于人的世界,它们追求自由,它们与人的世界完全平等,二者共同完成了对一个时代人类的生存本质和精神本质的隐喻。无论是《猫城记》中的猫还是《动物庄园》中的猪马驴等,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通过讲故事体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读来生动有趣同时也给人类以无穷的启迪。
(二)虚实相生 在《动物庄园》和《猫城记》中,都运用了“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构筑了生动活泼的艺术境界。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同理,小说也借鉴了中国画的这种方法。在这个艺术境界里,通过运用和现实颠倒对照的手法,把理想国的不争和现实的残酷相互比较,与现实颠倒,反其道而行之,人为马制、反治其身。现实中该否定、该摈弃却未否定、未摈弃的,皆在理想国里被送入历史的坟墓。
“我们所过的生活,其本质是什么?我们还是正视这一点吧:我们的一生悲惨、艰苦而短暂。我们出生,所得到的食物只够维持我们有口活气儿。我们中间能干活的,要被逼着出尽最后一丝力气;而一旦我们不再有用,就被残忍至极地杀害。英格兰没有一头动物是自由的。动物过的是被奴役的悲惨生活,这是一清二楚的事实。”③ 农场里的各种动物因不堪农场主的压迫,在一群猪的领导下,赶走了农场主;它们以为自己可以真正当家作主、不受奴役和屠宰了,但结果是,它们又慢慢陷入了受压迫的困境,境况和以前完全一样,只是换了个主人而已。动物们虽然通过反抗实现了“当家作主”的愿望,奉行“所有动物一律平等”,但理想和现实又是有区别的,动物们不可能脱离现实去谈理想,也不可能一味地沉浸在理想国中,由于动物们自身的局限性,最终无法实现真正的自由。《猫城记》中故事是虚,暗喻是实。在这里,可以看到政治、军事、外交、文化和教育各方面的暗喻,并可以目睹这个国家的愚昧、落后、麻木和苟且。
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拟的社会形态既源于现实,又不回避现实社会的矛盾冲突。在这里,没有时间和空间的约束,作品中对诸多人物敏锐的讽刺和批判,全集中在作者安排的诡异荒诞的世界之中。这是一个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可能存在的世界,但又是一个人类心灵深处确实存在的世界。这里,人类所体会到的,正是像小说作者那样的苦闷、彷徨和愤怒的心灵远游的历程。更有趣的是,作者越是将这个世界写得诡异至极、荒谬绝伦,却越反而使人有一种强烈的现实感。在这个极度虚幻的世界里,所蕴含的不仅是作者对黑暗现实的愤怒、痛苦、绝望,更是冷峻的理性思索和批判。
二、杰出的讽喻技巧
何为“讽喻”?所谓“讽喻”(allegory),是一种修辞手法。其中,讽刺是目的,比喻是方式。也就是说,用比喻的方式达到讽刺的目的,谓之“讽喻”。④ 动物寓言式讽喻小说中的故事就是一个“喻”,而且不管这个“喻”是明喻还是隐喻,其意义都不在其自身,而只是一种用以“暗示”某种寓于制度的内在荒谬性的象征物。所以,动物寓言式讽喻小说中的故事大多是夸张的、怪异的,甚至是荒诞不经的,因为从本质上说,这类小说所追求的并不是故事的真实性,而是故事的“有所指”――这才是关键所在。
(一)荒诞 荒诞手法是指在写作过程中,用正常的写作手法无法表现其作品内容,于是采用一种违反逻辑,可以不依照科学规律创作的特殊手法。
《动物庄园》就采用荒诞的手法进行讽刺揭露,整个故事十分荒诞可笑,一群动物竟然具有人的智慧,将农庄的主人赶走,建立起了自己的庄园。这样荒诞不经的事情在现实中根本就不可能发生,而公猪拿破仑的杂乱统治,反映了现实社会的混乱无章。里面的驴本杰明有点黑色幽默主人公的精神,它虽然很精明,能够看透农庄中的种种卑劣行为,可是他一直保持沉默,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其实他自己也明白,即使他采取行动也改变不了什么。荒诞的情节、荒诞的角色设置,使《动物庄园》充满荒诞色彩。
同样,《猫城记》也运用荒诞手法。《猫城记》也有一些与此十分相像的由于突出事物自身的荒诞而使讽刺格外深沉、强烈的妙笔。这也许正是《猫城记》被誉为在形式上“新异大胆”的原因之一。例如,小说中提到的猫国谚语“外国人咳嗽一声,吓倒猫国五百兵”,便是通过夸张而达到荒诞,从而沉重、生动地表现了老舍对猫国惧外心理的极度轻蔑和嘲弄。校长在毕业典礼上说:“此次毕业,大家都是第一,何等的光荣!现在证书放在这里,诸位随便来拿,因为大家都是第一,自然不必分前后的次序。散会。”老舍对猫国教育的讽刺,也主要借助这种手法。在他笔下,猫国的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大学教育是在一天完成的。该例通过高度的艺术集中和放大所揭示的猫国教育的自欺欺人和名存实亡,尤疑给人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从而起到广泛唤起人们忧患意识的作用。
(二)对比 对比手法是最常用的讽刺手法。对比法是指将差异明显、矛盾与对立的两个主体放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在对照中以一方衬托另一方,从而达到讽刺的效果,也让读者能够分清人物的好坏、善恶。对比这一讽刺手法,在《动物庄园》和《猫城记》中大量运用,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处。
在猫国,由于政事始终处于“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状态,猫人普遍认为“政治便是少与人间的敷衍。敷衍好便万事如意,敷衍得不好便要塌台”,因此就存在着强烈的对比。猫国的经济可谓是迷叶经济:做大官的主管种迷叶,卖迷叶,做小官的买迷叶,做不上官的,便坐等迷叶。而有人还偷一些,抢一些。做官的都吃皇上俸禄,而在一个无人种庄稼,无人做工,没有出产的国度里,皇上的国库来源只有完全建立在对外贸易上,即把国家的宝物和土地一点点地卖给外国人。至于猫国的学者,他们按年龄分为新旧两派。在守旧的老年学者中,天文家最引以自豪的有两大“讲究”,一是讲究夜观天象只用肉眼,不像外国人一样用许多器具;二是讲究看得出天文与人生祸福的关系――这恰恰是外国人一窍不通的。
(三)象征 象征主义极大影响了从“五四”时期到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文坛,《猫城记》是20世纪30年代象征主义小说作品的典型代表。《猫城记》通篇以象征手法贯穿始末:猫人社会,这个虚拟的火星国家,影射着千疮百孔迟早要灭亡的旧中国社会;迷叶,贯穿着全文始终:这个使猫人须臾不得离开的粮食替代品,发挥了巨大的毒害作用,是猫人社会走向衰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作为药物能医好个人却治死了国家,正是残害我们国人一个多世纪的鸦片的缩影;“猫国”象征混乱而黑暗的中国,而“猫人”可视为麻木不仁又愚昧无知的国人;“外国人”和“我”代表着外来国家和文化的强势入侵者;“大蝎”则是国人中的代表或有权有势的贵族,“小蝎”代表国人中部分觉醒的年轻人;“大鹰”代表国人中的少数先驱者,等等。幻城之中的每一种角色都绝非闲笔,从人到物对应象征着现实世界中特殊的身份,作者通过虚设一个现实中并不存在的猫城,以人类的眼光审视“猫城”中“猫人”的生活,借助“猫城”中荒诞而混乱的社会伦常来影射其所处社会的黑暗现实。当然,客观地说,《猫城记》在象征主义理论的运用上并非尽善尽美,却并未因此削减故事的情节性、幽默感,反而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增添了作品的可读性和讽喻力,可以算作一次比较成功的象征主义尝试。
奥威尔善于运用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深层意义,在《动物庄园》中,大量的象征手法运用得颇具匠心。作品中的主要角色各象征着形形色色的革命角色。据陈思本等学者认为,拿破仑象征着极权政治集团的残暴领袖:他们阴险狡猾、残暴毒辣,通过各种方式加强自己残暴的统治,如镇压杀戮。雪球象征着革命中的空想家,他们满腹理想和才华,却不能施展。这类人往往被利用、诬陷,最终的抱负也在极权的暴力下夭折。上校象征着理想革命的思想导师,他们提出民主、自由的理念激励革命人士发动起义,追求美好的政治理想。可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上校发表的革命演讲是由于自己做了一个梦,在梦中想起了儿时的母亲哼唱的歌曲,最终这首歌却变成了革命歌曲。由此象征革命是虚幻的,这也是奥威尔对革命悲观失望的展现。尖嗓象征着为极权领袖鼓吹的政客。他们都有很好的口才,具备将黑说成白的本领,在极权领袖身边,为他们的决定做宣传和鼓吹活动,通过言论来控制愚昧的大众,进一步象征着被极权政治操控的主流媒体。拳击手一方面象征了被剥削阶级的优秀品质:忠诚、勇于献身、兢兢业业的劳动,同时也象征被剥削阶级的最大弱点:愚蠢。他是“千千万万个任劳任怨的劳动者,他们在社会最底层用双手托起了政治精英们的野心和梦想,可是最终难逃杀戮的命运”。奥威尔通过动物寓言的形式映射当时的政治人物,作品刻画了丑陋的动物形象,间接讽刺了相关的政治人物。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尽管创作的国度和年代都不相同,但《动物庄园》和《猫城记》两部作品都是婉而多讽、戚而能谐,其构思采用动物寓言的方式,虚实相生,幻中有真。两位作者都处在一个更为清醒、警觉和批判的立场上对现实进行讽喻和批判,体现了忧国忧民的鲜明主题。作者将奔放的想象、生动奇特的构思和荒诞、对比、象征等多种讽喻手法相结合,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幅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画卷,从而于讽刺中表达真情实感,抨击社会阴暗面,抒发作者的政治理想。在科学和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类越来越缺乏归宿感以及感觉到自身的渺小。通过分析比较作品的创作手法,不仅唤醒了我们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同时也带来了一种美的感受。
①{3}{5} [英]乔治・奥威尔:《一九八四/动物农场》,孙仲旭译,译林出版社2008年版,第289页,第227页,第235页。
② 老舍:《新韩穆德烈猫城记》,译林出版社2012年版,第101页。
④ 刘文荣选编:《欧美经典讽喻小说精选》,文汇出版社
2012年版,第1页。
参考文献:
[1] 老舍.猫城记[M].老舍小说全集(第3卷)[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
[2] [德]黑格尔.美学[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3] 陈.比较文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6] 彭吉象.中国艺术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7] [美]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8] [美]杰弗里・迈耶斯.奥威尔传[M].孙仲旭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3.
[9]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